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史公自序》节选于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  相似文献   

2.
刑赏论     
曾巩 《中文自修》2011,(1):13-15
《书》记皋陶之说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释者曰:刑疑付轻,赏疑从重,忠厚之至也!夫有大罪者,其刑薄则不必当罪;有细功者,其赏厚则不必当功。然所以为忠厚之至者,何以论之?  相似文献   

3.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①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②,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③,奋其私智④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⑤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史记·项羽本纪》 注:①周生:汉代儒者。②背关怀楚:指项羽放弃关中,怀念家乡东归。…  相似文献   

4.
“太史公曰”是《史记》文章之独创结构,是史家发言之特殊形式,是司马迁“一家之言”的重要内容,也是其著书见意之重要手段.向为治文史者所重.对“太史公日”之创构、称谓、特色、作用与影响的分析研究,关系到对《史记》文章之理解,关系着对司马迁“一家之言”的认识,也牵涉到如何看待“太史公曰”这种特殊发言形式对后世史传、文籍的影响.而以往对其分析研究、犹嫌不足.近年来,差不多所有《史记》研究者,均以为“太史公曰”由《左传》“君子曰”发展而来,甚至有区分“大史公曰”为“篇前论“、“篇中论”、“篇后论”者,总不离一个“论”字:正是在其创构、称谓、特色、作用与影响等方面,思之未慎,论之未详,故本文陈述浅见,祈识者指正.  相似文献   

5.
<正>近读《论语·雍也》中的一个片段,感觉此处的孔子和刘亮程似乎在思索同一个问题:"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1)这段记述,除了让我们感受到孔子发自内心的悲悯情怀,还有他面对人生无常而生发的感慨。"斯疾"之重,来势汹汹,像一阵寒风扫过,顿使病入膏肓;"命矣夫"是孔子无奈的喟叹,又何尝不是对人类悲苦遭际的叩问?"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这样的话由刘亮程来说便是:寒风吹彻。寒风吹彻,  相似文献   

6.
柳宗元《捕蛇者说》中的“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句出自《礼记·檀弓下》,原文如下: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相似文献   

7.
<正> 《论语·季氏》:"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文中"过"字作何解释呢?新版《辞源》给"过"提炼五个义  相似文献   

8.
“太史公曰”不等于史评论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王若虚《史记辨惑》说:“《汲郑·赞》无他褒贬,独叹其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至并载翟公署门事,此何足道而著之史评哉?”王氏直接以“赞”代替原来的“太史公曰”,目之为“史评”,据此批评司马迁没有以传统的说教结束《汲郑列传》,而感叹世态炎凉,并载翟公轶事。王氏不当的非议,基于他对“太史公曰”作用的曲解,错误的根源诚属不明“太史公曰”并不等于史评(或者后人所称的“论赞”)。“太史公曰”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一种体例,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今观《史记》130篇,明标“太史公曰”的有125篇(其中包括《孝武本纪》),只有《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惠景间侯者年表》、《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陈涉世家》等5篇没有“太史公曰”。  相似文献   

9.
《史记》效《春秋》而作,这是司马谈定下的义例。《太史公自序》云:“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相似文献   

10.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本世纪初,《史记》"太史公曰"的研究已经有了20的历史了,它是《史记》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此问题,学人陆续发表了不少的文章,或宏观把握,或微观探析,综合论述了"太史公曰"的方方面面。但也有不足,如关于"太史公曰"的篇目、体例、文学性等问题,还有待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原文〕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1]与?何士民众庶不誉[2]之甚也?"宋玉对曰:"唯[3],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4]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5],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6],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7],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8],杂以流徵[9],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故鸟有凤而鱼有鲲。凤皇上  相似文献   

12.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中"周亚夫军细柳"的故事历代广为流传,最近亦收入"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上册。其中,周亚夫治军之严明与为人之刚正更是为历代读者所称道。董份曰:"细柳营,亚夫为真将军。"(《史记评林》引)李白《司马将军歌》诗曰:"细柳营开揖天子,始知灞上为婴儿。"权德舆《细柳驿》诗曰:"细柳肃军令,条侯信殊伦。"而汉文帝因称赏周亚夫为"真将军",并拔擢其职亦是备受尊崇。  相似文献   

13.
思念     
偶尔翻阅《论语》,读到这样一段话:"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唐棣树的花,翩翩地翻动。难道我不思念你吗?只因为家离得太远了。"孔子便说:"恐怕是没有思念吧!真要是思念了,还讲什么远呢?"  相似文献   

14.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日《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  相似文献   

15.
正《左传》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2。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3:"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4:‘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5,北至于无棣6。尔贡包茅不入7,王祭不共,无以缩酒8,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复9,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10。  相似文献   

16.
苏秦刺股     
<正>苏秦乃洛阳人,学纵横之术,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为用,资用匮乏,潦倒而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以为子。苏秦喟然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后卒合齐、楚、燕、赵、魏、韩抗秦,佩六国相印。(据《战国策·秦策》改写)  相似文献   

17.
《聊斋》与前代的笔记小说相比,有一个很明显的不同,常常在故事结尾后作者破门而出,以“异史氏曰”作点评,长篇短篇,都不例外。这个以“异史氏曰”作评论的格局是模仿《史记》“太史公曰”,这一方面说明他的“志异”也是记史,是以异志记史。另一方面说明他不同于太史公的是太史公是官方史家,而他是民间史家,但官也好,民也好,都是“史”,而不是“姑妄言之姑听之”的无聊乱道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之小学史中,文字之学则首推《说文》,声韵之学则首推《广韵》,训话之学则首推《尔雅》。王充《论衡·是应篇》曰:"《尔雅》之书,《五经》之训故。"郑玄《驳五经异义》曰:"《尔雅》所以释六艺之旨。"刘勰《文心雕龙·练字》曰:"《尔雅》者,孔徒之所纂,诗书之襟带。"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曰:"《尔雅》者,所以训释《五经》,辩章同异,实九流之通路,百氏之指南,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博览而不惑者也。"邢《尔雅疏叙》曰:"夫《尔雅》者,先德授教之术,后进索隐之方,城传往之滥觞,为经籍之枢要者也。"《尔雅》之书,可以说…  相似文献   

19.
"玉之瑕终瑕,瑜终瑜,人则不然,学则瑕者瑜,不学则瑜者瑕"。近日抄见一文,南宋陆飞渊之作,为《象山先生集》所藏,看后深感学习之重要,叹不学之可悲。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斯夫,流  相似文献   

20.
上(孝文帝)曰:“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夸犯法已论,而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其议之。”有司皆曰:“民不能自治,故为法以禁之。相坐坐收,所以累其心,使重犯法,所从来远矣。如故便。”上曰:“朕闻法正则民悫,罪当则民从。且夫牧民而导之善者,吏也。其既不能导,又以不正之法罪之,是反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