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一堂高效的语文课,我们不仅要看学生掌握了什么,理解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而且更要看学生是怎么掌握的,怎么理解的,怎么学会的。要让学生的学习达到预期的效果,我认为需要努力营造具有"新""实""活"特征的语文课堂。1.如何营造"新"的语文课堂所谓"新",就是让语文课上出新意,上得有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情境中学习语文知识。要做到"新"字,教师课前要充分地备课,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2.
高志勇 《教师》2008,(9):14-15
“语文味”的问题,是针对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自然科学课等现象而提出的。虽然语文课与思想品德、天文地理或其他自然科学有关,但是,语文课决不是思想品德课、天文地理课和其他自然学科课,而是借助这些学科的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培养的课。我理解的所谓的语文味,就是围绕“语文”二字进行教学,就是对字、词、句、段、篇的理解,就是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  相似文献   

3.
陈庆珏 《教师》2013,(12):31
语文课就是语文课,不是作秀课。语文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学会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进一步学会品评、鉴赏,吸收、传承、创造精髓文化,学会沟通表达。任何教学形式都不能偏离这个核心,否则就是"伪语文"。坚守语文真实,把语文课上得朴实、扎实和厚实,当是我们语文老师不变的追求。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中的“范例信息”及运用□韩琳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看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似乎语文教学就是讲读课文,即使是自读课,教师也往往把它处理成讲读课。一篇课文,从字、词、句到段落篇,教师尽可能地把所有的知识点都教给学生。于是乎,教师老觉得语文课量重,难...  相似文献   

5.
郑道林 《学子》2013,(8):21
"语文没意思。""语文课没味道。"学生如是说,教师亦如是说。因此,语文课欲开学生"胃口",一定要讲究它的味,即要有"语文味"。"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这一理念的正式提出,最早是广东深圳市教研室的程少堂先生。他把"语文味"概念的内涵界定为:"指在语文教育(主要是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  相似文献   

6.
<正>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最基本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点燃学生乐于学习母语的"火苗",提高其运用母语的能力。反观时下的语文教学,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些应该引起语文教师重视的问题,如"非语文"因素挤占课堂,"双基"传授有所淡化,"架空分析"顽疾难除……杨再隋教授把这些问题概括为"虚""闹""杂""偏"。他指出,语文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为深入有效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任务是什么,语文课怎么教,语文课教什么,这是必须清楚明确回答的问题。语文课要以"学习语文字运用"为主要目标,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要重视语言积累,包括字、词和句型的积累,这样语文课才能高效,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要"读"。语文的味儿在书里,在每篇文章的字、词、句、段里。语文学科的个性就是读,"读"这一看似最简单也最朴素的教学手段,有时比任何一种"新式武器"的效能都要高。可是现在教师读书越来越少,以机代读的现象屡见不  相似文献   

9.
"泛生活化倾向"就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过度追求语文教学的社会功能,把非语文学科的知识引入语文教学,从而淡化语文特征的一种倾向。这种"倾向"实际是对语文教学方向的一种偏离,这种倾向下的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失去了语文的教学功能,学生对汉语言和文学的感受更无从谈起。一、语文课堂上"泛生活化倾向"表现:预设脱离语文语文课的预设要围绕"语文",通俗地说,就是要"抠字眼"、"抠谋篇",这样的语文课才有语文的味道。实际  相似文献   

10.
教学设计应做到"活""实""巧"。所谓"活",就是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启发学生;所谓"实",指课堂内容要扎实地落实;所谓"巧",指课堂教学应落实关键语句,以一句带动全篇。一堂好课的"活""实""巧"是可以推广、移植的。  相似文献   

11.
什么样的课才算是好的语文课?下面的三则教学案例启发我们,"好课"是由好教师引导出来的,"好课"其实就是有着浓郁"语文的味道"的课,而所谓"语文的味道"其标准至少应包括下面两条.  相似文献   

12.
我们的英语教学方法 "因词而异""因句而异""因文而异"。不管是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适合学生的就是好方法,体现出教师个性的,就是精彩的方法。我们的教学最终还要"因人而异"。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就是学习语言的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地实践、不断地积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渗透这一点:让学生从生活中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的成功就是要把语文教"活"。语文教学体现在一个"活"字上,这个"活"字,就是要根据教学环境,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把"活水"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我认为,让学生拥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离不开字、词、句、篇的训练。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语居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要通过语言理解、语言品味和语言运用等活动,让学生在提升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咀嚼品味芬芳馥郁的语文的"味道"。这是语文教学的独特韵味和美好追求。语文教学要教会学生学倾听,要注重口语训练,强化朗读,以写促化,激发想象,揣摩品味,传神表演等,力争教出语文的味道。  相似文献   

16.
一节优秀的语文课要具有灵动的教学流程、真正的学习现场、浓厚的语文味道。来自江苏省泰州中学的王萍老师在她执教的课例"苏东坡人物形象分析"中,在这三个方面做得恰到好处,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文思维,也养成了学生的语文习惯,真正显示了语文课的当行本色。  相似文献   

17.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中也出现了不少误区,不少教师片面追求课堂表面的生动热闹,而忽视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导致学生语言感受与领悟能力的下降,也使语文课失去了自身的味道。怎样才能把语文课上出原汁原味的语文味来呢?老师们应在课堂上认认真真抓朗读,真真切切品词赏句,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的拓展训练。此外,教师课后还应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它是"语文味"的催化剂。唯有如此,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语文课堂散发出独特的语文魅力。  相似文献   

18.
刘国军 《辽宁教育》2014,(10):52-53
杨再隋教授曾说过,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学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语文课程的综合性特征决定了语文课既要传播知识,培养能力,又要关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还要进行情感的熏陶与价值观的塑造。所以,不要说一般的青年教师难以驾驭语文课,就是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都觉得语文难教。许多专家、学者呼吁语文教学倡简,提出各种为语文教学瘦身的主张。  相似文献   

19.
<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重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做好品词析句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我们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品词析句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去体会文章的内涵和作者遣词用句的绝妙之处,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对语言文字的鉴赏能力,从而真正"品"出语文课的味道。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编的多种体裁课文都是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统一体。它们反映的  相似文献   

20.
语文的最大魅力在于语言文字,它本来就是朴朴素素、实实在在的.只要让语文课保持原貌,上得朴实、实在,使得教学目标自然实现,那就是一节保护教学绿色生态的语文课、一节学生有所收获的语文课. 一、关注重点词、句,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力 有些词在文章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们要紧紧地抓住它,联系文本、生活,深入地研究和挖掘字词的丰富含义,这样才可以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珍珠鸟》一课中"渐渐地它胆子大了,竟然落到了我的小桌上.……后来,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小红嘴,‘嗒嗒’啄着我正在写字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这段话中有很多值得挖掘、深究的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按词语顺序逐个词地提醒学生:从"竟然"这个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