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60~89岁老年人下肢力量的测试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采用 30 s坐椅站立方法 ,连续 2年测试了 16 5和 16 0名 6 0~ 89岁老年人的下肢力量 ,结果表明 ,在这 2年期间各年龄组老年人的下肢力量没有显著性的改变 (P>0 .0 5 ) ,但各年龄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同时表明 ,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老年人下肢力量好于不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老年人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 .0 1) ,证明体育锻炼对延缓老年人下肢功能的衰退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50~59岁不同脉搏波传播速度人群在逐级递增负荷实验中血管指标的变化,为其有效运动、避免运动风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83名50~59岁成年人为研究对象,测定运动中该人群的心率、血压、脉搏波传播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PWV)等血管机能评价指标的变化。结果:(1)ba-PWV1700cm/s人群比ba-PWV1400cm/s人群、1400cm/sba-PWV1700cm/s人群普遍肥胖;(2)ba-PWV1700cm/s人群和1400cm/sba-PWV1700cm/s人群安静状态下收缩压高于ba-PWV1400cm/s人群,具有显著性差异;(3)在递增负荷运动中ba-PWV1400cm/s人群和1400cm/sba-PWV1700cm/s人群舒张压始终在正常范围内,ba-PWV1700cm/s人群在负荷大于100W后舒张压迅速上升,超过正常范围;(4)ba-PWV1700cm/s人群和1400cm/sba-PWV1700cm/s人群在递增负荷实验中均有超过40%的受试者因为血压过高而终止实验。结论:(1)ba-PWV1700cm/s人群多伴有肥胖症状;(2)ba-PWV1700cm/s人群可能会是运动中心血管风险事件的高发人群;(3)ba-PWV1400cm/s人群和1400cm/sba-PWV1700cm/s人群运动中心率、血压上升平稳,上升速率小于baPWV1700cm/s人群;(4)普通人的运动心血管危险可有效的用脉搏波传播速度进行预测,防止运动风险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河南省20~69岁人群超重、肥胖和生活方式等现状,分析探讨存在的原因,为大众健身和群众体育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方法:研究对象为河南省3个地(市)20~69岁成、老年人,共计5 770人,用SPSS软件完成数据统计分析.结果:男性30~34岁及50~54岁,女性40~44岁及55~59岁人群体质达标率偏低;BMI随年龄增加而增大,且男性大于女性,男性肥胖和超重人群集中在35~54岁,女性则从40岁明显增加,且肥胖人数比2005年明显增多;除睡眠时间外,每周外出就餐次数随年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压力感男女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对于体质达标率偏低和超重、肥胖人群,应加强宣传教育,也作为体育锻炼干预措施实施的重点对象,同时加强中等体力活动,减少静态活动,预防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横断面问卷调查和运动测试研究心肺耐力、体力活动、代谢综合征以及肥胖与炎症因子之间的相关性,探讨代谢综合征和肥胖的促炎效应,心肺耐力和体力活动的抗炎效应。方法以225名45~60岁中老年健康男性为研究对象,采用三分位法对体力活动和心肺耐力进行分层,分析代谢综合征(MS)和非代谢综合人群在不同BMI指数分层中的相关炎症因子水平;分析不同心肺耐力(CRF)水平下不同BMI指数分层中的相关炎症因子水平。结果 (1)MS人群的C反应蛋白(CRP)、IL-6与N-MS人群比较均呈显著性差异(P<0.05),而TNF-α却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在肥胖等级人群中,MS人群的CRP、IL-6以及TNF-α均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2)随着CRF水平等级的提高,所有相关炎症因子均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3)在CRF高水平等级中,无论BMI指数是正常、超重还是肥胖,其炎症因子水平均呈非常显著性下降(P<0.01),并且在CRF高水平等级中,BMI肥胖人群的相关炎症因子仍然显著低于CRF低水平等级BMI正常人群,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1)MS和肥胖均是产生低度炎症反应的影响因素,而肥胖是产生炎症因子的主要因素;(2)CRF在抗炎效应中的作用不依赖于MS和肥胖程度,只要提高CRF,即使不能降低BMI,也能起到抗炎的效应,CRF可以作为预测慢性低度炎症反应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246名中年健康男性进行心肺耐力测试,分析心肺耐力(CRF)与代谢综合征(MS)相关风险因素之间的剂量—效应关系。结果表明:CRF水平与MS相关风险因素的比例呈剂量—效应关系,即随着CRF水平的提高,MS相关风险因素的比例呈降低趋势;CRF水平与构成MS相关风险因素呈剂量—效应关系,即随着CRF水平的提高,构成MS的相关风险因素呈降低趋势,其中BMI和DBP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其余呈显著性差异(P<0.05);与低水平CRF比较,高水平CRF组MS风险下降至0.337~0.873。所以,CRF与MS相关风险因素呈剂量—效应关系,高水平CRF有利于改善MS相关风险因素,CRF是预测MS发病率和相关风险因素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锅庄健身操对藏区中年女性心血管功能的影响,为藏区女性科学的健身锻炼提供理论指导,为全民健身推广提供实践基础。研究方法:选取30名(45~59岁)常年藏区居住的中年女性,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运动组进行12周,每周3次,每次60分钟的运动干预,对照组不采取运动干预,检测实验前后心血管相关指标。结果:12周运动干预后,心血管功能明显改善,与实验前相比,锅庄健身操组和锅庄舞组在HR、SV、HOV、FEK、V、BV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运动后锅庄健身操和锅庄舞组在HR、CO、HOV都有非常显著性变化,P<0.01;发现运动后锅庄健身操组在CO、HOV、FEK、V显著优于锅庄舞组,P<0.05。结论:锅庄健身操是一种有效改善藏区中年女性心血管功能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健身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递增负荷运动对50~59岁不同台阶指数人群血管机能的影响,为运动负荷试验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83名50~59岁成年人为研究对象,测试在逐级递增负荷运动中不同台阶指数人群心率、血压值,分析在不同负荷状态下不同台阶指数人群心血管机能变化的特征。结果:不同台阶实验指数人群在递增负荷运动中,血管机能指标变化趋势相同;不同台阶实验指数人群在负荷25W、50W、150W时,血管机能指标心率、舒张压有显著性差异。结论:50~59岁人群心肺功能较差者在运动健身时应注重控制运动负荷,防止心率、收缩压的过度升高,防止发生运动风险;台阶指数的优劣能否正确反映50~59岁人群血管机能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1.对象与方法使用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确定的测试指标、方法和仪器,于2001年10月在宁波市老年大学、市离退休教师协会、宁波港务局老年活动中心随机抽取年龄60岁以上的老年人1669人(男798人,女871人)进行测试。测试结果与全国同龄人组(对照组)对比分析。同龄人组数据来自《中国国民体质监测系统研究》。2.结果与分析(1)身体形态:测试组身高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与全国同龄水平比较,除男子65~69岁年龄组低于全国同龄水平外,其余各组均高于全国同龄水平,但均无显著性差异。只有女子60~64岁年龄组显著高于全国同龄水平(P<0.01)。体重随年龄…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不同类型瑜伽对防治大学生心血管疾病的积极作用,更有针对性地推广瑜伽。从华中师范大学瑜伽俱乐部中随机抽取大学生120名进行比较研究:对照组40名进行常规的学习与生活,实验1组40名进行18周的流瑜伽练习,实验2组40名进行18周的球瑜伽练习。实验组每周练习3~5次,每次90 min,运动强度为中等(心率控制在120~150次/min)。结果显示:两个实验组实验前后,HR、SV、HOI值降幅明显,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CO、SI、CI值升幅明显,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P、MAP值降幅较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MSP、MDP、MAP值降幅明显,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TR值降幅明显,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AC值升幅明显,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V、OV值无明显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V值降幅明显,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LK值升幅明显,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LT、TM值降幅较大,且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果说明:18周的流瑜伽练习和球瑜伽练习均能够有效改善大学生心血管功能,且球瑜伽对改善大学生心血管功能的作用较之流瑜伽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比较三个不同年龄段定量负荷状态下机体能量消耗与物质代谢特征,找到合适的能量代谢与物质消耗强度,来指导科学的锻炼.方法:抽取42名男性完成递增负荷运动试验,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划分为20~29岁,30~39岁,40~49岁三个阶段,并在功率自行车上进行测试.其他测试指标包括身高、体重、BMI(身体质量指数)、CHO%(碳水化合物消耗率)和FAT%(脂肪消耗率).结果:随着负荷量的增加,三个不同年龄段人群的碳水化合物消耗率呈现稳步上升趋势,而脂肪消耗率则呈现下降趋势,在安静状态下,20~29岁人群与30~39岁人群的碳水化合物消耗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安静状态下,20~29岁人群与30~39岁人群40~49岁人群的脂肪消耗率均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在负荷量达到50W,20~29岁人群,与40~49岁人群的脂肪消耗率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碳水化合物的消耗率及脂肪的消耗率跟负荷量息息相关,随着负荷量的增加,20~29岁,30~39岁,40~49岁三个年龄段人群的碳水化合物消耗率都稳步上升,在150W、200W达到最大碳水化合物消耗率,脂肪消耗率却逐步下降,在150W降至最低值,在安静状态到50W的负荷状态下进行运动可消耗较多脂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