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朝鲜战争前(新中国成立至朝鲜战争前),存在美中苏三国,而远远没有存在美中苏大三角。中国仅仅是苏联的附庸。甚至,当时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外交上还没有承认中国。整个冷战时期国际政治的主要矛盾就是美苏对抗,所以,美苏之间的敌对态势应该是支配整个这一时段的最主要因素,也是中国外交战略决策所依据的国际背景。而朝鲜战争是冷战的遗产在朝鲜问题上的反映,它是美苏冷战的产物,中国被迫参战。  相似文献   

2.
抗美援朝战争是二战后规模最大的一场国际性局部战争。它的爆发主要是在美苏冷战思维的支配下各种矛盾的集合和演化的结果。美苏大国插手朝鲜事务,朝鲜南北冲突扩大化,并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和民族利益,中国被迫卷入这场战争。  相似文献   

3.
谈美国朝鲜战争政策中的苏联因素尚鸿朝鲜战争是美苏“冷战”在远东的升级。苏联虽然在朝鲜战场上没有一兵一卒,但美国对朝鲜战争政策的制订却无时不受着苏联的牵制与制约。本文试就此进行分析和探讨。1第二次世界大战行将结束之时,美苏两国为了在远东地区达成战略平衡...  相似文献   

4.
1950年6月24日上午4时,约75000名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军队越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划定的三八线进入南方,南朝鲜军队溃不成军。之后的五天内美国迅速加入战争,大大出人意料。  相似文献   

5.
浅析朝鲜战争的起因与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朝鲜战争的起因历来存有争议。冷战时期 ,交战双方所持看法截然对立。冷战结束后 ,有关当事国的解密材料似乎证实了西方国家所持的“北朝鲜首先挑起了战争”的观点。然而 ,朝鲜战争的起因十分复杂 ,它主要是由二战后期美苏划分势力范围的政策和战后东西方冷战格局所导致 ,同时也是朝鲜南北双方矛盾积累并不断激化的必然结果 ,故不能将挑起战争的责任简单地归之于某一方。朝鲜战争从本质上讲是一场典型的“两制之战”。  相似文献   

6.
美国决策者自始至终是从美苏全球对抗的角度认识朝鲜战争。朝鲜战争一爆发,美国政府就决定要遏制苏联在朝鲜半岛上的扩张,认为如拒绝拯救韩国,势必引发世界大战。美军在仁川登陆之后,美国政府认定这是一场局部战争,苏联不会参战;同时又把中国的警告当耳旁风,改变了美国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成为世界两大强国,面对如何划分势力范围而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朝鲜半岛成为美苏对峙的前沿阵地。美国这一时期先后经历了杜鲁门、艾森豪威尔总统的两届政府,对朝鲜政策的变化,是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既有美国内部的原因,也有苏联、中国、朝鲜等外部因素,本试简要论述这一时期美国对朝鲜政策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冷战是指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近五十年的美苏冷战史在欧洲表现的确实是一场没有硝烟的、紧张而沉闷的、名副其实的冷战;而在亚洲,从朝鲜山地到越南丛林,冷战表观的则是另外一番景象,即炮火连天的"热战",爆发了冷战期间仅有的两场具有世界意义的局部战争--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是什么原因导致冷战在欧亚两洲的表现如此的不同呢?  相似文献   

9.
1950年6月爆发的朝鲜战争,是美苏两极格局下东西方冷战的必然产物。它不仅确立了亚洲的冷战格局,而且对刚刚成立的新中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历史影响1.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是中国走向独立自主的开始2.中美两国无可回地走向了长达20年的敌对局面,中国失去了统一台湾的有利机会;3.中国长期被联合国拒之门外,并遭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封销、包围与逼制从而对中国的社会发展了巨大的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美苏冷战日酣之际,中苏同盟的形成不仅使美国分化中苏关系的目标在短期之内变得不可能。而且使美苏在亚洲的力量对比发生了不利于美国的变化。出于冷战的考虑,美国将对华政策从属于对苏战略的需要,对台政策的改变已成为必然,而朝鲜战争的爆发为其转变提供了契机,美国对台政策由此发生逆转并长期成为中美关系发展的痼疾所在。  相似文献   

11.
美苏《雅尔塔秘密协定》满足了苏联在远东的利益要求,换得苏联出兵东北,消灭了日本关东军。可以说,苏军进入东北与美苏黑幕交易有直接关系。战后,因美国插手中国事务,美苏冷战已露端倪,苏联从东北撤军问题一波三折,这也与美国的态度和做法有关。美国的压力又是苏联最终实现撤军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对日逐步禁运、对华物资援助的分析,认为:美国受国内外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其态度有从软弱到强硬的发展过程,但并不存在对日妥协、牺牲中国利益的意图。支援中国的抗战是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的对华政策面临三种可能的选择。但美国当局最终选择一方面援助国民党在中国确立其权力,一方面鼓励国共双方从事协商,尽力避免内战的发生。结果,错误的前提导致错误的结果。美国对华政策最终失败。  相似文献   

14.
张謇在民初曾力图借用外资治理淮河。美国红十字会在美国政府鼓励和支持下,在考察后与中方商谈并签署了《导淮借款草约》。但由于中国国内局势动荡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中美一直未能签订导淮借款正式合同,美国参与、控制导淮工程的计划遂告失败。对中美导淮借款进行分析,有助于认识张謇水利经济思想的历史价值,其利弊得失可以为现今水利工程筹集资金模式的完善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5.
面对二战后世界主题转换,世界格局变化,经济全球化发展不平衡不断加剧的形势,中国推进“两制”的关系的理论创新和发展,而美国从其国家利益和全球战略出发,在“两制”关系上,死抱冷战思维,并利用一切手段、一切可能钳制和牵制中国,无视多样性和差异性,继续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划线,强制推行美国所谓的民主、价值观和实用标准。  相似文献   

16.
冷战以来中美之间长期存在的敌视和猜忌使美国政府认定,中国拥有核武器会对其国家安全和全球战略利益构成巨大威胁。对美国政府解密外交档案的研究表明,尽管美国对中国发展核能力的对策制定一直受冷战格局和意识形态等诸多因素的羁绊,但最终仍完成了从敌视到承认的政策转变,体现出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在核政策上不得不转而采取较为现实和灵活的态度。  相似文献   

17.
战后初期,美国为实现其远东战略,将中国东北作为其情报战的重要场所,派出大量情报人员,在东北和华北等地建立起间谍网络。美国在东北的情报活动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专业情报组织派遣专业情报人员进行活动;其二是由美国外交人员进行情报的搜集与报告。这一时期美国获取情报的主要目标是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的活动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为美国制定对苏政策、对华政策提供依据,服务于冷战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1942年3月,史迪威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兼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1944年10月19日罗斯福屈从蒋介石的强硬要求,解除史迪威职务,将其召回国。史迪威事件在中美关系史的发展过程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对当时中国抗日战争、世界范围内的反法西斯斗争甚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冷战的发端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1969年中苏边界冲突的珍宝岛事件发生后,中关关系走向缓和。中美关系的缓和,既是两国领导人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而做出的现实选择,是毛泽东和周恩来与尼克松和基辛格的伟大杰作,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而珍宝岛事件在中关关系缓和进程中只是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祖国统一原本是海峡两岸中国人民的内部事务,但由于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势力的干涉,台湾问题日益复杂化,冷战后,国际格局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这必然引起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作为美国全球战略尤其是东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台关系不仅没有因冷战的结束而下降,反而不断得到提升,成为影响中美关系发展,变化的“晴雨表”。美国之所以在冷战后不断加大对台湾问题的介入力度,根本原因之一是台湾作为美国遏制中国的“一张牌”,在冷战后美国对华关系中有着深刻的地缘战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