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徐超超 《新闻世界》2013,(7):160-161
【摘要】借助互联网上的社交平台,人类可以超越传统交往的时空限制、主体范围限制、交往方式的限制。从社会学视角来看,网络的社交功能可以用“社会互动”一词描述。微博作为新兴的社交平台,既有传统的网络社会互动的特点,又实现对人类互动行为的重构。本文通过概述新浪微博作为网络互动平台所具有的共性,结合新浪微博互动呈现出的新特点解析网络中的社会互动,并探讨网络互动与现实互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ACG粉都的互动与交往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线下”的,大学社团是最普遍的形式;一种是“线上”的,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进行,线上的互动更能体现御宅的亚文化精神.御宅族群通过互动和交往,构建出一个共享的社会空间,它外在于现实,但同时又是文化实践和社会实践的结果,是真实的“异托邦”.在这个世界里,通过资本的拥有和交换以获取地位的逻辑同样存在.  相似文献   

3.
社会生活方式的媒介化催生了“点赞”这一人际互动的新方式.微信朋友圈“点赞”因其传达意义的统一性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追捧.强关系网络下,基于微信的熟人社交模式,用户通过互赞享受着虚拟社会互动带来的满足感,“点赞”成为朋友圈中满足自身情感诉求的工具.但是“点赞”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用户的情绪化表达使得主体异化,进而导致了交往的非理性化.文章试图通过分析“点赞”的情感诉求,发现用户主体异化的情形,探讨“点赞”情绪异化表达和主体异化导致的交往非理性化问题,有助于人们全面认识微信朋友圈的传播功能,理性使用社交媒体.  相似文献   

4.
李雁杰 《视听界》2001,(3):29-30
互动又称社会互动,是社会上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接近、接触或手势、语言等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心理交感和行为交往过程。传统的互动基本上是通过面对面的人际传播所形成的直接互动,现代社会的互动则日益超越时空界限,形成了以大众传播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22,(3)
以数字交往论(DAT)重访传播学的关键词“媒介化”“中介性”,有助于厘清交往的演化本质,及数字化生存的基本观念:(1)中介性的意义是建构社会形态;媒介化的意义是演化社会基因;数字社会的媒介化,与数字媒介的社会化是同步的。(2)媒介-社会建构的整体化过程,是从“无机”到“有机”再走向“同一”的过程;媒介与社会处在“共同演化”之中,数字社会的本质、路径和前景,都是共同演化,而非媒介化。(3)理想的交往性,是“万类交往、互利共生”;共同演化应遵循自由平等、相互调谐的生态原则,避免技术驱动、资本垄断、价值缺失所带来的“偏害共生”,以建立理想的数字文明。  相似文献   

6.
周岩 《新闻三昧》2005,(12):26-27,30
传播学认为,人际传播的社会互动作为一种最原初的、最直接的方式,具有大众传播所无可比拟的亲和性与感染性。在人际传播中,传受双方相互影响的深度和力度要大大超过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保持着人与人之间最直观的“面对面”的交往方式。  相似文献   

7.
两岸从互称“共匪”与“蒋匪”,到互致“先生”再到“主席”与“总书记”冠之,称谓的变迁见证了两岸交往中由敌对走向交流的过程,随着互动加深,更多的中国式政治智慧在领带、伴手礼、捎话、问候等细节里被折射出来  相似文献   

8.
随着媒介嵌入人类社会交往,人类社会经历了无中介的面对面现实交往和中介化的虚拟交往两个阶段,正在迎来深度媒介化时代的“云交往”即数字交往。元宇宙作为深度媒介化时代的主导媒介形态正处于不断生成当中。与以往媒介不同,它允许人类通过各种终端“进入”其中进行体验与行动,是一种“体验性”的媒介;它突破了将媒介视为信息传播载体和工具的传统观念,在生存层面构成人类未来社会的基础设施,是一种“生存性”的媒介。元宇宙在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社会层面推动了社会的深度媒介化,为未来人类的社会交往提供了全新可能。元宇宙时代的到来,将会实现人类社会交往时空和交往主体的拓展,实现交往场景的再造和交往体验的复归,最终构建“高流动性”的社会交往生态。  相似文献   

9.
人们生活、工作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同他人的交往。但是怎样“交往”?坚持什么样的“交往”原则?当前在社会“交往”中有哪些不良倾向?它的害处又是什么?人民日报2006年12月29日第四版“人民论坛”登载的王晓河写的思想评论《净化“交往”》一文,对此作了全面而真诚的回答。  相似文献   

10.
社会互动是形成和消解地域偏见的基础.互联网的兴起催生了网络社会,极大地动摇了传统社会的互动方式,产生了虚拟经济、虚拟社区、虚拟社交等虚拟交往活动,从而动摇和颠覆了地域偏见形成和维持的基础.这种态势一方面迅速形塑出新的地域偏见,另一方面也促使历史上某些已经固化的地域偏见逐渐消弭,网络社会中的地域偏见在互动交往中处于一种新...  相似文献   

11.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前进方向和基本遵循。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运用视听手段,在国家形象建构、民族文化互动、民族国家认同、民族文化传播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蒙古族题材电影在少数民族题材影像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且具有典型性,“十七年电影”时期利用意识形态建构突出民族交往;改革开放后立足“文化叙事”体现民族交流;二十一世纪以来着眼“多元”与“解构”的叙事方式表达展现民族交融。研究这一题材影像内容,有助于分析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深化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理解,对厘清“中华民族”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符号化亦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自我呈现作为一种交往技术,一直贯穿于人类的社会互动行为之中。戈夫曼(Erving Goffman)将“舞台”“表演”的隐喻引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提出了自我呈现的拟剧论(Dramaturgy),从而被后起的相关研究奉为圭皋。而进入数字时代以后,社交媒体中的云端交往使人们的自我呈现不再囿于面对面的在场情境,戈夫曼所言“前台”“后台”“印象管理”“舞台设置”等概念也在新的社交语境中呈现出新的姿态。在这一系列新变中,被戈夫曼在自我呈现研究中有意回避的“自我”构建问题,逐渐浮出了水面。  相似文献   

13.
何文霞 《视听》2023,(4):91-94
智能技术催生出虚实交互的社交新场景,人际交往也随之显现出新特征:交往主体变成人机交往,交往方式聚焦于持续“在场”,交往逻辑体现为情感联动下的互动需求。这种基于场景产生的交往新特征也对社交文化产生重要影响,体现在交往边界延展、多元文化交融等方面。相对于以往的社交模式,元宇宙社交仍需警惕交往规范及适应性问题。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诱发了一种新的社会形式——网络社会。齐美尔说过,当人们之间的交往达到足够的频度与密度,以致人们相互影响并组成群体与社会单位时,社会便产生和存在了。网络社会显然符合这一定义。目前,关于网络社会的现有研究主要是探讨它的虚拟性特征,以及“人在两种互动环境中“的活动方式的差异性,而对于网络社会这种“实存“的社会分层却少有人研究。本文拟与传统社  相似文献   

15.
樊云开 《大观周刊》2012,(28):301-3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开展,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受到普遍关注,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生物教学中,开展互动教学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平等对话,相互交流与沟通的平台,有助于构建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是实现生物课程改革目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东营日报》与东营网综合性门户网站的互动效应,分析报网互动产生的新闻与经济的叠加效应。主要围绕“新闻互动宣传作用进一步增强”、“关注民生社会影响力进一步增强”、“经营探索广告份额进一步增强”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7.
自我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互动中产生出来的,我们既要从与他人的联系中体验自我、调整自我,又从自我出发,去为良性的人际互动极力创造条件,在互动的制约因素与准确的自我观支持之间寻求到统一,从而让人际互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精致和巧妙,使我们的社会更和谐美好。  相似文献   

18.
徐蓉 《新闻前哨》2005,(11):48-49
社会学家普遍承认,任何一个社会单位和个人、群体、组织等的行动,都不是孤立的行动,而是“社会的”行动,即都会对有关社会单位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都是社会互动。社会本身也是由不同的行动单位在互动中构成的系统。自从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在1908年提出“社会互动”这个概念以后,“互动”便成为社会学科的最基本范畴。G.H.米德和H. G.布鲁默等人二十世纪初创立了符号互动理论,这个理论强调社会只能以互动的形式存在,并特别强调了包括语言和暗示在内的“符号”在社会互动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王倩  冷晔 《青年记者》2016,(30):43-45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加剧了中国城市社会变迁的步伐,中国传统礼俗社会原有的差序格局被打破,城市传播中“传播”的多个含义如信息传递、公共交往、意义生成和关系建构等随之发生微妙的改变.社区本质上是一种人际交往、社会互动与共享融合的关系,是居民在信息沟通和情感交流中形成的稳定的生活、地域共同体,更是心理共同体.同时,社区作为与居民关系最密切的基层组织,构筑了社区行动和社区参与的平台,全方位实现了传播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省级广播传媒面对的受众群体大部分是农民,省级广播传媒与农村受众的互动,随着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的变化,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两者互动的主、次关系,形式和内容都在不断变化,互动的频度加大,互动的过程加快,两者的互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一、省级广播传媒与农村受众互动关系、形式、内容的变化1.互动的主、次关系发生变化。随着广播频率专业化,广播由“广”播到“窄”播,由“大众化”到“小众化”,一改广播传统的播出模式,而是注重听众的需求规划节目,树立听众导向节目观,使省级广播传媒与农村受众互动的主次发生了变化。现在,农村受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