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和互联网高度依赖,使得网络行为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存方式.大学生网络行为既带给其学习生活的便利,也带来了行为失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从理想价值属性到现实价值目标和道德价值要求的多层次价值理念,反映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诉求,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具有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部分大学生以网络为工具,进行有损社会公德和个人道德的社会活动。大学生道德失范行为对其自身产生消极影响,如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淡化大学生的法律观念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作为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方式,在纠正大学生的行为,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等方面发挥独特的价值和功能。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对大学生产生了积极影响,但也引发了大学生诸多网络道德失范现象,成为高校德育的新难题。本文先探讨了网络道德失范的内涵及表现,然后采用调查问卷和访谈等学方法全面了解了周口师范学院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现状,通过数据统计和分析,探讨了其成因及提出了解决策略,以提高当今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促进高校校园的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为探究大学生网络交往提供了新的视角,在交往行动理论视阁下,大学生网络交往具有交往行为戏剧化、交往过程碎片化、行为方式个体化、道德失范平民化、交往情感淡薄化等特点,由此提出改善大学生网络交往的四点启示.  相似文献   

5.
借助网络获取信息,展开互动,开展生活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在享受网络带来的各种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网络侵权、网络暴力、网络情感异化等网络道德行为失范问题。文章分析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并提出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构建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网络已逐渐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了解社会、开展互动交流、体验休闲娱乐的广阔平台。然而由于对网络社会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及计算机网络无中心性等特征,部分大学生放宽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引致其网络失范行为逐渐增多,呈现出诸多负面影响。本文以国内部分高校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及其防控机制构建现状为研究对象,探索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防控机制之路,为引导大学生正确的使用网络、防止网络失范行为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学习道德的失范及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曦  冉阳 《职大学报》2011,(5):105-107
大学生学习道德的失范主要表现为课堂学习注意力分散、自习乱象、考试违规,究其原因可归结为:学习修养不足、专业信念不牢、学习方法不当、德育工作低效与网络的双刃剑效应。大学生学习道德的调适对策包括:提升学习修养,树立牢固的专业信念,寻求合适的学习方法,加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消除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8.
以失范理论为依据,描述大学生学习行为失范的现象并分析其危害及产生的原因,认为学习行为失范是有害学习伦理的不良现象,它的出现和大学制度及其实践、大学生的内在特征有关,而实施强制性、过程性学业管理制度会有助于治理学习行为失范。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的普及,高校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现象比较普遍,这已成为摆在社会和学校面前必须解决的难题。要提升高校学生的网络道德力,有关部门必须在探讨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成因的基础上,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普及网络法律法规;倡导教育网络化,拓宽德育阵地;提高网络道德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健全网络道德规范,加强网络监管。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越来越成为未成年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同时网络道德问题逐渐凸现出来,尤其是未成年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本文探讨了网络道德的内涵、网络道德教育的实质,调查和分析了当前未成年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现状,最后提出开展中小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几点困惑与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