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4 毫秒
1.
清晨     
清晨六时,正当刺耳的闹钟铃声把我唤醒,我们那个快八岁的小安德鲁,把他的一只软弱无力的小胳膊搭在了我的胸口,他在一小时之前才睡意朦胧地爬上了我们的床,嘴里还咕哝着刚做的一个恶梦。我把闹铃按住,一动不动地躺了一会  相似文献   

2.
家住洱海边     
左家琦 《大理文化》2010,(11):69-74
在离大理古城不远,一个叫才村的小镇里,住着一户洋居民。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从大理古城乘坐C2路公共汽车,闻着田野的稻香来到才村。沿着村道走进一条往北的小巷,在一个写着66号门牌的幽静民居大门前,"光临寒舍,请君按铃"的粉笔汉字十分显眼。  相似文献   

3.
正一个夏日的清晨,我如约来到南涧县城,采访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剪纸艺术大师陈德老师。从墙壁跳到画纸在南涧县城中医院旁边的一条小街上,我老远就看见一间铺子上方悬挂着的"陈德剪纸艺术工作室"牌子。到了铺子门口,我看见里面的一个中年人左手拿着一张对折的纸,右手拿着一把小巧的剪刀,正在专心致志地剪着一个图案。旁边围着好几个年轻人,周围静悄悄的,随着中年人手中发  相似文献   

4.
绿荫几许     
记得四五岁光景的时候,我家的院门前有一棵很高很大的杨柳树,大得它枝叶的绿荫能盖住门前那块干净而平坦的空地,活像一把天然而就的绿色大伞,高高的树杆上潮湿的"Y"字形分权处又结了一团云朵般水灵灵的蘑菇,而我总以为那是小鸟做的窝,也曾好几次想上去看看有没有小鸟蛋.柳树下是一条清清亮亮的小溪,溪里时不时地浮出一些从村外田野里流过来的小鱼或小泥鳅.那时的我,就卷着很高的裤腿和衣袖,和着一块黄泥巴,每天都在那样的树荫和那样的小溪里追逐着我的童年……  相似文献   

5.
家佳洱海边     
在离大理古城不远,一个叫才村的小镇里,住着一户洋居民.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从大理古城乘坐C2路公共汽车,闻着田野的稻香来到才村.沿着村道走进一条往北的小巷,在一个写着66号门牌的幽静民居大门前,"光临寒舍,请君按铃"的粉笔汉字十分显眼.  相似文献   

6.
陪你到永远     
赵秀明 《世界文化》2006,(10):22-22
我工作经历中的大部分时间是跑外销,所以我比谁都懂得一群推销员坐在汽车旅店的餐厅里吃饭的滋味,那是没有什么比他们更感到寂寞的。记得有一年,我五岁的女儿把一个礼物塞到我的手里。礼物是用皱巴巴的纸包着的,还用长长的胶带严严实实地裹成了一团。我拥抱了她一下,又像所有的父亲那样,不在意地亲了亲她,接着便开始打开小包裹。里面的东西软绵绵的,所以我格外小心,免得弄坏。我好奇地拆包装时,小简妮就站在我身边聚精会神地看着。她穿着短小的睡衣,睁着褐色的眼睛,脸上一副兴奋的表情。一打开包装纸,里面露出一对圆鼓鼓的黑眼睛,接着钻出黄…  相似文献   

7.
几十年弹指一挥间,不知不觉离开故乡已经二十八个春秋. 二十八来,我离开故土,漂泊于远方,却始终回头望向故乡,只因那里有我抹不去的童年记忆,有人间至真至纯的爱,有二十八年来未曾相见的父亲…… 我的故乡马岗山,说是山村,其实只有五户人家,据说古时候有一位英勇善战的将军带领他的骑兵从此山经过,他们经过时,整座山岗马蹄声声,此后人们便把此山唤着马岗山.  相似文献   

8.
九份的街巷     
九份,宝岛台湾台北县(现新北市)一个靠近海边的小镇。依据台北县志记载,清朝初年九份是一个小村落,只住有9户人家,这9户人家每次购买各种日用品或鱼货都要"九份",久而久之,此地因此定名为九份。在采矿业发达的那个时代,九份的金矿吸引得殖民者日本人蜂拥而至;随后,殖民者被赶跑,留下矿车的轨道在早已采空的黑暗巷道里寂寞地延伸,一座小镇的街巷也深深地浸入这样的寂寞不能自拔,在漫无目的中徘徊。  相似文献   

9.
《世界文化》2014,(5):1-1
<正>她为我而来,甚至在我到达人世之前,她就已经准备好了,爱我,就是她生命的主题。"她是新生儿能收到的最好礼物了。"我的爸爸把白褐相间的小毛球捧在手心里,任小猎狗在他的掌心里扭动着柔软的身躯。爸爸的动作是那样轻,就像捧着一个珍贵的水晶花瓶。他们俩互相感知着对方的体温。很快小狗就跟爸爸熟悉起来,安心地趴在他的掌心里不再动弹。从那一刻起,爸爸。  相似文献   

10.
《世界文化》2014,(4):F0002-F0002,1
<正>(接上期)一曲过后,菲克先生对爸爸说:"卡尔,这是我在一家当铺用七美元买下的,很不错。玛丽·露应该能用它拉出动听的曲子呢。"接着,他把小提琴交给了我。看到爸爸的眼中噙着泪水,我终于明白,我有自己的小提琴了!我轻抚着琴,这是一把金棕色的木制小提琴,在灯光下显得极其柔美。"好漂亮的琴啊!"我激动得简直快透不过气来了。回到艾丽丝姨妈家,一进门,所有的目光都投向我们。我看见爸爸冲妈妈眨眨眼,我这才意识到,  相似文献   

11.
心嗅梅香     
三万五千亩的梅树齐刷刷地开花了,花朵清一色是洁白的,因有不远处的罗坪山山脊上的积雪辉映着,让我把梅花想象成了雪花. 梅林一片连一片,由于山形地貌的作用,这梅花真的就如海洋,如波涛,如绸缎,让我们隐在其中不见人影. 2022年2月12日,是洱源县在此举办"中国洱源梅花文化节"的日子.有资料介绍说,洱源已有两千多年的栽培梅...  相似文献   

12.
父亲的故事     
1972年,父亲16岁,作为一名知识青年,被安排到一个叫"黑龙潭"的小山村去插队."黑龙潭"四周环绕着高山,离城很远,村里大概有100多户人家,都很穷,但那片绿荫荫的林子,还有一条清清的小河流,甚是讨人喜爱.  相似文献   

13.
沙溪是一个很遥远的小镇,遥远得似乎在天上。但是一次不期然的邂逅,却让我从此放不下了。我的手机内存很小,但是有一条信息却被我留存着,而且至少读过几十遍了。特别是我走到那些繁华喧嚣的景区,走进那些媚态十足的"古镇",走过那些鲜亮的"古建筑群",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打开我的手机,看看我2012年11月19日在沙溪随手记下的那段文字:"我来到一座真正的古镇。  相似文献   

14.
情感误置     
那时,不可能再和你说话因为你已经死去已经化为灰烬,有时,我拿起无线电话上面有整齐的数字和神秘的符号(井号,星号)仿佛深嵌其中的是一些密码,按下去就可以见到你。你使我变得神不守舍,妈妈。是谁让她那六年级的小女儿来读萨特的《恶心》?在我一生中,我眼见你面对着虚无,又渐渐地融入它,像一个手拿黑气球的孩子即将把面容埋葬要么藏在黑暗里,要么融入黑暗中。空中那层看不见的薄纱将你我的世界分隔细微的怀疑,仍然存在。有时你的容貌会扑面而来闪着银光,出离来世,随风飘摇,轻诉着劝告。或是将你的手搭在我的背上猛然把我推进生命。译者小感:…  相似文献   

15.
猫咪女王     
第一次见到小缺是在街上,我正在喂食从二楼书店被赶走的猫,小缺闻香而来,睁着贼亮的一双大眼,在稍远处打量了我一阵之后,似乎认定此人合格,就毫不客气地挨过来撒娇了:喵喵叫、装可爱、磨蹭、讨摸摸、路倒……极尽谄媚之能事、无所不用其极,最后还把自己塞进我的大包包里,意思再清楚不过了":把我带回家侍候吧,猫奴!" 不久,神通广大的小缺就找到了二楼书店,它第一眼看到我,兴奋不已,马上装熟打招呼,对这个到处都是猫的陌生环境,似乎感到新奇又满意.它到处察看一番,饱食一顿,且把全部的猫都打过一轮之后,就选定某个最温暖舒适的位置,把原本睡在那里的女王可可赶走,躺下呼呼大睡了!我很吃惊,不敢相信世上怎么会有这么厚脸皮的街猫!从那天起,小缺就成了书店里的女王,此后它一直稳坐女王宝座,而且是书店任期最久、地位最稳固,空前绝后的一代女王.  相似文献   

16.
桃李天下     
一 应该刚写上不久,因为空气中还有油漆味.我用手指轻轻点了一下,红色的油漆果然就沾到了手上.声控灯也被弄坏了,一闪一闪的,明的时候,这些字像血盆大口,灭的时候,它们和我一起归于过道的寂静和黑暗.我掏出钥匙开门,打不开,又换了一把,还是打不开.才离家两天,我居然想不起家里的钥匙长什么模样了."哐啷"一声,门开了,小饵的脸慢慢从门缝里浮出来,洁白得像一朵雪莲.她把食指往嘴前一竖,眼光还没有在我脸上落稳,又慌着去扫空荡荡的楼道,然后,一把把我拉进屋.  相似文献   

17.
正赵光宗,男,白族,1953年2月生于苍山脚下喜洲镇的庆洞庄村四社。2010年被命名为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绕三灵"项目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一2016年1月的一天,苍山之巅铺满了皑皑白雪,下午阳光灿烂,我驱车来到喜洲镇庆洞庄村四社的小广场,向卖菜的村民一打听,很容易地就找到了赵光宗家。走进一个白族小院,里面种着种类繁多的花草树木,一条黑色的小狗狗小跑着凑了过来,用它灵敏的鼻  相似文献   

18.
月亮花     
在我没有见到月亮花之前,我是通过一段优美柔婉的文字来幻想它的:"有一种不起眼的奇特的小花儿,它夜间开放,黎明消失,人称月亮花."我以为只要是带上了月华莹洁的物,它就具有着某种神秘的灵性,更何况它是一种花呢?并且这花儿一生只开一次,但就是为这唯一一次的开放,它却拼尽终生的美丽来装点夜色,以一夜的生命开出了终生的辉煌.因此,我特别地向往它.  相似文献   

19.
回乡偶书     
我是在一种恐惧且惊喜的情绪中回到故乡的. 故乡是滇西北高原群山之中的一个小村,有六七百年的历史.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整个村子就几十户人家,房舍稀稀落落地散在绿树红花之间,一条清亮亮的小溪穿村而过.  相似文献   

20.
安康路42号     
安建雄 《大理文化》2021,(10):35-39
安康路42号,是宾川县城边缘一个简朴而陈旧的小院.它是我生命历程中的一个中转站.2011年,我从乡下调到县城工作,在小院租住了一年多的时光.这段时光在我的生命里打上了一个拙朴的烙印,见证了我从"乡下人"变为"城里人"的过程.小院里那些来去如风、形形色色的人,来自五湖四海,他们有做小生意的,有打工的,也有未买房而临时落脚于此的工薪族.我和他们混杂在一起,成为小城最朴素无言的底色.我租住的那间小屋,之前不知道有多少人住过;我搬走之后,又有多少人来住也无从得知.那些来去如风的人,忙忙碌碌为生活而奔波,小院便是劳累之后的一个临时栖息地.我在小院里,听过欢笑声、打骂声、哭喊声,也见过悄悄溜进来的小偷.形形色色的人中,或许也有吸毒的、钱色交易的、跑路的……一个简单的小院,承载着社会底层复杂的人群,这些人,互相成为生命中匆匆的过客,或许见面打过招呼,或许在楼道上擦肩而过,最终都像遗忘一粒尘埃一样,在各自的记忆中不复存在.可是,"安康"是一个美好的词语,是幸福最基础的注脚.我总是有意或无意地记起安康路42号小院,记起和小院有关的一些人和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