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春秋》记事始于鲁隐公元年。《史记》本纪以《五帝本纪》为首、世家以《吴太伯世家》为首、列传以《伯夷列传》为首。《春秋》篇首和《史记》的三种体例,都以“让国”之事发端,表达了一种以礼让精神为内涵的道德史观。  相似文献   

2.
《春秋》记事始于鲁隐公元年。《史记》本纪以《五帝本纪》为首、世家以《吴太伯世家》为首、列传以《伯夷列传》为首。《春秋》篇首和《史记》的三种体例,都以让国之事发端,表达了一种以礼让精神为内涵的道德史观。  相似文献   

3.
原本《玉篇》引《诗》非常丰富,具有重要的文献学价值。本文通过例证指出,在版本方面,这些引《诗》可以考证汉至唐前的《诗经》著述体制。在校勘方面,因原本《玉篇》为目前较早引用《诗经》的文本,具有重要的校勘价值。在辑佚方面,可以作清代三家《诗》辑佚的重要补充。在提供异文方面,可以为重新考察清代辑佚三家《诗》的方法提供新的思考。同时指出,原本《玉篇》所引《诗》之经、传、笺文字与今传《毛诗》不同,除了有钞胥手误外,也存在顾野王为《玉篇》体例而故意改易传、笺文字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夏德靠 《兰台世界》2012,(30):34-35
《老子》原文本主要由格言组成.道家后学出于学派及意识形态建设的目的,对《老子》文本进行“经典化”建构,最终使通行本《老子》形成三重传释结构:一是《道》篇与《德》篇之间的传释,二是章与章之间的传释,三是每一章节内部的传释.  相似文献   

5.
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12月第1版《二十五史》(12册)本《汉书》卷14《诸侯王表第二》载:"鲁共王馀,景帝子,[二年]三月甲寅立为淮阳王,二年徙鲁。"(见第1册第402页)单读此记载,以为"立为淮阳王"与"徙鲁"同在一年,其实非也。《史记》卷11《孝景本纪》载:"三年……六月……徙……淮阳王馀为鲁王。"(见同上第1册第49页)又《史记》卷59《五宗世家·鲁共王》载:"鲁共王馀,以孝景前二年用皇子为淮  相似文献   

6.
孙燕红 《文化遗产》2017,(3):126-131
《史记·殷本纪》有伊尹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未有详论,后世不得其意.马王堆汉墓帛书《九主》及《九主图》的出土,为追溯文本来源提供了史料.本文以帛书《九主》与《史记·殷本纪》《别录》等为文献参照,探讨"九主"的内容及其在文献记载上的变迁,分析帛书《九主》记载,对九主的含义和九主故事做一个统合的疏理和解读.  相似文献   

7.
传世本宋璟《梅花赋》被《四库提要》指出作伪以来,学者不断举证其属伪文的证据,然而伪文流传的源头以及作伪者袭取的对象这两个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经考证,宋璟《梅花赋》伪文最早见载于方回《桐江集》,而不是《隐居通议》。伪文袭取的对象,除《四库提要》所指出的李纲《梅花赋》外,还有《文苑英华》所收的三篇唐赋以及宋词单句。取《桐江集》《全唐文》所收《梅花赋》词句与袭取对象作比照,可推知《桐江集》所收《梅花赋》是更接近伪文原貌的文本。  相似文献   

8.
以往的目录学史著作通常使用按朝代分期的断代体例编写,而姚名达先生的《中国目录学史》却别出心裁,采用"主题分述法"的体例编写,即将目录学的《通纪篇》比拟为纪传体的本纪;《体质篇》《分类篇》比拟为书志;《史志篇》《宗教目录篇》《专科目录篇》《特种目录篇》比拟为列传。然而,其在与纪传体体例的融合方面略有偏差。因此,有必要重新对之加以改进,使古典目录学的各个部分与纪传体的本纪、史表、书志、列传有机结合。文章在此基础上,对编纂《古典目录学史》的体例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第二章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出版(公元前221年——公元581年)第四节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著作(二)史学、地理学两汉时期,史学取得了重要成就。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和东汉班固的《汉书》,就是这一时期出现的两部名著。《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原名《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大约东汉以后才有《史记》之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多字,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大部分,记  相似文献   

10.
简琳  何静  周剑 《图书情报工作》2011,55(20):32-35
文献长度、参考文献数量是否影响论文被引频次,不同学科有不同的检验结果。网络环境下,题名字数、关键词个数是否对论文被引具有显著影响,尚未见文献报道。通过对来自6个学科的455篇论文被引的文本因素进行分析,发现:①关键词个数对文献被引存在明显的影响;②参考文献数量对英文语种文献的被引确实存在显著影响,但对中文语种文献被引的影响却不能通过显著性检验;③多学科背景下,文献篇幅长短及题名字数多少对文献被引没有显著影响;④存在“中国学者所发表的英文论文,篇幅越长越有可能不被引用”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褚少孙补作《史记·三王世家》,直接移录群臣奏请立三位皇子为王、武帝谦让的启复往来之文和三王封策之文。《三王世家》基本保存了汉代君臣往来文书的实际面貌,是研究汉代官文书的直接材料。与蔡邕《独断》等相对照,归纳出该篇包含的文种有奏、诏书及策书,反映了汉代诏令与奏疏的用语、结构和承转特点,尤其是提供了中国古代早期官文书引叙来文的样貌形态。  相似文献   

12.
汉代今文《尚书》,汉人皆云二十九篇,第十为《大誓》,该篇武帝前屡被引及,而刘向、歆称武帝末年所得。盖今文《大誓》本出伏生,《史记》即因袭《书传》,其文或首尾不完、或书阙简脱,后民间有得,武帝末集博士读说之,因成定本,传以教人,宣帝时三家《尚书》皆有此篇。《论衡》说宣帝时河内女子发老屋始得《大誓》,未必可信。马融、赵岐、郑玄、王肃、韦昭、杜预所见《大誓》皆今文《大誓》,而非晚书《大誓》,且俱云其文浅露,与《左传》、《礼记》、《孟子》、《墨子》诸书传记所引"古《大誓》"不同。  相似文献   

13.
《明史·本纪》中存在月份记录缺失、重要事件被漏记、对自然灾害等一些实情记述过于简略等诸多问题,本文试以《明实录》等档案史料为参照,来探讨《明史·本纪》中的这些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4.
<正>陈梦家先生《尧典为秦官本尚书考》一文以《尚书·尧典》(汉代始有《尚书》之称,故本文于《书》之统称或秦代之《书》皆称《书》,于汉代今古文本称《尚书》,而《尚书》之《尧典》与《舜典》分合问题,陈氏依伏生《今文尚书》"慎徽五典"以下皆属《尧典》而指称,本文亦一并以《尧典》称之)为秦代所改造之官本,其论据总有三端:"一曰十有二州十有二山及十有二牧","二曰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三曰五载一巡守"。此外,并主《秦誓》为秦代齐地儒生编入。今之  相似文献   

15.
胡培翚在撰著《仪礼正义》时常征引阮元《仪礼注疏校勘记》的校勘成果。在胡培翚撰著《正义》的过程中,阮元《校勘记》曾出现三种版本,且每种版本的校勘内容不大一致。通过对《正义》所引《校勘记》内容的检索以及与三种版本校勘内容的比照,发现《正义》所引《校勘记》之版本实为文选楼刻本,但胡氏在征引的过程中也参照了南昌府学本及学海堂本的校勘内容。  相似文献   

16.
史记 (汉)司马迁撰 (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 (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卩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记载了我国远古到汉武帝时的历史。本书这次点校,采用清朝同治年间金陵书局刊行的《史记集解索隐正义合刻本》为底本,由史学家顾颉刚等分段标点。为便利  相似文献   

17.
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省分府诏书中的五府分区方案,《明太祖实录》《皇明诏令》《皇明诏制》所录均不同,此三种诏书文本又皆与洪武二十六年《诸司职掌》所载不同。学界认为,从洪武十三年到二十六年间,明朝或因增设都司,或因分合事权,而调整了分统都司方案。但是,四处载录的具体区别说明,洪武二十六年的方案与都司增设或事权分合皆无直接关系。三种诏书文本的区别,在于江西、广西、广东等三个字近、地近的都司之异同,这应源于传抄、誊录或刊刻的讹误,或定稿时的擅自改动。收录三种版本的《明太祖实录》等书的可靠程度、诏书文字准确程度、方案与后代方案接近程度,排序吻合,可知三书所载诏书皆非原文,洪武十三年执行的五府分区方案,就是洪武二十六年《诸司职掌》方案,从未发生过调整。此例或对判断存世明代诏书的准确程度,与文字错讹对理解史实的影响程度,提供一份参照。  相似文献   

18.
从词源学的角度讲,文本最初是指编织物,化用到社会科学领域,文本就成了"语言的编织物",泛指"任何由书写固定下来的任何话语";沿用到新闻传播领域,文本自然可以指大众传媒所呈现的内容.事实上,在《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①一书中,文本已经被视为媒介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19.
陈寿在《三国志·魏书·王朗传》中,附有王朗的儿子大学者王肃的传略,其中有一段专写魏明帝与王肃君臣二人有关司马迁写《史记》的对话,极为重要: “帝又问:‘司马迁以受刑之故,内怀隐切,著《史记》非贬孝武,令人切齿!’对曰:‘司马迁记事,不虚美,不隐恶,刘向、杨雄服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谓之实录。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于今此两纪有录无书,后遭李陵事,遂下迁蚕室。此为隐切在孝武,而不在于史迁也。’” 这段文字的历史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它表明到三国末年《史记》中的汉景帝和汉武帝二人的本纪尚属“有录无书”,可见今天我们见到的这两篇本纪乃是王肃以后的学者们所补写,此其一。魏明帝  相似文献   

20.
《史记》中有大量的宫殿建筑史料,主要集中于《本纪》、《列传》、《世家》等体例中。这些宫殿建筑史料不仅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而且体现了秦汉"侈靡"与"非壮丽无以重威"的宫殿建筑设计思想。同时,这些宫殿建筑史料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它往往是历史事件发生的特定背景,是展现历史人物性格特征的重要舞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