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与社会的关系一直是多丽丝·莱辛作品的关注重点。她八十年代的代表作《第五个孩子》通过一出家庭悲剧揭露英国社会阶级间的隔离与社会权威对个人的压制,社会主流文明对边缘文化的吞噬与消解,并提出现代性不断扩张对人性异化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村上春树(1949-)和夏目漱石(1867-1916)作为相隔大半个世纪的备受瞩目的作家,他们各自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两位作家的生活体验中都经历过"孤独",并将"孤独"一词在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本文从"孤独"的角度入手,具体分析两部作品中主人公的"孤独"。《挪威的森林》中通过细节描绘所流露出的多是普通人的孤独。而《心》则反映了明治时期日本近代人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3.
贝多芬《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以下简称《第四钢琴协奏曲》)是他成熟时期的一部重要作品,也是他所有协奏曲作品中最抒情的一首。作品风格清新、构思完美,充满柔和的浪漫情调。在创作特点上,《第四钢琴协奏曲》脱离了古典乐派程式化的传统,采用三部分的结构特征,从而使音乐在三个部分间展开并最终循环回归主题;在艺术表现上,《第四钢琴协奏曲》的曲调、旋律与快板都有其特定意义与内在含义,使它们在各自发挥了最大优势的同时又服从于整个协奏曲的总体艺术构成,最形成终不断发展的创新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时时刻刻》(The Hours)是享有美国"X一代"作家之称的迈克尔·坎宁安(Michael Cunningham)1988年发表的第三部实验体小说。在这部作品中,坎宁安对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处女作《达洛维夫人》进行戏仿,以心理意识为纽带,剖析了20世纪三位知识女性所遭遇的畸形心理情结与精神困惑,揭示了后工业时代人类普遍经历的现代性焦虑。  相似文献   

5.
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塑造的母亲形象历来是温情、无私奉献的,母亲与儿女之间的关系多是和谐、融洽的,是我们歌颂的对象。一反常规,耶利内克的《钢琴教师》和张爱玲的《金锁记》跨越时间、距离和文化的差异向我们展示了异质的人性与人际关系。两部作品表达了男权盛行的社会历史条件、残缺的家庭、对儿女自私的爱、对金钱的痴迷、畸形的情欲、隔绝的生活环境和多疑的性格几个方面导致人性异质。  相似文献   

6.
美国著名犹太裔作家菲利普·罗斯的作品"美国三部曲"的问世,标志着罗斯已经成功转型为一个新现实主义作家。其中"美国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人性的污秽》(2000)在评论界获得广泛好评。本文将从故事的地域、时域以及小说人物主体塑造三方面分析《人性的污秽》这部作品,解读菲利普·罗斯在该作品中的新现实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7.
是否可以视《雅舍》的抒情主人公为"五柳先生"?本文简要地观照梁实秋先生写作文本时的时代际遇以及个人心境后,侧重从化俗为雅、俗中求雅两个方面品析作品与之相呼应的隐含意蕴,揭示出其在战乱年头独有的似家似寄的真实感受,从而做出否定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小雅》开篇由五首诗组成,《伐木》与《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常棣》,共同构成一个阐述君臣之礼、兄弟之情、朋友之义的人伦价值系统.结合历代《诗》说,考证"诸父""诸舅"等词出现的历史规律,认为《伐木》的创作时间最早不过西周晚期;进而辨析"许许""八簋""酤"等词,确定《伐木》乃"天子燕朋友故旧"之诗.  相似文献   

9.
《浮士德》是歌德倾尽了毕生的时间、精力完成的一部时代巨著。歌德在《浮士德》这部作品中选用的题材为德国民间传说,小说的背景为文艺复兴之后的德国以及整个欧洲社会。小说中的主人公浮士德的形象为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浮士德对现实充满了不满,不断地探索着人生的意义与社会的理想。虽然浮士德每一次追求的过程看似毫无目的,可在他追求背后体现的正是进取的人性。他否定了一种生活,试图开始另外一个层次的人性塑造过程。这个人物代表着一种进取的精神实质,是歌德甚至是整个欧洲及人类的人性发展历程的写照。  相似文献   

10.
《雅歌》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两部在主旨、文体、色彩、人物形象、最初出现的时间、空间等方面迥异的作品,但两部作品具有一个共性,即音乐性。两者都撷取音乐形象和风格特征,使之与作品特定的情景、氛围形成共鸣,利用音乐听觉感受来增强作品的叙事效果。从七个层面来分析两部作品的音乐性,可以从中解读两部作品创作手法、思想内容的迥...  相似文献   

11.
本文遵循比较文学中的平行比较方法,对巴金和威廉·福克纳两位作家的代表作《家》及《喧哗与骚动》中的两位父亲高老太爷和康普生先生进行比较,探究作品所描述的两个大家族没落的原因及其对家庭成员(主要是父亲)造成的影响,考察作品所反映出来的两位作家的创作思想及中国和美国南方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12.
一般认为《遣兴五首》是杜甫乾元二年(759年)在秦州所作。但是,杜甫《遣兴五首》从内容上看多言长安时事,从叙述语气看,使用的是描述当前事件的语气,从内容、风格、体裁上考察,更接近杜甫的长安诗,而与秦州诗有明显不同。因此,《遣兴五首》当作于长安。从诗中的事件和物候描写判断,此五首诗作于天宝八载(749年)秋。  相似文献   

13.
《简·爱》与《音乐之声》都是被世人广为推崇的艺术佳作。这两部艺术作品都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坚强、独立、勇敢,对爱情不离不弃的女性人物。虽然这两部作品的创作时代不同,却有着很多相似之处。本文就将从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中的人物背景,以及作品的故事情节发展,探讨两部作品的异曲同工之处。  相似文献   

14.
王骥德撰写的《曲律》堪称是中国第一部戏曲理论专著。从五个方面我们可以对《曲律》进行梳理,以此了解王骥德的曲学思想。一、"曲别是一家"的思想;二、对音律的重视;三、提倡人情,推崇"自然";四、雅俗兼顾,灵活变通;五、较为全面的戏曲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15.
《左传》中极具辉煌绚丽的内容就是关于战争描写的部分,可谓"篇篇换局、各各争新。"反映了其极大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成就。以《城濮之战》为例,从五个方面对《左传》的战争描写艺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澳文明交流的使者,尼古拉斯·周思在他的作品《红线》中采用了后现代互文性的文本策略。该作品以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浮生六记》为文学背景,以佛教轮回转世的思想为基奠,讲述了一对跨国恋人续写前世姻缘的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对《红线》进行互文性解读为我们重新解理解该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阐释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情兼雅怨"是钟嵘《诗品》中评价曹植诗歌的重要特征,也是他品评其它诗人的一个重要标准,"雅"与"怨"两个美学概念是《诗品》中的诗学理论的两极,本文试从这两方面作切入点,从《诗品》对具体作家与诗歌作品的评述中分析概括钟嵘"情兼雅怨"中"雅"与"怨"的内涵、内容、形式和艺术效果等各方面的理论体系,来探索《诗品》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以下简称《雪》)是海明威的名篇之一,作品用匠心独到的矛盾设置,以悖论的模式呈现了"迷惘一代"的迷失人生。文章从小说的主人公、主题、主要象征及写作手法等方面出发,解读了《雪》中悖论模式对这代人迷失状态的再现与凸显。  相似文献   

19.
韩国电影《寄生虫》摘得2019年第7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大奖,再一次将韩国电影推向国际视野。从《汉江怪物》到《雪国列车》,导演奉俊昊用一贯的"誊章法"将社会批判寓于电影作品中,表现出独有的凌厉、深邃、冷峻的艺术风格。本文通过对奉俊昊电影《寄生虫》的研究来探讨奉俊昊导演在善于恶、阴与阳、明与暗的二元论中表现出对韩国社会现实的哲学性批判与思辨。  相似文献   

20.
《卢塞恩》是一篇可以反映托尔斯泰早年思想的重要作品。小说通过一个流浪歌手被文明人所拒并加以嘲弄的事件,藉此谴责文明社会的虚伪和冷漠,并进而否定文明社会的进步意义。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和调和人间矛盾,作者从抽象的"永恒道德"观念出发,相信有一种"世界精神"可以使人们相互亲近;托尔斯泰主义已初见端倪。分析托尔斯泰主义在自我道德完善方面的积极意义,同时也反思托尔斯泰主义在人性理解方面的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