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年6月8日下午3时许,孙小梅一行出席并采访台湾影艺协会为大陆中国电影代表团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东道主介绍“大陆赴台采访的第一位中央电视台电视节目主持人孙小梅女士”时,  相似文献   

2.
通讯员要善于抓“活鱼”,把鲜活的新闻奉献给受众。 新闻之所以姓“新”,主要是指“时效性”强。过时的新闻就是“旧闻”。通讯员怎样发现“活鱼”呢?我的做法是,一旦发现线索,就要抓紧采访,快速成稿和发稿。 1993年8月11日,河北省黄骅市市委副书记李德伦和人大主任一行3人来到沧州输油处找党委书记兼处长高河东和副处长徐进,为感谢这个处支援黄骅经济建设,在黄骅开发区建了一座加油  相似文献   

3.
在“9·11”事件两周年之际,笔者采访了曾亲历“9·11”事件的徐州市孙越仁先生。那惊心动魄的场面仍让他记忆犹新、心有余悸……2001年9月11日,去美国纽约商务考察的孙越仁一行4人,因导游迟到半小时逃过了生命的劫难。当时形成的录像、照片档案记录了这场经历———  相似文献   

4.
问起新闻界同行们的工作日程,好多同志往往是说“开会”。工交也好,财贸也好,农业也好,教育也好,无论跑哪一行,似乎主要都是“跑”会议。各种会的名目不用数算了,一沓沓的请柬、通知也不必提,但凡记者同行,恐怕提起这个来无不有同感:会议多,招架不了,简直成了“会议记者”。有不少人为当“会议记者”而苦恼。他想下基层搞些切实的采访、调查,想摆脱会上诸种讲话、文件、应酬而认真读几本书思考一点问题,想跳出只写会议消息这个套子,而写几  相似文献   

5.
一位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常令采访对象尴尬不悦,甚至愤然拂袖而去,采访败兴而归。原来这位记者采访时经常跑题,提问不着边际,特别好提一些诸如“你多大年龄?”、“你的收入多少?”、“介绍一下家里(或个人情感方面)的情况”等问题,而且常穷追不舍,采访气氛骤然紧张,最后不欢而散。  相似文献   

6.
去年5月,工人日报编委会组织从业人员共分四路大军到贫困边远地区进行采访报道。我们西北分队一行4人赴甘肃进行扶贫采访。这次采访与平时采访所不同的是,要求记者“走近贫困,认识贫困,感受贫困”,特别要到冷僻行业中去,到报道不多的地方去。到了兰州,我们得知甘肃的利税大户酒泉钢铁公司在戈壁腹地开采了一个矿——黑鹰山铁矿。该矿自1988年试开采  相似文献   

7.
采访中的“存异”,是指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故意表明与采访对象不同的观点、看法,以达到促其阐述和解释,进而挖掘深层新闻的一种采访方法。这里所提的“存异”之举,应由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择时而行。就一般情况而言,“存异”所择定的适宜时间,要选在与采访对象“求同”...  相似文献   

8.
采访既然是一种社会活动,就得讲一点“公关科学”。记者在采访中并非一帆风顺,采访对象由于种种原因不接受采访的情况是常有的,有时记者又必须通过他才能了解情况,为了完成采访任务,就得有必要的“公关”能力,设法使采访对象“开口”。  相似文献   

9.
在新闻单位,老总们经常要求记者采写出有份量的深度报道。那么,怎样才能采写出有份量的深度报道呢?根据本人的体会,答案是:只有“沉下去”,才能有“深度”,也才能“有份量”。只有直面群众,深入采访,才能写出真正有份量、有深度的报道来。那种蜻蜒点水式的采访。那种“泡会议、听报告、赶场子、拿材料”的采访,是难以写出深度报道的。  相似文献   

10.
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功之一。拿着记者证、名片、介绍信……公开采访,自然是最常见的,无可非议。但公开采访,有时不一定能了解真情,抓到“活鱼”,这也是不可否认的。联系我近二十年的新闻采访实践,深深感到要真正掌握采访这门基本功,还必须善于运用“暗中采访”。“暗中采访”,实际上就是不暴露记者或通讯员的身份,使采访对象不知不觉接受的一种采访。由于采访者在“暗中”,混同于其他人,采访  相似文献   

11.
“二手货”是记者采访的间接材料,大凡他人提供的工作总结、调查报告、内部情况之类,都可算记者采访的“二手货”。据我观察,如今新闻界颇有一些靠“二手货”看家的主。这些同志对于攀高涉险、奔波劳碌的采访任务,从来敬而远之;偶尔奉命“下凡”,也大多在“中层”梗阻,所谓采访,不过是编摘几份“二手货”而已。记者采访先到有关部门了解情况,看看材料,以把握全局,发现线索,是很有必要的.有时还  相似文献   

12.
陈昌旭 《新闻战线》2023,(13):92-94
杭州日报在“后发”新闻中寻找“新”机,通过“预设立意新”“采访信息新”“叙事表达新”,将原有素材进行延伸,并深入探索具有思想性、时代性、现实性的立意,通过广泛、细致、深入的采访,获得新的核心信息,以新颖的叙事表达,获得理想的传播效果,实现“后发”制胜。  相似文献   

13.
新闻采访中,各类采访技巧被广泛运用,对于做好新闻来说,技巧固然重要,但是作为新闻事业长足发展的灵魂,在追求真相的同时,对人的尊重和对规则的遵守,是技巧运用的基础。本文通过引荐传统法家思想关于“法”和“术”的观点,从采访实际出发,结合时下热点新闻,阐述了在新闻采访中“法”和“术”的辩证关系,论证了采访技巧要建立在道德、法律和新闻中的人丈思想的基础上即“法”的理念,才能有利于社会进步,凝聚民族精神,从而得出担负社会职责与坚守新闻道德,合理运用“术”并尽可能避免“术”误入歧途而带来不良后果,是新闻从业人员恪守之法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叶红菱 《新闻窗》2014,(4):14-15
在当今人人面前都有“麦克风”的网络时代,记者的社会地位和采访工作都受到全新的挑战。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10多年的采访实践中,笔者深刻体会到:无论是容易接近的还是难以接近的采访对象,无论是突发性事件还是敏感性事件,只要做到“带心”采访,很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这里着重说说记者在采访中需要具备的“三心”:真心、细心和责任心。  相似文献   

15.
11月19日至24日,河北电台、省委外宣局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共同策划组织了“外籍记者看河北”专题采访活动。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聂辰席出席启动仪式并会见了采访团一行。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外宣局局长相金科,省广电局局长段录沛,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台长王冬梅,河北电台台长杨兴盛等出席了启动仪式。  相似文献   

16.
2002年春,笔者一行到张家口市坝上北部三县采访,在康保县,县委宣传部主管报道的樊副部长向我们介绍了一位农村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20年奋斗,建成一个闻名坝上地区的“韭菜村”的事迹。在赶往位于冀蒙省区交界的边远小村猫窝沟的途中,几十公里的冻泥路让我们饱受了颠簸之苦,采访也不顺利。这位获得了几十项荣誉称号的“老先进”,并没有向我们叙述出他的赫赫奋斗史,甚至对我们的提问,也是三句并作一句答。这样的场面,令自认为经历过不少成功采访的我,心里打鼓:这样的谈话再进行下去难有多大收获,想象中的辉煌奋斗场面与眼前这位不善言语的憨厚…  相似文献   

17.
有的新闻是“看”来的,所以有人强调,“要学会用眼睛采访”;有的新闻是“听”来的,所以有人强调,“要掌握提问的艺术”;有的新闻是“跑”来的,所以有人强调,“脚板底下出新闻”……关于采访的箴言睿语已经很多了,本文还是想罗嗦一句:记者还应该用“心”去采访。所谓用“心”去采访,就是采访者特别注重自己在采访中的“感受”,从“感受”中去提炼新闻主题。一个记者,在采访中既然有所见,有所听,就必然要有所思有所感。如果一个记者的职业神经不是很麻木,他就不会停留在所看到和  相似文献   

18.
“新闻靠跑”、“脚板底下出新闻”,这是写好新闻不容置疑的经验之谈。但是,“跑”只是深入一线的一个过程,一种下湖撒网的劳动,或者说采访所需的时间。一般说来,劳动的时间与收获应成正比,然而“跑”新闻则不尽相同,这是因为采访的对象是“人”。百人百“心”(心窍、水平),百人百“姓”(性格),“跑”新闻者能够得到多少“活鱼”,重要的就靠其撒网、收网的方式、方法等灵活而过硬的技术了。因此,如何“跑”新闻值得探讨。 采访时难以获取所需要的材料——要学“绕” 记者渴望获取某种素材,但是被采访者或因诺言在先,或因其…  相似文献   

19.
在新闻采访实践中,记者、通讯员与被采访对象之间,总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共同点,这些共同点是采访中活跃气氛、引出话题、开阔思路、交流思想、融洽关系的重要媒介,也是迅速接近被采访对象的“突破口”和“接近点”。因此,在新闻采访中,要善于及时判断和寻求与被采访对象之间的“接近点”,使采访取得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20.
我觉得,作为新闻记者,在日常采访活动中应注意“四忌”、“四兴”。即:“忌懒,兴勤”;“忌浮,兴深”;“忌傲,兴谦”;“忌吹,兴实”。“忌懒,兴勤”,核心是“勤”。记者在采访中必须勤奋,不能懒惰。这是因为,新闻报道的最大特点,是时效性强。记者在采访中,既要雷厉风行,说干就干,又要保证工作质量。为了解决时间紧和任务重的矛盾,最根本的途径是靠“勤”。至少有“六勤”值得提倡:一是眼勤。要眼观四面,去发现和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