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7 毫秒
1.
老子提出的"行不言之教"是其德育思想的核心。通过对其天道观和人性论的分析,可以看出"行不言之教"就是要"遵道而行,无为而教",即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实施道德教育。"行不言之教"作为隐性德育的代名词,将教育意图寓于友好而自然的关系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综合采用多种教育方法并淡化教育痕迹,体现了道德教育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2.
十几年来,我国的"生活德育"研究经历了概念提出、系统研究、反思争鸣三个时期。有关研究探讨了"为何要提出‘生活德育’"、"什么是‘生活德育’"、"如何实施‘生活德育’"等问题,并对"生活德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效果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3.
“企业管理的方法很多,但要以实用为主,我在企业管理中,倡导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所谓的‘道’,就是路,是规律;德就是用,德者,得也,一德而之,百善从之;以德治企,就是建立众人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这样,才能‘上善若水’,使企业管理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山东省“富民兴鲁”奖章获得者、龙口矿业集团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棣善这样诠释他的制胜之道。[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道德经》中蕴藏着深厚的自然主义德育教育思想,其"无为自化""行不言之教"等德育思想揭示出德育之道的精髓在于顺应人的天性、激发人的潜能、彰显人的个性。《道德经》以"道"作为遵循客观规律的最高范畴,提出"道"是"德"的内在属性,要求人们"惟道是从""行于大道",揭示出德育教育应在"道"的引导下施行"德"的准则的本质属性。这些思想对当代德育教育中以教育名义对学生强制说教、以人为标准规范学生品德养成、压制学生自然天性、违背德育本质及规律的异化教育现象的矫正,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说:“讲好思政课,不仅有‘术’,也有‘学’,更有‘道’”,是“道”“术”“学”三者的辩证统一。高职院校思政课的“道”,是思政课课程的立德树人之道、理想信念之道、追求真理之道,它蕴含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中,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术”,是思政课教师的科研之术、教学之术和课堂艺术,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学”,是指引导青年学生学理论、学方法、学思维,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本领,是让青年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高职院校思政课的“道”“术”“学”具有内在辩证统一关系,统一于社会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6.
班主任工作是复杂的,也是繁重的。除了基本的教学工作外,班主任还承担着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如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学习、纪律、德育、卫生和处理突发事件等。班主任怎样做好这些工作呢?一、抓好班集体德育工作(一)与时俱进,德育为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  相似文献   

7.
湖北荆州王佑军老师提出评价新课堂的尺度:"要由教师‘告知’的教学变成学生‘感知’的教学。"又言"告知的课堂一定是简单的重复,感知的课堂能异彩纷呈。"(原载史绍典著《语文与生活》之《语文课改面面观》)读之,感受到老师们变"讲堂"为"学堂"的深情,但对其过于凿凿的言辞,笔者有自己的想法:"告知"的课堂和"感知"的课堂真是如此的水火不相容吗?语文课堂真的要与  相似文献   

8.
让教育走出课堂,让校园、家庭、社会共同发挥教育功能,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教育与当代现实生活的联系,它强调的是学生的亲身经历,重视的是学生的体验、感受,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一、结合生活实际,探索实践途径陶行知先生说过:"要改变以‘学科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弊端,加强  相似文献   

9.
<正>德育回归生活,把生活还给孩子,是摆脱德育工作困境实现德育内化的有效方法之一。其实现途径如下:一、师德建设回归生活师德建设是德育回归学生生活的根本保证。我们的教育要回归到"以校为本"、"以人为本",不但是学生德育的需要,而且是教师成长的需要。师德,是一种高尚的人格精神,是教师所以成为"人师"的根本,是教育的精髓所在。以往,教师被赋予太多光环,礼的化身、道的代表、德的典范,是不食人间烟  相似文献   

10.
为了化解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思想品德课教学要走近学生的生活经验。但需要指出的是,走近学生的生活并不意味着一味"迁就"学生的认知和"经验",更不意味着一味"迎合"学生的"兴趣"。思想品德课程及其教学工作应当以其所处的社会价值来衡量,其主要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和增进社会的福利。因此,学校德育工作不能脱离社会现实,德育课程及教学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具体做法就是要做到"二贴近,一发展"。所谓"二贴近",就是课程"教材"要贴近社会生活;教育教学方法要贴近或"符合"学生的经验和成长规律。所谓"一发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扬州市油坊中心小学秉持"尚水乐生"的办学理念,坚持立德为首,走"以礼立人"的德育品牌之路,希望能够以水的柔性滋润孩子们纯洁的心灵。水能荡涤污秽而入于无间,正如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在德、智、体、美、劳的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行为习惯的养成、社会生活能力的提高。据此,我校构建了以课堂教学为突破点,以校园德育活动为导线,以校园文化为依托,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德育"水‘礼’疗系统"。  相似文献   

12.
现代教育不仅需要"育智",还需要"立道",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塑造他们的道德,进而才能够实现其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中也首次提出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这一论点,英语既是传播知识的重要学科,又承担着弘扬、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任务。以高中英语读写课题教学为例,我们需要将教学内容与"立德树人"这一理念结合起来,既要重视英语的工具性,也应突出英语的人文性,最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本文中笔者对此类问题进行了分析探究,希望进一步推进"立德树人"理念在高中英语读写课堂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激活德育课并切实提高德育实效,情感教育是关 键。德育本身是凝聚情感并作用于情感的活动,因此,情感教 育应当成为贯穿于德育过程的一根红线。首先’要打开学生自 我封闭的心理,情感教育是前提和基础。其次,要根据德育内 在规律和情感教育的特点开展和谐教学,切实提高德育实效;再次’情感教育本身也是德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着力培养学生 的爱科学之情、爱国之情和爱生活之情。  相似文献   

14.
高校德育要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德育工作者要实现角色的转换,努力使德育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即必须成为研究型的德育工作者。与传统的角色相比较,高校德育工作者自身要完成“变师道尊严型为亲和友善型,变‘教书匠’为‘工程师’,变德识传递型为德识诱导型,变思政专科型为知识渊博型,变安于现状型为主动改进型”的转换。  相似文献   

15.
《山东教育》2004,(32):60-61
“现在中学里的不少‘资优生’其实只是‘智优生’,真正的‘资优生’应该是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良好的学生,重智轻德将导致有潜力的孩子无法成才。”近日在上海举行的“2004德育创新论坛——资优生德育全国研讨会”上,上海市教科院德育研究与咨询中心.  相似文献   

16.
“现在中学里的不少‘资优生’其实只是‘智优生’,真正的‘资优生’应该是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良好的学生,重智轻德将导致有潜力的孩子无法成才。”最近,在上海市举行的“2004德育创新论坛———资优生德育全国研讨会”上,上海市教科院德育研究与咨询中心主任谢诒范教授呼吁:中  相似文献   

17.
邱春和 《教师》2020,(5):9-10
语文课堂是开展学生德育工作的主阵地。文章从"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创造语文环境,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让学生在环境氛围中受到感染、熏陶""联系社会生活,为德育渗透搭建心灵感应之桥""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知行合一’"四个方面论述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曾菁 《中国德育》2014,(19):54-55
正在教育改革的发展道路上,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小学开展"人和教育"特色学校的研究,"人和教育"核心内涵是"‘人和’为魂,和谐育人"。学校主要是通过"和德"校本活动课程的实施,创设小学阶段德育从目标内容到方法途径再到评价的序列化、阶段性的整合规划,克服德育"一刀切""整齐划一""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等的弊端,在"人和教育"理念下探索德育的实效性方法。"人和六质"促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胡金波在一次校长培训班讲话时说:"高中生的审美意识具有‘朦胧性’,需要教育去启蒙;高中生的审美能力具有‘起步性’,需要教育去提升;高中生的审美需要具有‘相对高级性’,需要教育去润泽。"[1]胡厅长强调的是要营造"崇美尚美"的美好环境,而这种"崇美尚美"教育环境的营造,美术教师应该起到重要作用,"启蒙""提升""润泽"这三个动词,既包含着审美教育内容,也包含着审美教育形式,  相似文献   

20.
将德育与儿童生活有机融合,并让其成为能够改变、改善儿童生活的"因子",是学校德育研究与品德课程研究共同关注的话题。要改变学校德育碎片化的现状,需要以"生活德育"为核心理念,并建构以"学生"为主体,"品德课堂"和"主题活动"为两翼,促进"家庭""学校""社会"有效结合的一体化德育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