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轶 《情报科学》2015,(3):50-55
社会化媒介通过网络将社会联结成或松散或紧密的关系,与传统媒介既有开放交集又有闭合回路,形成独特的媒介场域。自发、引导、自反、传导构成社会化媒介网络舆情信息生成属性,网络舆情信息在社会化媒介场域中,呈现二元交迭的动态传播模式、人际交往的链式传播模式、多中心影响与反馈模式。考察社会化媒介场域中的网络舆情信息生成与传播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知识与信息资源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知识与信息资源的传播处理机制。认为所有的信息资源都可以通过媒介传播,显性知识可以通过媒介传播,隐性知识无法通过媒介传播,信息在传播中的耗散要超过知识。知识擘习的代价超过信息资源获取,知识积累和创新有利于信息资源的传播处理,知识传播和利用总是从知识信息传播开始的。  相似文献   

3.
文章讨论了图书馆与大众媒介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各自优势,强调了图书馆在确立自己的核心业务的基础上,必须走与大众媒介相结合的道路,实现资源共享,以增强图书馆的适应能力和活力,使图书馆在信息社会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4.
任晓敏 《科教文汇》2008,(4):144-144
由于媒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媒介文化传播成为文化传播研究的核心;而由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这一媒介成为媒介文化传播的当代形态。在媒介文化传播中,网络媒介的文化传播具有强大的“聚合力”和“扩张性”,从广度和深度上渗透到了人类社会生活中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5.
孙晓娟 《科教文汇》2013,(11):60-60,62
作为新兴的“第四媒介”,正确引导舆论导向是当今网络媒体传播肩负的责任,信息量大、多媒体等网络新闻的特点可以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发挥其独特作用,及时、真实地发布信息,引导舆论的正确导向,负责任地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6.
伴随科技的革新和发展,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手机技术的发展无疑实现了人们对移动影像的期待。手机渐渐成为传播平台,无论是对传统媒介还是影像本身都是一次冲击。由于手机媒介其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大众影像必须改变传统的传播形式和观念,注重用户的自主性,增强内容的精练性、新奇性、娱乐性,在技术和形式上追求创新、提高质量,才能适应受众要求不断提高、媒介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代。  相似文献   

7.
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提出的“风险社会”概念如今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以工业化为动力的现代社会在带给人们更丰富的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风险.一些组织以风险应对为主要职能,为用户提供风险预警、应对和处理等服务,这类组织被称为风险应对组织.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介作为一个开放、多向、由用户自己生产内容的传播平台,在本世纪末蓬勃兴起.本文通过分析风险社会条件下的风险应对组织与社交媒介的关系,探讨提出组织与媒介正改变以往使用者与传播工具的简单关系,逐渐形成媒介决定组织可以传播信息内容的情况,并为社会中的信息流动提供了新的框架.  相似文献   

8.
广告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由广告主通过付费所获得的一种自我宣传手段,它借助一定的媒体,向目标公众或目标市场传播信息、思想、观念和自我形象等[1].根据广告的最终目的,广告可分为商业广告和公共服务性广告.广告信息传播主要由广告主、广告信息、广告媒介、广告受众等要素组成,在现代社会中,广告已突破经济的界限,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广告与社会、与人类的关系日益密切.然而广告作为信息传播的一种特殊方式,具有特殊的目的和意义,广告本身也存在着特殊性.本文就广告信息传播的特殊性、广告信息传播中的信息污染及管理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大行其道,导致各式信息海量涌入,知识的传播由单一的文本传递转变为融声音、影像、图片及网络的多种形式.高职英语教师必须适应时代,坚持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教学的整合,在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推进高职英语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0.
信息时代下,新媒体的出现对大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带来影响,当前社会媒介传播的环境随着新媒体独特的信息传播方式而发生改变,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造成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在信息时代下构建大学生正确价值取向就需要学校不断加强对新媒体的建设与管理、优化校园新媒体信息的传播环境,从而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1.
刘珺 《情报探索》2007,1(5):38-40
信息时代,知识传播借助现代媒介和信息技术,为知识的获取、交流、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生产、创造、采集、处理、使用信息并获得知识信息,促进经济发展的信息生产力,成为信息社会最具代表性的生产力。知识传播加速了经济发展的步伐,促进了信息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白磊 《大众科技》2006,(8):34-35
媒介作为一个社会重要的信息传播工具,其无可匹敌的重要性随着信息时代的迅速来临也愈加凸显,对其的研究也早已系统化和深入化.文章回顾和归纳了前人对媒介技术一些理论性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个人传播时代,媒介对人的渗透日益增强.在信息传播上获得更多空间和更大自由的同时,个体的生存状态也越来越受到网络与自媒体的深刻影响.存在于网络与社会现实中的匿名降格、碎片化、疏离化和缺乏隐私保障,成为这个时代的个体生存所不得不面对的危机与挑战.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 60年代 ,人们将材料、信息与能源作为当代文明的三大支柱 ,信息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的表现形式和结果的反映 ,其主要社会功能是传播思想、科学和文化 ,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精神文明的进步。1 编辑在社会信息中的作用信息必须通过词语图形和声音的形式反映出来 ,那就需要书籍这一媒介传播而为大家所接受。这一过程的实现就是编辑工作。从图书在社会信息中的地位 ,我们可见编辑在社会信息中的作用。编辑工作是以信息传播为目的 ,以选择和加工为特征的社会文化活动。编辑活动是一种社会职业 ,选题、组稿、审稿、加工、看样成为编辑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它还和书籍的类型 ,功能相联系 ,不同类型的图书 ,其编辑过程有不同的特点 ,这些特点就是编辑在书稿的加工中所起的作用。在书籍的生产过程中 ,编辑过程联结著作过程和印刷过程 ,促使书稿从写作向可以传播的书籍转化。在这一转化的过程中编辑人员和作者 ,读者发生联系 ,和出版发行部门发生联系 ,编辑人员要考虑社会和读者的需要 ,保证书籍有传播的价值 ,同时要考虑印刷、发行的条件和要求 ,使原稿便于传播 ,并能顺利地送到读者手中 ,这是编辑工作的规律反映。2 编辑过程是信息流通的过...  相似文献   

15.
以2007年厦门发生的"PX事件"为例,探讨了手机媒介对于公众参与、社会融入(social inclusion)和市民性(citizenship)的培育和影响。以语音电话和短信传播为主要信息获取与群体组织渠道,厦门市民积极参与了当地的环境保护运动;与此相同,当地政府在事件后期同样以手机媒介为载体,积极搭建起沟通政府部门与市民百姓的公共信息发布与反馈平台。厦门"PX事件"为手机传播、公众参与和电子政务相互融合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视角:对社会民众而言,手机信息的传播扩散,为他们关注与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和机会;对政府部门而言,手机传播的及时性、普遍性等优势,对于形成与规范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有积极的意义,是吸纳公民参与公共决策和民主监督过程、提升政府决策在公民群体中的理解和认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信息合法传播的重要性,概述社会预警的概念,分析信息传播中的非法方面和信息的非法传播途径及影响,简要提出信息合法传播的途径,并根据信息非法传播方式,构造社会预警下信息传播模型。  相似文献   

17.
回顾新闻传播的历史,每一次媒介技术的变革都深刻影响着新闻报道本身,影响着信息传递和处理的方式.不断进步的技术带来了越来越多样化的新闻报道方式,我们面对新闻的选择似乎也赵来越自由.但揭开这层表象,隐藏在报道背后的"意义"却呈现出同质化和主流化的倾向.传媒决不仅仅是新闻的集散地,它塑造和改变着受众的价值观.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媒介技术才能真正为人类社会的自由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范久红 《科教文汇》2012,(1):148-149
本文针对媒介融合背景下体育新闻传播的传播特点进行分析论述,总结出在媒介整合背景下,体育新闻传播呈现出传播内容以竞技体育为主、传播方式多样化、传者与受者的良好互动、娱乐化的报道视角、跨媒体合作的传播形式等特点,以期能为体育新闻传播的良性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9.
随着Web2.0的发展,在线社会网络成为信息传播的一种便捷媒介,一方面网络的结构特征影响着口碑的传播,另一方面网络中用户的个人特征也会影响口碑的传播.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整合了网络结构和用户个性特征因素,应用复杂网络传播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了在线社会网络口碑传播机制,并将口碑传播模型构建在实际的在线社会网络上进行模拟实验,研究结果为辅助企业开展口碑营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介传播进入全新的全媒体时代,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途径和方式不断增多,接受方式也从原来单一被动地接收新闻信息转变为主动传播新闻信息。媒介相互交融之下,诞生了一种全新的新闻形式即融合新闻。本文针对如何在媒介融合的新环境下实现融合新闻的发展,探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融合新闻的传播效应和融合新闻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