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台钓(这里指塘钓)主要特点之一是:鱼咬钩时,浮漂反应灵敏。究其原因,除了使用的钓线比较软和细以外,主要是由于台漂构造比较合理,垂钓的人既重视选漂,又讲究调漂,使钩、坠、饵与浮漂的匹配尽量调整得当。为了取得适当的灵敏度,选漂和调漂是缺一不可的,有了灵敏度高的浮漂,不等于垂钓时反应就灵敏,还要看调漂好坏,调得不好,好的浮漂反应也会不灵敏。 一、台漂构造特点  相似文献   

2.
冬钓几注意     
贺军 《中国钓鱼》2000,(1):15-15
冬天鱼的活动量小,摄食轻,吃钩文雅,上钩后的挣扎力也小得多。可以选用软竿、细线(0.6~1号)、小钩。坠用保险丝敲扁卷在线上即可。调漂时采用“垂直归零法”,将带饵的钓组悬浮水中,浮漂尖与水面平,钓时将钩饵向下移动,水面留一目(或一粒)以便观漂。  相似文献   

3.
浮漂 又称为浮子、鱼漂、浮。它在垂钓活动中具有多种用途:在它浮于水面时,通过钓组向垂钓者显示鱼类吞食钩饵的信息;借助浮漂的浮力配合,使入水的钓组中的坠、钩、饵等悬于水体中的某一水层,以垂钓栖息于不同泳层的鱼类,以浮漂的自身重量,尤其是注有重垂层的大型木漂,可起到坠、漂兼有的功能,垂钓者可将其连接的钓组投向钓点。目前通用的浮漂种类主要有:立式浮漂,睡式浮漂,球型浮漂和线浮漂4种。随着钓鱼活动普及与发展,浮漂的材质也是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4.
《中国钓鱼》1995年1~3期连载了我写的《台钓浅说》一文。文中校漂方法我称为垂直归零钓,是根据悬坠底钓术的特点和我在北京、贵州、湖北等地混养塘、自然湖泊河流中的3年垂钓实践而总结出的一种实用校漂法,它超出了台钓中调四钓二的范畴,是为那些没有条件去标准精养塘钓鲫又喜爱台钓的爱好者们归纳的。因篇幅关系未能详细论述垂直归零钓,不少钓友向我提出质疑:“你这方法和调二钓一没什么区别。”广州林汉明先生(《中国钓鱼》1995年9期10页)也认为这种说  相似文献   

5.
刘定龙 《钓鱼》2008,(23):26-27
十五.底钓猾鲫调漂法 底钓猾鱼,最常用、最经典的调漂方法是使用和早期的孔雀翎长身软尾一类的浮漂调3目一线,钓3目一线,抓一线吃口。调3目一线,就是组装好钓组后现场调试,通过增减铅皮使浮漂在钩不落底时水表面只露出3目加大约4分之1目。钓3目一线,就是装好饵后,通过改变浮漂的位置,使浮漂露出3目加4分之1目。只抓一线吃口,就是垂钓时专抓浮漂升降一线的信号。  相似文献   

6.
调漂小工具     
悬坠钓由于灵敏度高,也被广大钓友移植到了休闲垂钓之中。当半水悬坠调好需要的目数后,根据水深调漂时,需要在钓钩上挂饵,每移动一次浮漂,就要挂一次饵,反复多次移动浮漂,才能把漂调到钓点的水深位置。作为竞技钓,这是钓前“打窝”的一个技巧。但是,休闲钓时,  相似文献   

7.
决定传统钓法浮漂沉浮的直接因素是铅坠,而决定台钓漂尖沉浮的直接因素是钓饵,台钓钓饵的作用与传统钓法的铅坠的作用相似。 可以这样说:台钓调漂后,饵即坠。实际垂钓中,台钓钓饵的变化和位移对漂尖的作用与传统钓法中的坠的作用完全相同,不同的是传统钓法浮漂的沉浮是钓饵的位移通过脑线影响铅坠,引起铅坠的位移后才产生浮漂沉浮的;而台钓则是  相似文献   

8.
程宁 《钓鱼》2012,(11):20-21
大家钓鱼时都会遇到浮漂灵与钝的问题,钓友之间交流时也常提及此问题,要想学好垂钓技术,还必须搞懂这个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如果似是而非,或中庸骑墙,必然会为垂钓生活平添烦恼,钓而不乐。  相似文献   

9.
认真、反复地读了《中国钓鱼》1996年第二期《走出台钓理论分析的误区》(以下简称“误区”)一文后,觉得作者的观点值得商榷。 一、台钓的基本钓法究竟是几饵落底?从《中国钓鱼》众多介绍台钓的文章中看到的都是一饵落底,一饵悬浮。况且,拙作《台漂灵敏与迟钝的受力分析》(见《中国钓鱼》1995年第十一期)是“以调四目钓二目,一饵落底、一饵悬浮,浮漂变化相同目数为标准进行比较和分析”。并没有排除两饵落底也属于台钓范畴。跟“误区”作者的看法相反,笔者全面  相似文献   

10.
对于每位垂钓爱好者来说,在用台钓方法(悬坠钓法)调漂时,不可能按理论的方法去计算饵的重量,饵对水的压力和饵在水中的浮力以及水的比重、水的张力、气温的变化对调漂的影响等等。而实际垂钓时,大多数的台钓爱好者都会根据鱼的种类、鱼的密度、鱼的大小、鱼的开口情况(钓鱼人常说的生口鱼或刁滑鱼)。水的肥瘦,水的深浅,浮漂浮力的大小,浮漂的材质(孔雀翎、巴尔杉  相似文献   

11.
初学钓鱼的人,往往对鱼儿吃钩时的提竿时机掌握不好,不是过早就是太迟。我在垂钓中,学习他人的经验和自己的实践、体会,总结了一个掌握提竿时机的方法,称它为“动态提竿法”,应用上易掌握并且上鱼率较高。 动态提竿法,就是在鱼儿吃饵钩引起的浮漂(竿梢)的变化过程中,不失时机的提竿,以达到获鱼的目的。首先垂钓中对浮漂(竿梢)的“三态”概念的明确:一是静态,就是钓组入水后,浮漂在无鱼吃饵钩时的固有状态。如星漂在水面上几星,立漂在视目出水几目,无漂钓,竿梢的固定形态等;其二是动态,就是当鱼儿吃饵钩时,引  相似文献   

12.
安在胜 《钓鱼》2008,(6):20-21
在钓鱼活动中,竿线漂钩饵是钓鱼必不可少的几个主要要素。然而当我们具有了一流的竿线,上乘的浮漂,状态不错的饵料,令人满意的钓位,就是说我们占尽了天时、地利,就一定会有好的收获吗?我的回答,不一定。你什么都有,但如果你不能真正明白怎样调漂,没有读懂浮漂的语言,那么这一切都是白搭。这就是我们常见到有的钓友不论从钓箱、钓竿、钓线、浮漂乃至抄网、鱼钩都是名牌,但却常常钓获廖廖或者干脆钓不上鱼。这种情况在新手甚至有一定钓龄的钓友中也屡见不鲜,究其原因,就是:一没有掌握正确的调漂方法,二没有真正的读懂漂的语言。而正确的调漂、熟练的读漂却正是钓鱼的关键环节和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3.
尚立和  李安景 《钓鱼》2012,(8):26-27
用1目大的饵不仅调4钓2时能使钓组呈-触-悬状态,也能使调5钓3、调6钓4、钓10钓8……呈-触-悬状态,只要调钓目差是2目,都能使钓组呈-触-悬状态。最大的饵是“1钩重与调钓目差之和”,设1钩重为3目(下同),最大值就是3+2=5目。当两颗饵团都是5目大时,长子线钩饵的重量全压水底,  相似文献   

14.
钓组由线、漂、坠、钩四要素(或元件)组成。双钧挂饵的钓组,即由线、漂、坠、钩、饵五要素组成,简称之为系统。调漂的关键是掌握系统的钓灵极限和钓钝极限。灵敏的标准是什么?笔者认为,它只能是钓灵极限。有了它,才能鉴别迟钝、区分迟钝的程度。一、钓灵极限在半水调试中,当系统的总重力等于水体的总浮力时,系统处于静平衡状态,这时力的外效应互相抵消,系统对鱼讯的反应最为灵敏。若将系统的这种状态调在漂尾上,则漂显示的目数就是调试条件下系统的钓灵极限。这个极限是谁一存在的。由于饵重具有不确定性,随着饵重的变化,系统…  相似文献   

15.
刘定龙 《钓鱼》2009,(4):20-21
二十五、浮钓的方法 1.钓翻身:这是浮钓时最早抓取的信号。它是利用浮漂从翻身到下降到漂尾之前会有一个短暂停顿的特点而设定的钓鱼方法。这种钓法的前提是鱼层很高,饵的雾化和膨松度好,钩子入水就有鱼吃钩。由于是钓水面的最上层,我们可以人为地选择宽肩浮漂,并调整浮漂到较高的目数,使浮漂直接在漂身和漂尾之间翻身,  相似文献   

16.
严实 《钓鱼》2014,(3):20-21
浮标也称浮漂、鱼漂,是钓鱼时用来反应鱼讯,标志钩位、水深、钩况和有饵与无饵的装置。浮标的工作原理与传统钓使用的立漂是不同的。传统钓坠钩沉底,遇走水时立漂是歪的、斜的,判断鱼咬钩的主要依据是抬漂和黑漂,缺点是不能反映钩上有饵与无饵。浮标以二力平衡为出发点,中间鼓起的称标身、其上绘有色格的称标尾或标尖,下为标脚。操作时先要调标,即以合适的调目反应饵重变化;之后挂饵找底确定钓目。  相似文献   

17.
颜恒 《钓鱼》2012,(20):28-30
漂漂是一个很特别的配件,在池塘竞技钓中它简直被捧为神灵,而在休闲钓中它也是钓鱼人比较看重的一个配件。浮漂又叫做浮子,即反映鱼咬时的状态和信息。由于浮漂是手竿垂钓中唯一能指示鱼吮吸钩饵的信号源,因此它被誉为“钓鱼人的眼睛”。  相似文献   

18.
渔友们普遍使用气门心做漂座,它使用方便,经济实惠。但很多渔友是将渔线直接从气门心中间穿过,插入渔漂使用。这种用法垂钓中,调好的漂很容易发生上下位移,需要重新调漂。这不但影响钓鱼速度,还使钓者感到不便。常发生水线从漂座和风线中翻过造成缠线,折断浮漂,使钓者心烦。  相似文献   

19.
程宁 《中国钓鱼》2001,(5):23-25
在了解了浮漂的调钓原理后,还需要了解浮漂的选用依据。如果选用错了浮漂,即使调钓得正确,也照样钓不好。短身短尖子浮漂:适合于钓“水皮儿”(接近水面的浮鱼)。这种漂立身快,饵下沉的幅度小,便于游速较慢的鱼跟饵。粗短身硬长尖子浮漂:它立身快,适合捕捉中上层鱼讯。钓生口浮鱼时,丢鱼少。  相似文献   

20.
二十五、浮钓的方法1.钓翻身这是浮钓时最早抓取的信号。它是利用浮漂从翻身到下降到漂尾之前会有一个短暂停顿的特点而设定的钓鱼方法。这种钓法的前提是鱼层很高,饵的雾化和膨松度好,钩子入水就有鱼吃钩。由于是钓水面的最上层,我们可以人为地选择宽肩浮漂,并调整浮漂到较高的目数,使浮漂直接在漂身和漂尾之间翻身,并在这里停顿较长的时间。在这个较长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