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近日,抚顺市档案局征集到清末进士、翰林院侍讲学士世荣的一张老照片,此照片摄于1923年,距今已有90年。世荣1860年出生于抚顺金花楼村,是光绪二十一年进士。步入仕途后,他相继担任国子监司业、翰林院侍讲学士兼日讲起居注官,专职为皇帝讲解经史及编修皇帝每日言行录,是光绪皇帝的近臣。1906年,世  相似文献   

2.
<正>李澄中(1629—1700),字渭清,别字渔村,山东诸城人。明末清初著名诗人",诸城十老"之一。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儒,官至翰林院检讨,又充《明史》纂修官,历任翰林院侍讲、侍读等职。著有《卧象山房集》、《白云村文集》、《滇行日记》、《滇南集》等。康熙二十九年(1690),61岁的李澄中  相似文献   

3.
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八月初三生于贵州。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相似文献   

4.
温州博物馆藏有黄绍箕致父亲黄体芳的家书手迹四通,红色信笺,写于光绪年间。内容涉及维新变法等。此家书从未发表,《黄绍箕集》、《黄体芳集》亦未收录,对研究黄绍箕有重要的价值,对研究戊戌变法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黄绍箕(1854—1907),字仲弢,又字穆琴,晚号鲜庵,浙江瑞安人,黄体芳子。光绪五年己卯(1879)科顺天乡试举人,六年进士,九年授翰林院编修。十年充翰林院撰文兼会典馆纂修提调,赏加侍讲衔。二十三年任湖北乡试正考官,二十四年任会典馆提调、翰林院侍讲、左春坊左庶子、京师大学堂总办。后  相似文献   

5.
嘉庆时期,由于国库空虚,财政危机日益严重,为了渡过难关,当时的士大夫,提出了发行纸币的问题,翰林院侍讲学士蔡之定,在“为述古裕今,敬陈管见”的奏折中,详细地论述了发行纸币的得失,其见解周详精细。但此建议未被采纳,反而受到了“交部议处”的处分,其奏折也留中不发。现将此奏折刊录于此,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6.
<藏书纪事诗>7卷,清叶昌炽撰. 叶昌炽(1847-1917年)字鞠裳,晚号缘裻庐主人,江苏苏州人.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举人,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并兼国史馆、会典馆两职.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出任甘肃学政,升授五品翰林院侍讲.当时发现敦煌遗书,叶氏曾建议藩台将遗书及有关文物运到省城保管,未被采纳,致使大批文物流散于国外.后叶氏倦意官场,称病归乡里,著述终老.  相似文献   

7.
侍讲是指为君主或者储君讲学授课的一种教育方式。虽然侍讲之人会得到尊崇,但是侍讲之人并没有明确固定的官职称谓,侍讲在当时也不是官职称谓。东汉时期,所选择的侍讲人员基本上都是儒家经典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8.
张真 《兰台世界》2014,(9):86-87
侍讲是指为君主或者储君讲学授课的一种教育方式。虽然侍讲之人会得到尊崇,但是侍讲之人并没有明确固定的官职称谓,侍讲在当时也不是官职称谓。东汉时期,所选择的侍讲人员基本上都是儒家经典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9.
范知欧 《历史档案》2011,(1):119-123
于慎行(1545-1608年),字无垢,一字可远,号谷山,谥文定,东阿(今山东平阴县境内)人.明隆庆二年(1568年)成进士,选庶吉士,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讲学士、礼部侍郎、吏部侍郎、礼部尚书,官终东阁大学士,赠太子太保.于慎行"学有原委,贯穿百家"①,集德义、文章、经济于一身,活跃于当时的政界、文坛和士林,是晚明著名...  相似文献   

10.
本刊于1995年第三期曾陆续刊载了康熙十七年至十九年《南书房记注》,康熙 十六年十二月十七日至三十日的这部分内容,尽管所记时间很短,但为南书房设置 之初的重要记录。现予补发,供研究参考。——编选者王澈 康熙十六年十二月 十七日 上命日讲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讲学士支正四品俸臣张英、内阁撰文中书支正六品俸臣高士奇于南书房侍从。 辰时,上召臣英、臣士奇至懋勤殿。谕日:“朕于《书经》、《四书》讲读已久,常于宫中复诵,大义皆能晓畅< 朱笔将“畅”删去,于“晓”前加“略”字──编者注> 。但圣贤义理无穷,今更欲细加讨论。…  相似文献   

11.
1《华夷译语》的成因 公元1368元,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即位.朱元璋十分重视对元朝历史的总结,洪武元年,即命大学士宋濂开局纂修《元史》,宋濂组织一班人,在朝天宫附近的天界寺里,夜以继日地编写,结果不到一年的功夫,《元史》编成并刊板印行.同时,为深入研究元朝的历史,充分利用元朝的文献资料,朱元璋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命通晓蒙汉两种文字的翰林院侍讲火源洁与编修马沙赤黑,在光华门附近的会同馆里编纂一部"用汉字译写胡语"的词典,这就是中国工具书史上第一部正规的蒙汉词典--《华夷译语》.  相似文献   

12.
张珉 《山西档案》2005,(6):47-51
1882年正月,45岁的张之洞来到太原,出任山西巡抚。作为清流派的主要成员,张之洞此前大多担任诸如学政、侍讲学士之类并不重要的官职,在近代已经逐渐落伍于时代的山西,为锐意进取的张之洞提供了大展宏图的舞台。  相似文献   

13.
前任两江总督臣李宗羲跪奏,为东乡一案遵旨查明,恭折复陈,仰祈圣鉴事.光绪四年四月十七日,准四川总督丁宝桢咨开,承准军机大臣字寄,光绪四年二月初一日奉上谕:翰林院侍讲张佩纶所称四川东乡县一案,李有恒罪名轻纵,请饬复核.等语.着丁宝桢再将前案悉心复核,务求平允,无稍回护.前两江总督李宗羲籍隶四川,见闻较确,着该前督确切查明,据实具奏.钦此.又于五月十二日准刑部咨同前因.臣查东乡一案,平日早有所闻,迭次派亲信家属驰赴尖峰寨、千金硐等处查访.臣复力疾亲至该县吊卷细查,稍有端倪.  相似文献   

14.
徐修宜 《历史档案》2008,(4):109-109
周祖培(1793-1867年),晚清重臣.15岁中举人,16岁中进士,旋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内阁学士,礼、兵、工三部侍郎,兵、刑、工三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武英殿总裁等要职.  相似文献   

15.
《江村书画目》,清高士奇撰,康熙四十四年(1704)蓝格精写本,一册。书前有嘉庆丙子(1816)吴锡祺题跋,书首有"江村"及"曾在邢蛰人家"印记。现藏北京国家图书馆。高士奇(1645—1704),字谵人,号江村,又号瓶庐、竹窗;原籍河北,寄居浙江钱塘。初由监生充书写序班,供奉内廷,后授詹事府录士,迁内阁中书,摭升为翰林院侍讲及起居注官。与康熙帝过从甚密,并数次随侍巡行,深受恩宠。后因贪污受贿,屡遭弹劾,退隐钱塘,以书画自娱。享年60,卒后谥文恪。著有《左传纪事本末》、《春秋地名考略》、《清吟堂全集》、《扈从日录》、  相似文献   

16.
一、纪晓岚其人纪晓岚,本名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生于清雍正二年(1724)六月,卒于嘉庆十年(1805)二月,享年82岁。他自幼聪颖,博览群书。4岁读书,12岁入京,21岁中秀才,24岁中举人,31岁中进士,入翰林院。他一生中,最高拜至大学士,加太子少保兼  相似文献   

17.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张宏杰,世界文化出版公司,2011关于曾国藩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但关于他个人经济生活的研究却是一个空白点。事实上,不但具体研究曾国藩个人经济生活的著作迄今未见,甚至专门以1911年以前某个中国人的个人经济生活为专题的研究也十分罕见。因此也可以说这是中国传统社会生活史研究中有待开掘的一个领域。道光二十年初,曾国藩在翰林院散馆考试后,被授予从七品的翰林院检讨,开始了他的京官生涯。清代京官之清贫,在时人日记、书信、笔记等  相似文献   

18.
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1868年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商人家庭.6岁入私塾受传统启蒙教育,13岁受业于同县工懋修,17岁考中秀才.随后被邀在同县徐树兰家中为其校订所刻图书.徐氏藏书甚多,四年之中,得以博览群书,学问大进.24岁乡试、会试连中.中进士后,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1894年补编修,成为一名颇有名望的士大夫.  相似文献   

19.
李敏修(1866-1943),又名时灿,晚号暗斋,河南汲县(今卫辉市)人.他出身书香门第,11岁就能熟读《诗经》、《易经》、《春秋》、《左传》等儒家经典,16岁中秀才,20岁考取举人,26岁中进士.入仕后,曾任清刑部主事、翰林院编修,北洋政府时期的参、众两院议员、河南教育总会会长、学务公所议长、救灾总会会长、清史馆协修、河南省教育司司长等职.  相似文献   

20.
正庶吉士制度是明代在科举制度基础上创设的一种选拔和培养高级文官的制度。其创设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入选者称庶吉士,于翰林院、承敕监等近侍衙门观政,永乐二年(1404年)开始专于翰林院进学。之后庶吉士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培养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官员,并对整个明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科举考试的殿试结束后,从二甲、三甲进士中再考选优秀者入翰林院进学,即为"馆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