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国古代诗歌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在诗歌的国度里,有一部分是以"理趣"独领风骚的.所谓理趣诗,是指诗歌中含有一定的哲理.一些理趣诗因富含深刻的哲理而流传千古,像"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诗句,人们都耳熟能详.以下谈谈理趣诗的鉴赏途径:……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诗歌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在诗歌的国度里,有一部分是以"理趣"独领风骚的.所谓理趣诗,是指诗歌中含有一定的哲理.一些理趣诗因富含深刻的哲理而流传千古,像"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诗句,人们都耳熟能详.以下谈谈理趣诗的鉴赏途径:……  相似文献   

3.
文章欲从苏轼理趣诗与魏晋玄言诗的关系以及苏轼理趣诗的“理”与宋理学的区别进行探讨,来对苏轼理趣诗进行界定。对苏轼具体的理趣诗作分析,知晓苏轼理趣诗是情、景、理三者的有机融合体。苏轼理趣诗的情与理的创作方式成为宋诗理趣诗的典范,也是理趣诗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4.
文章欲从苏轼理趣诗与魏晋玄言诗的关系以及苏轼理趣诗的“理”与宋理学的区别进行探讨,来对苏轼理趣诗进行界定。对苏轼具体的理趣诗作分析,知晓苏轼理趣诗是情、景、理三者的有机融合体。苏轼理趣诗的情与理的创作方式成为宋诗理趣诗的典范,也是理趣诗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5.
古代理科生到底有多有趣? 宋朝虽然以词闻名,但对诗也不是没有野心.可是好气啊,唐诗的成就实在太高,搞得后来人写诗都像过家家.于是,绝不服输的宋人硬是找了一个刁钻的角度,给宋诗贴上了一个不同于唐诗的"人设"——理趣!  相似文献   

6.
傅满仓 《河西学院学报》2006,22(6):38-40,119
刘禹锡是中唐诗坛独具特色的诗人,其诗一个很重要的特色是具有理趣.而其诗理趣的形成与诗人的个性思想和人生遭遇密不可分;其诗的理趣主要表现在一些咏史怀古诗、咏物寓言诗具有民歌风味的短章之中;其诗的理趣又具有直、深、精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准失范"网络行为是大学生因理智水平、审美品位等不足从而导致与主流价值不合但尚未违背既定道德准则的网络行为.大学生"准失范"网络行为影响范围广,潜在危害大.纠正大学生"准失范"网络行为的根本途径是构建大学生精神领域的自主免疫系统,即"理趣"."理趣"是以理性、智慧为美的一种美感趣好,而不是一种行为规范."理趣"通过人格和动机的机制成为抵制"准失范"网络行为的"内在驱动力"."理趣"培养应遵循浸润原则和持续性原则,以公共精神、理性精神、人文情怀、审美趣味为着力点.  相似文献   

8.
传统"诗教"的现代转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梳理传统"诗教"理论,对传统"诗教"性质、目的、原则、方法等问题进行研究,为传统"诗教"的现代转化研究做好理论上的准备.其次,选择"诗教"经典文本,建构当代"诗教"文本体系.最后,探索当代"诗教"的实践路径.要在高等教育实践中,以培养时代新人为目标,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相似文献   

9.
宋人的理趣诗为学术界重视,金人的理趣诗却少人问津。本文将金代诗人元好问的三首诗作与宋人理趣诗的代表作品进行对比,阐释了其中蕴涵的深刻哲理和浓厚情趣,证明元好问这三首诗作属于金代诗人的理趣诗作品。  相似文献   

10.
理趣诗又名哲理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类型。理趣诗的创作不乏高手,苏轼之作尤具特色。苏轼的一些诗词极富理趣,大致有在咏物中寄寓理趣,在说理中蕴合理趣,在写景中包孕理趣,在叙事中穿插理趣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11.
屈原与李贺 ,是中国诗史上两位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 ,在诗作上表现出明显的渊源与传承关系。这既表现为屈原对李贺巨大而深远的历史影响 ,也表现为李贺对屈原思想人格上的理解与认同 ,对屈原诗歌艺术上的借鉴、效法、继承和发展。而李贺对屈原的理解与认同 ,是建立在个人身世经历相近的坚实基础之上与人生理想、政治抱负相同的前提之下的 ,且影响并促进了其对屈原诗歌艺术上的继承、发展、变革与创新 ,两者互为因果 ,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2.
李陵诗与楚辞的渊源关系主要表现在:屈原和李陵二人的身世背景和人生遭际相似,诗歌作品都注重怨情,都成功地运用比兴手法。李陵诗在诗歌内容、意象描写和语言表达上体现了"凄怨悲怆"的风格。钟嵘评价李陵诗的理论方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屈原骚体诗,以其瑰丽奇幻之美创造了中国古代抒情诗的艺术典范,其魂丽奇幻抒情特定之形成,在发生学意义上,源自屈原对于诗“抒情”的自觉以及诗人对民族高度活跃的情感个性的承传与超越。  相似文献   

14.
陆时雍在诗歌批评中大量运用“韵”、“趣”、“味”等审美范畴,对诗人诗作予以了细致的赏会与论评。在此基础上,他又对“韵”、“趣”、“味”三个审美范畴作出了理论阐说,其内容主要体现在:或对其作为诗歌审美之本予以标树;或对其审美特征展开探讨;或对其创造生成进行考察。陆时雍诗歌批评对“韵”、“趣”、“味”的运用与阐说,将我国古代的以“韵”评诗、以“趣”评诗和以“味”评诗的批评实践都推向了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15.
依照现代学术话语,元曲是散曲与杂剧的总称,从“曲”的层面看,作为合乐而唱的“韵”文学,杂剧与散曲均可归属于诗歌的范畴。但是,如果我们回到元代的文学语境,从当时文人的视角观察,散曲与杂剧仍有明显的区分,散曲可归为“乐府”的范畴,杂剧则归属为“传奇”、“院本”一类,它们不仅各有其独立的艺术生命形式,甚至称谓也不尽相同。明代以来,散曲与杂剧的观念发生了微妙的衍变,散曲逐渐与杂剧并称为“元曲”,与元代文人固有的“曲”的观念或多或少存在着差别,因此有必要对“元曲”的称谓及观念作细致的梳理.以彰显杂剧与散曲的渊源流变与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6.
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通过一大批文化精英体现出来,司马迁无愧于文化精英这一称号。他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光辉榜样,从《史记》中对于孔子、屈原、贾谊及李斯等古代“士人”的述评,可以看出他的知识分子观。  相似文献   

17.
李白诗歌中出现了大量和紫有关的意象,这些意象不仅仅是简单的色彩描绘,而是诗人受唐代多元文化薰染下的产物。它们作为一种独特的意象,共同构成了李白诗歌中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即紫文化。发掘李白诗中这一独特的文化内涵,可为研究李白诗歌打开一个新的窗口。  相似文献   

18.
屈原的《九歌》是一组风格别致的具有艺术美的优秀诗篇。《九歌》在意象群体的塑造上极为成功,而且结构严密、精美,语言上也极富于艺术魅力。《九歌》堪与《离骚》媲美,有助于我们更深一步地去了解屈原。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中西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和布莱克作如下四方面的对比性探讨:(1)从创作主旨来看,两者均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理想,不过,屈原流露出悲伤哀怨的感情,布莱克洋溢着追求个性自由的飘逸风貌。(2)从美学角度来看,两者在主客关系上均彰显了主体性。屈原在对社会理想的探索中,表达了对现实的悲慨愤激之情,涵融了一种绮谲和深沉的美;布莱克致力于追求超越性的奇妙心灵家园,在自由的信仰中体现出一种积极性的逍遥。(3)从文化原型意象来说,两者均重视大自然和民族文化与民间文化传统,其创作均具有神话色彩,屈原呈现悲剧性的黯淡,而布莱克则显示鲜明的火红。(4)在诗歌文体形式上,两位诗人均开创一代先河。屈原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诗歌体裁——“骚体”;布莱克的作品是多种文体形式的叠加与融合,在英国诗人中率先创造性地使用了自由诗体。  相似文献   

20.
汉字“并置呼应”、“此非非此”原则与一首唐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羽在评论盛唐诗之“兴趣”时,没有给出严谨的定义,似为一种缺憾。其实,此乃汉字构字法之特性在汉字文化中的反映。本文论述了汉字“并置呼应”的结构特点及其所包含的二元互动、“此非非此”的哲学内涵,并以杜甫的名篇《春望》为例,对其句篇结构和情理营造作了细读与分析,揭示出汉字组字结构与古典诗歌美学特质的内在联系,表明严羽“玲珑不可凑泊”式的批评是对汉字“并置呼应”、“此非非此”原则的发挥及其相关哲学观念的自然流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