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1 毫秒
1.
殷聪  黄炜 《现代情报》2012,32(7):173-177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以SNS、微博为代表的Web2.0应用的兴起,已经形成了一个虚拟信息社会,并逐步演化为一个全新的开放信息传播空间。信息传播更为便捷,为网络舆情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环境基础。同时,我国正处于机制转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各类群体性事件的不断发生,且呈现出线上线下的联动的特点,对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发展都产生了不良影响。本文在论述由网络群体性事件及其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基于主题爬虫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源信息获取的框架进行了深入探讨,为舆情治理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王欢  祝阳 《现代情报》2013,33(4):78-82
群体性事件给社会管理和社会稳定带来极大冲击,而网络在群体性事件中扮演着"放大镜"的角色,造成信息失真,误导信息甄别能力弱的网民,增加应对群体事件的管理成本和难度。探求群体性事件在网络上的运行规律,并思考规律背后隐藏的深层次问题。从社会背景、参与者、传播渠道、事件影响4个维度,剖析群体性事件中网络发挥的放大效应,深入挖掘网络在群体事件中产生的放大效应的根源。以"微笑局长"事件为例,探索上述规律和效应。  相似文献   

3.
群体性事件的频繁发生对我国社会稳定有序发展造成严重影响.深入理解群体性事件频发的原因,挖掘群体性事件治理困境并形成学理逻辑,对于提高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能力,优化决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社会学习理论,以81例邻避型群体事件为研究对象,建立事件学习网络,进行网络关键事件识别和网络学习特征分析.研究发现,已发生事件的示...  相似文献   

4.
网络舆情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影响与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网络舆情具有内容多元、主体主导、群体极化和虚实互动等特征,容易导致群体性事件的产生.依照加值理论,网络舆情从四个方面对群体性事件产生影响,同时对网络舆情的汇集、研判、引导和反思可以对群体性事件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5.
高速发展的网络使群体性事件信息在较短的时间内在网络上散播开来,其中一些负面或虚假的信息给事件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严重阻碍政府部门对事件的处理工作.鉴于群体性事件在网络的传播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发生的19起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为例,对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应对策略,为政府应对同类事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何振  谢振华 《情报杂志》2015,(4):110-115
为了全面了解我国群体性事件研究进展,运用文献计量学和可视化分析方法,对国内群体性事件研究作者、文献来源和关键词进行分析,发现近年来我国对群体性事件研究呈"爆炸式"增长及"广泛化、普及化"发展态势,但研究的深度、广度还不够,而研究主题呈现地方政府、社会稳定、利益等三大研究热点,并提出国内群体性事件研究趋势:既注重农村群体性事件、医疗纠纷群体性事件、高校群体性事件以及非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等宏观研究,也开始向群体性事件的产生机理、预防机制、应对策略等微观研究转变。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群体性突发事件舆情传播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本文对群体性突发事件舆情在典型互联网新媒体—微博中的传播进行了研究,发现在微博中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主体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型:网民群体、 事件指向群体和微博自媒体组织,研究了各主体的特点以及彼此的关系.结合强弱联系理论,发现了舆情传播的关键者和两个阶段.最后通过真实事件验证了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8.
赵玲  张静  王欢 《情报杂志》2013,(8):50-56
随着微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它对群体性事件的发展有一定的助燃作用。本文在对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助燃理论和系统动力学的知识,建立了群体性事件发展的因果关系图,全面分析群体性事件在现实社会中发生与发展过程中,政府、网民、网络媒体和事件本身所扮演的角色和其影响关系;将该模型简化,从微博关注度和微博信息数量两个方面,分析微博对群体性事件的助燃作用。以"昆明PX事件"为例,对模型进行仿真,了解微博关注度的变化和微博信息数量的变化对于群体性事件关注度变化的影响,认为微博的裂变式传播、广泛性和平台的冗杂性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群体性事件关注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9.
当前高校的扩招和高等教育改革产生了一系列涉及学生利益的问题,这些问题一旦在网上发布、传播,就极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关注和共鸣,甚至通过网络和短信进行联络、组织和策划,从而引发群体性的罢餐、罢课、静坐等高校群体性事件。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网络也成为了高校教学、科研及管理中必不可缺的部分。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网络渠道发表评论、表达诉求乃至组织行动,这对高校的和谐发展和社会稳定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深入剖析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探索其相应的应对措施,保障学校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学校教学秩序的顺利进行是肩负在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者身上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取中国社会白皮书中的2007-2008年度最受网民关注的13个网络群体性事件作为研究样本,基于事件过程的角度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在分类的基础上讨论事件的特征、内涵以及网民在其中的诉求。研究表明,总体上我国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属于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大部分网民关注焦点已经从现实世界群体性事件的维权等利益之争拓展到社会管理、行政管理的公平问题,体现了网民参与民主政治的积极性,也对政府行政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政府更需要以客观、务实、宽容的态度来面对网络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分析在网络群体事件中驱动众多行为不一的网民集体性地参与互联网舆论建构的内在动因和机制。本论文是该研究的第一阶段研究成果,旨在回答在每天都有成千上万个新闻事件发布的互联网中,为什么众多网民会集聚性地关注其中少数几个新闻事件的原因。借鉴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分析知名网络论坛的热点帖子标题,挖掘出中国网民浏览帖子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心理距离、共同感知和表达技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出中国网民心理感知过程模型。  相似文献   

12.
以官员庹祖海的新浪微博为研究资料选取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微博及其评论的时间、内容、指向、态度等进行多维度考量。发现官员微博传播与评论者反馈过程中的一些规律或同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如官员微博主要在工作时段发布并产生影响力;个性化的官员微博有利于与网民的互动,但官员微博需谨慎持有否定态度;网民对党政主体态度的"一边倒"趋势在官员微博评论中可能逆转。即使作为官员微博范式的一种,研究仍可发挥较普遍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杨阳  王杰 《情报科学》2020,38(3):35-41
【目的/意义】突发事件容易催生舆情主体的各种情绪,诱发其情绪化行为和态度,分析网民和政府的情绪对其行为倾向的影响机制,有助于更好地把握舆情态势。【方法/过程】该文将包含情绪函数的RDEU理论引入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的博弈中,然后结合演化博弈中的复制动态方程,构建以网民和政府为代表的动态博弈模型并求解,最后通过假设收益数值对情绪影响下的演化过程进行仿真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和建议。【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情绪类型和情绪强度不仅会改变最终的演化结果,而且还会影响群体策略的演化速度,导致舆情的不同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14.
陈璟浩  陈美合  曾桢 《现代情报》2021,40(10):11-21
[目的/意义] 利用新冠疫情网络舆情数据来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中国网民关注度,有助于提升疫情期间政府信息供给效率、满足公众需求和提供社会支持等。[研究设计/方法] 通过新浪舆情大数据平台获取研究数据,包括:疫情流行高峰期间全网舆情数据、每日转发排名前100名热门微博、每日新增病例数据等。采用描述性统计、列联表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网民关注度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结论/发现] 疫情爆发初期,媒体大规模报道造成大量网民对事件关注;随着疫情严重,新增病例与网民关注出现同频共振;媒体报道初期,网民关注度集中趋势高;防疫举措、鼓励加油、捐献赠送、倡议建议、赞誉肯定5大关注主题,贯穿疫情流行高峰;主流媒体发布微博受关注最多,不同账户类型情感倾向有显著差异;网民总体关注度受新增病例和变异系数影响;每日热门舆情关注度,受新增病例、变异系数、舆情总量和戏剧性分值影响;单条微博受关注程度与当日相关话题总量和微博粉丝数有一定关系。[创新/价值] 本文系统分析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网民关注度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分析网民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情感演化历程,探究影响网民情感波动的因素及其时空演 化的差异。【方法/过程】运用Python爬取微博新冠疫情相关文本数据315 445条,基于SnowNLP情感分析工具对数 据文本进行情感分析。使用TF-IDF及LDA主题模型进行建模,对不同阶段及不同群体的舆情时空演化及差异进 行内容分析。【结果/结论】网民的情感演化呈现阶段性和群体性差异,尽管整体为积极态势,但疫情上升期为负面 情绪集中爆发期;网民群体中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群体情感波动幅度更大,更容易受到舆论的影响,舆情演化更易极 化;中心大城市情感波动相对稳定,而引起其他区域网民消极情绪的往往不是疫情本身,而是由疫情引发的负面舆 论;普通网民群体较于高影响力群体在舆情演化阶段的负面情绪更为严重,情感演化在各阶段呈现明显的涟漪效 应,需在不同阶段针对不同群体制定有效的舆情引导政策。【创新/局限】本文将整个语料库划分为50多个小语料, 个别语料文本数据量较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网民人数增加迅速,曾经被称为“虚拟”的互联网,却是脱掉“虚拟”的外衣,与人们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一边是网络问政的兴起、网络反腐的接力和网络体现民意的积极效用,另一边却也滋生了虚假信息传播、网络大谣们造谣惑众、网络赌博诈骗等一系列问题。如何抵制网络有害信息,唱响网络文明的时代旋律,不仅是每一个当下参与网络的网民应该思考的问题,文化部门也应当会同网络主管部门有所行动,助力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基于舆情大数据研究网民关注度转移模型,能够深入解读大数据环境下网络舆情事件的竞争效应,可以为网络舆情治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过程]定性分析大数据环境下网络舆情事件竞争效应以及网民关注度转移机理,基于微分方程组构建网民关注度转移模型,通过研究模型特性和数值仿真,理解两个舆情事件之间网民关注度转移的定量关系以及未来趋势,并给出估计模型参数的方法。[结论/结果]经过理论建模和实证分析得出本文构建的网民关注度转移模型是可行的,尤其是可以通过舆情数据分析确定多个舆情事件的竞争结果以及网民关注度转移的关键节点,为进一步研究网民关注度转移趋势预测问题提供模型基础。  相似文献   

18.
李玲  陶厚永 《科研管理》2013,(2):112-119
本文借助于网民以及学者们对山寨现象的评论,运用扎根理论构建出山寨模式形成的动力机制模型,得出的研究结论表明:进入门槛降低和市场需求形成是山寨模式形成的基础动力;高效的运营能力和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是山寨模式形成的核心动力;暂时效益的获得以及竞争能力的提升是山寨模式形成的直接动力。最后,本文从企业生态系统的视角,探讨了山寨模式对国产品牌手机企业的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郭爽  万立军 《情报科学》2020,38(5):132-140
【目的/意义】通过研究微博社区网民的情感交互与舆情观点,有助于在复杂的网络中掌握网民情绪演化从而良性引导网络舆情态势。【方法/过程】基于传播动力学、社会安全阀等理论,结合微博社区中的实际案例,定义事件利益主体并抽象出事件演化的全生命周期,同时,构建SIR演化博弈模型刻画网民情绪的动态演化规律及主体决策博弈演化过程,并通过仿真模拟分析得到系统演化至稳定状态的均衡条件。【结果/结论】结果表明:微博社区中意见领袖与官方媒体感知收益与风险的敏感度对决策行为产生显著影响;官方媒体及时设置有效议程构建安全阀能够防止网民情绪恶化;意见领袖与官方媒体的协同引导能够最大效度地帮助政府管控网络舆情。  相似文献   

20.
周斌 《软科学》2008,22(5):100-102
信息不对称、治理不规范等问题的存在,不仅要影响到集体经济组织运行的绩效,而且有可能使村民的利益受到侵害,从而在根本上制约集体经济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创新集体经济组织信息披露制度,减少村民和村委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行为,是提高集体经济组织运行绩效,优化组织治理机制的重要前提和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