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针对情报学遭遇的困境,指出向外学科扩展以实现情报学的社会价值才是情报学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利用中国引文数据库,统计分析10种情报学核心期刊在2000-2009这10年间载文被外学科引用状况,以考察情报学对外部学科的辐射力,从而为情报学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对情报学知识来源的分析,有助于情报学界更好地把握学科研究内容、探究现有研究是否偏离情报学的本原。[方法/过程]文章基于4种情报学中文核心期刊的刊载文献及其中文参考文献,使用OI~*_i等指标定量分析国内情报学研究中各学科对情报学领域的知识输入量,并通过LDA主题模型识别各学科知识输入的主要内容。[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国内情报学研究过度依赖经济学、计算机科学、法学及管理学等学科,情报学中有关信息的研究较多,对真正的情报问题重视不够,急需加强自身理论和方法建设,增强学科独立性。  相似文献   

3.
为揭示学科之间的交叉知识,提出一种基于文本挖掘的学科交叉知识发现模型。构建了学科交叉文献发现模型与学科交叉知识发掘模型,从学科交叉点和新的增长点两个方面来揭示学科之间的交叉关系,并通过近10年来情报学与计算机科学两个学科文献数据进行了实例验证。  相似文献   

4.
情报学学科体系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 整合各方观点,提出一个争议相对较小、能够被情报学界普遍接受的新的情报学学科体系论述,不仅有利于情报学学科的良序发展,而且有利于情报学学科地位的提升以及情报学知识体系的传承。[方法/过程] 论文在对已有关于情报学学科体系框架的学术成果进行述评的基础上,提出一个融合Information思维与Intelligence思维的情报学学科体系基本框架,将现有各情报学分支学科统一在一个框架之中。[结果/结论] 该框架由以下5部分组成:1)由情报学基础理论、情报学支撑理论、情报与情报学史、情报方法技术体系构成的情报学基础性知识体系;2)基于情报学基础性知识体系,与特定领域的情报问题结合,演化出的一组情报学分支学科;3)情报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而成的、以其他学科为主导的一组交叉型学科;4)每个情报学分支学科细分出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论、应用、技术、管理、实践、教育等方面的分支性知识体系;5)每个分支体系内包含的若干研究主题。  相似文献   

5.
为了梳理近10年知识服务的发展,对万方数据提供的海量文献数据库进行检索,从文献总体产出统计、中文期刊论文与学位论文统计、中外文会议论文数据、专利、共词分析、主题学科渗透等角度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知识服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领域,在工业技术领域、医学和卫生领域有一定的研究和应用和2006年是知识服务从研究向应用转移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2000-2009年我国情报学研究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浩 《现代情报》2011,31(7):163-168,172
本文采用词频统计和共词分析法,利用SPSS为数据统计和分析工具,以我国情报学领域5种核心期刊近10年刊载文献为样本,对我国情报学领域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热点作了分析,并概括出目前情报学技术化、理论化、宽泛化3个特性。以期能为我国情报学领域论文选题、科研立项及学科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情报学作为信息科学群的一个分支学科,在大数据时代呈现出更高的职责要求,iSchool这一高校信息学院联盟培养符合新时代需求的信息领域人才。[方法/过程]为探索情报学学科的教学模式和特点,文章以iSchool培养计划为研究对象,分别基于Bi-LSTM-CRF和BERT深度学习方法,构建能力和研究领域的自动抽取模型,挖掘其中情报学科教学信息。在模型的基础上,完成iSchool培养计划的知识挖掘,统计iSchool院校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以及主要的研究领域,并按照iSchool等级进行系统和深入的统计分析。[结果/结论]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和总结当前情报学教育的发展态势,为我国情报学教育体系设计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词频统计的情报学研究泛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国知网(CNKI)以及万方数据所提供的题录信息为统计数据源,运用文献计量学的词频分析方法,利用题录当中的关键词信息,分析近年来情报学研究的主要学科领域,进而分析情报学研究泛化问题.从统计的结果得出,情报学研究与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以及网络研究的关系并不十分清晰明了,情报学研究向这些学科泛化的趋势依然不容忽视,对情报学体系的改进的研究依然是情报学学者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以中国引文数据库(CCD)提供的数据为数据源,从知识流入和流出两个视角,通过对不同时段知识流入量、流出量、流动广度、流动强度、流动速度等指标变化特点的分析,探讨中国图书情报学的跨学科知识交流特征.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情报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来探讨情报分析在情报学科领域中的重要性.利用CNKI对近10年来(1999~2008)情报检索、情报分析、情报服务三个主题在情报学以及其相关学科中核心期刊论文的发表数量进行统计,阐述了情报分析在情报学中的重要意义,并对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提供了提高情报分析被重视程度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从学科定义、学科研究目标、学科研究方法和内容体系等方面着手,对知识管理学、知识学、知识社会学、知识工程学进行分析梳理,以期得出知识管理学与这些学科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12.
文章主要通过文献分析、学科定位的方法来了解知识生态学的几种进路。通过分析知识生态学的理论来源,可以得到知识生态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其母体学科是知识科学、生态科学以及交叉科学。在学科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识科学进路、生态科学进路,以及交叉科学进路。可以看出,这些进路的主要关注点虽然不同,但对几个核心概念如知识环境、知识流动、知识网络都进行了解读。这些进路的研究发现知识生态学有着很广阔的发展和应用空间。  相似文献   

13.
知识构建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信息构建到知识构建的发展必然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知识构建的核心要素,并结合国内外情报学的发展趋势,从研究范畴和学科定位两个方面分析了知识构建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王淑华  刘青华 《情报科学》2006,24(10):1466-1472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国内掀起了知识管理与图书情报学互动研究的热潮。知识管理作为一种跨学科的新型管理模式正在与各个学科交互碰撞,情报学也不例外。同时,情报学理论的应用也刺激了知识管理内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基础研究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的知识转化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鉴于以往研究中专利引文方法的局限性,本研究基于知识基因这种特殊知识单元,从知识内容流动的视角,定量研究从科学到技术的知识传播机理。以人工智能技术为研究案例,识别技术领域的知识基因和专利引用的5个关键基础学科,研究各学科与技术领域的知识关系。通过构建知识基因的传播级联网络模型,对知识基因从科学到技术的跨领域传播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相比于专利科学引文,知识基因流动能够揭示从各学科到技术领域的更加真实的知识传播关系;知识基因的短期影响力水平与来源学科有关;知识基因从科学到技术的跨领域传播受到马太效应影响;受异质性知识组合效应的影响,跨领域知识基因在传播网络规模、寿命、影响力及创新“催化”能力方面优于技术领域一般知识基因,后者的产生速度和传播速度则更快。研究结论为进一步深入探究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的知识转化规律提供了微观层面的理论基础,同时,对新兴技术领域的创新预测、基础学科布局以及科技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论知识管理学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建华 《情报科学》2007,25(2):177-182
随着信息科学和信息社会的发展,信息哲学已经确立自己作为一个学科的地位,并且正在成为科学哲学的新范式。信息作为物质的基本属性,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中介。知识是对信息的抽象。对知识的管理以对信息的管理为基础,借助于信息管理。信息管理、知识管理活动为信息哲学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信息哲学是信息科学学科群共同的哲学基础,也是信息管理学和知识管理学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7.
储节旺  闫士涛  谈甄 《情报杂志》2012,31(2):108-113
知识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已经获得了学术界的认可。知识管理学的产生主要是因为相关学科的发展和融合。而知识管理学能否真正存在,主要取决于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学科体系构建方面的研究是否比较深入以及是否已经构建出学科体系的雏形。知识管理学最终能否得到进一步发展要取决于研究主体的规模和水平。所有迹象表明,知识管理学不仅已经兴起,并将能在学科中占据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8.
International companies expanding and competing in an increasingly global context are currently discovering the necessity of sharing knowledge across geographical and disciplinary borders. Yet, especially in such contexts, sharing knowledge is inherently complex and problematic in practice. Inspired by recent contributions in science studie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knowledge sharing in a global context must take into account the heterogeneous and locally embedded nature of knowledge. In this perspective, knowledge cannot easily be received through advance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but must always be achieved in practice. Empirically, this paper draws from two contrasting initiatives in a major international oil and gas company for improving its current ways of sharing knowledge between geographically distributed sites and disciplines involved in well planning and drilling. The contrasting cases reveal that while a shared database system failed to improve knowledge sharing across contexts, a flexible arrangement supporting collaboration and use of different representation of knowledge was surprisingly successful.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the paper underscores and conceptualizes various triangulating practices conducted in order to achieve knowledge across borders. More accurately these practices are central for individuals’ and communities’ abilities to: (i) negotiate ambiguous information, (ii) filter, combine, and integrate various heterogeneous sources of information, and (iii) judge the trustworthiness of information. Concerning the design and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this implies that new designs need to facilitate triangulating practices of users rather than just providing advanced platforms (“digital junkyards”) for sharing inform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