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8 毫秒
1.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辨析及指标设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国内外文献综述基础上,以活动空间、诱发平台、社会影响指数为变量,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进行界定和辨析,并设定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衡量指标、诱因敏感度等级以及舆情的演化模型和数据库,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全国范围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加,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它们发生在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这个大背景下,其诱因大部分是底层民众的利益受到了侵害,主体是工人和农民。本文主要分析群体性事件的背景、成因及对策。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结构和利益分配的调整,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社会不安定因素大量增加,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各类群体性事件处于活跃期和多发期。探索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特点,积极研究预防的措施和处置的手段,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高校大学生群体由于文化素质高、思维活跃、关心社会、思想不够成熟等,在网络敏感事件的诱使下容易在网络上形成一些过激语言和行动,从而形成一些大规模的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力。因此,有必要清楚地了解各类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进行科学的论证和预测。本文通过搜集5个典型的高校网络群体事件舆情演化的历史数据,建立了基于多项式拟合的舆情演化规律模型,得到了各类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舆情演化的具体规律,为科学预测和及时应对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转型和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增多,导致群体性事件呈逐年上升趋势。群体性事件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般最初都是从群体关注的事件发展起来的,许多事件背后都有技术方面的因素。司法鉴定作为司法和行政解决纠纷的必要环节,通过科学权威的判别手段,可以畅通民意渠道,化解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群体性突发事件频繁发生,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研究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诱发因素、发生机理对于科学预防群体性突发事件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立足搜集的群体性突发事件资料和案例,运用扎根理论得出公平性这一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核心诱发因素和文化冲击、个人需求等8个主要诱发因素。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基于“公平性”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机理,揭示了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的过程。最后根据发生机理提出了预防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莫冰 《科技风》2011,(16):258
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随着企业事业单位改制的深入推进,利益调整步伐加速,因改制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屡有发生。由于改制涉及到职工利益的全方位调整,甚至直接影响到改制职工家属今后的生活甚至生存,因处置不当极易引起改制单位职工群众大规模上访、静坐、围堵、冲击党政机关、堵塞马路交通、复仇报复性械斗等群体性恶性事件,给辖区治安稳定带来严重影响,成为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探讨新时期、新形势下改制单位群体性事件表现的特征和形成的原因,研究预防和处置改制单位群体性事件的对策,对于当前维护社会稳定,推进改革的深入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吴国平 《内江科技》2010,31(7):3-3,13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新的利益均衡机制尚不健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种社会冲突和社会矛盾逐渐增加,由此引发了大量的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的频繁出现,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由于政府所掌握资源和信息有限及其自身能力的局限性,非政府组织正以其独特的优势有效地弥补了政府在预防群体性事件中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9.
目前,政府与社会、公民之间缺乏有效畅通的对话沟通机制,导致公民通过网络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与不满。借鉴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理论的核心理念,剖析了政府在处理网络群体性事件时失语、禁语、后语和妄语的话语误区,提出了话语理论视角下政府处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善治策略:疏通官民网络舆论场,搭建官民网络互动平台;善待意见领袖,善引网络舆论走向,掌握网络舆情主动权;完善网络立法,力促网络话语真实性;广纳民意,建立多方参与的社会讨论决策模式。  相似文献   

10.
何振  谢振华 《情报杂志》2015,(4):110-115
为了全面了解我国群体性事件研究进展,运用文献计量学和可视化分析方法,对国内群体性事件研究作者、文献来源和关键词进行分析,发现近年来我国对群体性事件研究呈"爆炸式"增长及"广泛化、普及化"发展态势,但研究的深度、广度还不够,而研究主题呈现地方政府、社会稳定、利益等三大研究热点,并提出国内群体性事件研究趋势:既注重农村群体性事件、医疗纠纷群体性事件、高校群体性事件以及非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等宏观研究,也开始向群体性事件的产生机理、预防机制、应对策略等微观研究转变。  相似文献   

11.
不确定性环境下不平等联盟利益分配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分析了企业联盟的利益分配问题。针对现实企业联盟中存在的不平等性和因信息不完全引致的不确定性问题,本文引入了贴现因子和信任度两个概念,建立了不确定性环境下不平等联盟的利益分配理论模型,全面分析了企业“先动优势”、“后发优势”以及不能结盟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基于新经济人模型有关效用源泉的扩充,将儒家文化特征整合进偏好函数之中,并以此为基础扩展戴蒙德世代交替模型。扩展后的模型及相应的实证证据表明,儒家文化因素导致了国别层面的储蓄率差异,而社保体系不健全所导致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也推高了我国的储蓄率水平。  相似文献   

13.
向良云 《情报杂志》2012,31(4):64-69
借用扎根理论方法,在对所选取的近年来我国重大群体性事件典型群案例进行逐一的数据信息收集、比较、聚类和编码分析基础上,得出情景刺激、社会认知、群体结构以及群体心理四个重要且重复出现的关键影响因素,由此构建起重大群体性事件演化升级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其中情景刺激作为投射于社会公众心理的“现实事件”产生巨大的心理冲击,对此的社会认知和集体解读成为聚集群众行为选择的中介变量,而群体结构和群体心理则直接推动重大群体性事件的演化升级.  相似文献   

14.
公共利益不是与个人利益、集体利益或者国家利益相同性质的范畴。公共利益是一种社会秩序,是一种促进社会全部主体参与利益分享的秩序。它为所有社会主体所需要,而又不被任何社会主体所独占。在过去的社会,公共利益表现的是利益分配的等级秩序。在现代社会,公共利益是一种社会主体平等参与利益分享的社会秩序。今天的法律并不是保护某种特定主体的特定权利的工具,让社会全部主体的利益需要得到实现才是现代法律的精神。因而,公共利益是促进社会全部主体享有各自利益的秩序,使社会全部主体共生共荣才是公共利益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15.
和谐视角下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集体缺失已经带来了和谐社会语境下严重后果,需要把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提高到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伦理机制,和谐社会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企业通过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承担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通过对山东省2200家企业的调查实证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将企业社会责任指标归为三个因子,三个因子分别命名为优势利益相关者、制约利益相关者、公共利益相关者,对三类利益相关者进行方差分析,根据这三个因子建立了企业社会责任等级模型和决策模型,提出和谐社会语境下履行全面利益相关者责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Because of the increasing significance of social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within an organization, they have become a new form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resulting in business process transitions and increased benefits. By applying media richness theory and social theorie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how social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SCTs) can be used by an employee to fit his/her task characteristics. Additionally, it also examined how the employee's social relationships moderated media usage in the current job environment and how this usage influenced the task performance. Five media were selected in this study (telephone, video conferencing, email, instant messaging, and blog). Using a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pproach, we found that task characteristics were related to media usage, whereas social factors (social influence and social affinity) moderated the degree of the relationships. A few particular media and technologies seemed to perform well, however these are influenced by the social aspects. Moreover, the usage of social technologies results in positive task performance. The performance of a few specific technologies demonstrated binding effects (email performance was associated with instant messenger performance). In summary, we found that the usage of SCTs is instrumentally determined b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ask and social relationships.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利用知识图谱构建大数据驱动的社交网络舆情事件主题图谱,是网络舆情学术界和产业界关注的新问题,结合校园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进行可视化分析对推动社交网络舆情监控平台的构建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方法/过程]文章在对知识图谱、社交网络舆情事件主题图谱相关理论进行分析梳理的基础上,构建校园突发网络舆情事件主题图谱中的实体、关系和过程模型,并结合"北京交通大学实验室爆炸"舆情事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结论]数据结果表明,政府官微在舆情引导中起到重要作用;可以从"故事线"和"时间线"两个方面对舆情事件进行可视化分析;高校舆情事件在爆发初期、事件调查进展期、事件调查结果期呈现不同的情感倾向;高校舆情事件的传播媒介在移动端和非移动端传播差异不大;舆情夜间传播活跃度高于日间。  相似文献   

18.
尚杰  张馨悦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7):179-184
为促进山东省农业绿色全要素率,以2003-2018年数据为例,利用格兰杰改进ISM模型计算,研究认为,劳动力老龄化是影响农业绿色全要素率的直接因素,农业信息化水平是根本因素;劳动力老龄化、土地规模是表面层依赖因素,需借助其他层级发挥作用;劳动力女性化、人力资本和非农就业是具体层自制因素,具有保障其他层级因素的作用;经济发展水平、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农业信息化水平是关键层驱动因素,是影响其他层级发挥作用的核心因素.因此,将从促进3个层级作用的发挥提出提升山东省农业绿色全要素率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Along with the advent of Web 2.0, mass collaboration is of paramount importance in knowledge exploration and diffusion. However, the extent to which Internet-based collaboration technologies can be used to develop new knowledge and to leverage the wisdom of crowds heavily depends on the collective willingness to adopt such tools together. In this study, the adoption and use of instant messaging has been conceptualized as a group-referent intentional social action. The concept of ‘we-intention’, which refers to one's perception of the group acting as a unit, is the focus of our interest. The cognitive, affective and social dimensions that contribute to ‘we-intention’ to adopt and use instant messaging were investigated. A survey was conducted and the findings provided empirical evidence supporting the idea that cognitive, affective and social factors jointly lead to the development of we-intention. This study is expected to provide some useful insights to both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相似文献   

20.
突发事件中社交媒体信息可信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突发事件中社交媒体信息可信度的影响因素,本文以甬温线铁路交通事故作为背景,构建了突发事件中社交媒体信息可信度的信任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法,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所得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来源可信度、传播渠道可信度、信息内容可信度、传者专业权威性、传者可信赖性、网络依赖以及信息客观性正向影响公众对突发事件中社交媒体信息信任度的评价,评论质疑负向影响公众对突发事件信息可信度的评估,网络使用和信息完整性对突发事件信息可信度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