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课堂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目前的学校教育 ,课堂仍是主阵地。因此立足于课堂 ,深入挖掘教材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在《硫的氧化物》SO2 气体的化学性质学习时 ,我首先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思考 ,在二氧化硫之前 ,我们已学习了二氧化碳等氧化物 ,它们在性质上是否存在共同点 ?通过思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帮助学生把旧知识迁移过来 ,进行大胆的假设 ,CO2 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CO2 会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若过量通入 ,又使浑浊溶液变澄清 ;CO2 跟Na2 O2 反应产生Na2 CO3和O2 ,那么SO2 呢 ?然后放…  相似文献   

2.
雷红星 《化学教学》2002,(3):18-19,3
1 在章节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在高一化学第五章《硫的氢化物和氧化物》中SO2 气体的化学性质学习时 ,我首先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思考 ,在二氧化硫之前 ,我们已学习了二氧化碳等氧化物 ,那么同样是二个氧原子的非金属氧化物 ,它们在性质上是否存在共同点 ?通过思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帮助学生把旧知识迁移过来进行大胆的假设 ,CO2 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CO2 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若过量通入 ,又使浑浊溶液变澄清 ,那么SO2 呢 ?然后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 ,并请学生上来操作 ,结果发现二氧化硫同样具备酸性…  相似文献   

3.
问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吗?答在初中化学里.检验二氧化碳的常用方法是使之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但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并不一定是CO2.因为把无色的SO2气体通入到澄清的石灰水里也会生成白色的亚硫酸钙沉淀而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SO2+Ca(OH)2=CaSO3+H2O。可是CO2和SO2的物理性质并不完全相同,如CO2没有气味而SO2却有刺激性气味。因此,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的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问二氧化碳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支持燃烧吗?答初中化学课本中说:二…  相似文献   

4.
敢于言败     
高乃定 《师道》2004,(5):26-26
教学人教版自然第十册第七课《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认识了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气体,它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在认识到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时候,学生把澄清的石灰水倒人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振荡过后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硫酸为载体的一堂研究性学习教学活动为基础 ,谈谈研究性活动课的体会。教师 :上节课我们让实验说话 ,区分了CO2 和SO2 。现在让我们再次回眸那精彩的研究片断。同学甲 :把SO和CO2 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 ,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它们都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有所不同的是 ,SO2 有刺激性气味 ,而CO2 为无色 ;把盛满SO2 和CO2 的两支试管分别倒置于盛有水的水槽中 ,我们发现盛有SO2 的试管内水位上升的高 ,盛CO2 的试管变化不大 ,说明它们在溶解性上相差很大 ;最精彩的是SO2 具有还原性 ,它能使溴水或酸性高锰酸…  相似文献   

6.
初中数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一种是把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作为一对矛盾体,认为研究性学习应逐渐替代接受性学习;另一种是认为研究性学习应该固定在某类课堂中运用.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包括:数学开放题、数学变式练习、数学小论文、数学竞赛和数学建模.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1)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不应对立,而应是互补关系;对于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应具有灵活性.在初中数学开设研究性学习,应侧重使学生形成独立的问题意识及思考能力,以培养创新思维,促进理解能力和个性的健全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讲到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时,为说明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一氧化碳则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以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碳的两种氧化物之个性,我将该实验作了如附图所示的改进:在盛有氧化铜的烧管前加一支试管A,把C处试管上的直管改成弯管,并放一酒精灯。把一氧化碳气体通入A→B装置中,观察现象,完成附表中所列举的实验内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张渊 《大学时代》2006,(9):170-171
研究性学习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灵魂,广大教育工作者应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思想,一种精神贯穿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全过程,真正使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意识和生命活力得到全面拓展;真正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班集体充满成长气息;让课堂充满智慧挑战;让学生充满生机勃勃,最终使学生真正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相似文献   

9.
研究性学习习惯是学生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标志,是教育教学的重点,在语文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保证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以课堂提问为突破口,营造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以课堂讨论、辩论为形式,促进研究性学习的深入,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0.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面向学生的整个世界,而基于信息时代的开放性的学习资源,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更为宽泛的舞台。小学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程:它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会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它实践性很强。能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它与时代共鸣。能让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获得语文  相似文献   

11.
对研究性学习进入高中化学课堂的认识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对客观事物进行独立自主的研究的一种学习方式。既然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的方式,那么,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在教师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引导下,使学生掌握这种学习方式,具备自主学习、探索性学习的能力,应该是研究性学习的最  相似文献   

12.
CO和COZ在分子组成上虽只相差一个氧原子,但其化学性质差别却很大,现列表比较如下:根据CO和CO;化学性质的差异,可进行CO和COZ的检验、鉴别与除杂。例1如何鉴别CO和CO人解析()用澄清的石灰水鉴别。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不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一氧化碳。(2)用点燃的方法鉴别。能燃烧的气体是一氧化碳,不能燃烧的气体是二氧化碳。(3)用氧化铜并加热的方法鉴别。将气体通过氧化钢并加热。若氧化钢由黑色变成红色,则该气体为一氧化碳;若氧化铜不能由黑色变为红色,则该气体为二氧化碳。(4…  相似文献   

13.
研究性学习运用于课堂教学转变了传统以接受型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创设研究问题,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课堂充满生机,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研究性学习是此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目前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讨论比较多的一个焦点。本文针对一堂研究性学习课的实施情况,探讨了在研究性学习中合作交流的范围;知识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份量;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对学习过程的记录应该记什么、怎么记;以及对“没做好的同学请课后再做”这句话引发的思考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未来社会是知识经济的社会,是以创新为动力的社会。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有效地改变以往以灌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研究性学习是对传统的教学方式的一种改变,他具有学科综合程度高、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学生自主性强的特点;学习活动不再局限于学校课堂和已有教材,而是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开展社会调查,广泛收集信息,去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答案;“小课题研究”、“研究性专题作业”、“开放型问题解决”等是其经常采用的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方式变了,作为组织研究性学习的教师…  相似文献   

16.
赵文艳 《江西教育》2023,(31):56-57
深度学习的课堂是“学的课堂”,它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能让学生深度体验、深入思考、深层加工;能让学生的兴趣由淡变浓;能让学生的探究活动由扶到放;能让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  相似文献   

17.
在小学自然中有这样一个实验:“往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这个实验是要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用自己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证明人体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含的二氧化碳气体多。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让二位同学按书上图示提示上台演示,一个用打气筒向澄清的石灰水中打气;另一个用嘴衔着小管子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观察。一会儿用嘴吹的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了,用打气筒打的没有变浑浊。教师让部分学生上前轮流观察后问:师:看到了什么现象?生:一个变浑浊了,另一个没有变浑浊。师:想…  相似文献   

18.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开放型、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在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研究性学习不仅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而且强调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性学习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实践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通过深度解读CO2-H2O-CaCO3体系可能存在的多重平衡,建立研究Ca(HCO3)2溶解度模型并计算CaCO3在不同CO2分压下的溶解量.分析有关数据认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后之所以能变清的机理是在CO2作用下,CaCO3的沉淀-溶解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的结果.建议将饱和澄清石灰水稀释1倍左右后再通入足量的CO2最终能使浑浊变澄清.  相似文献   

20.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围绕问题共同研究、解决的过程,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能力的过程。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从封闭的课堂走向社会;要对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做好指导和调控,这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作为活动组织者和指导者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把握好三个原则,即到位而不越位、参谋而不代谋、指导而不指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