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现场观察、问卷调查与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高水平女子举重运动员抓挺举大强度训练的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级别的女子举重运动员,其大强度训练的内容、负荷量与训练效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赛前竞赛动作强度训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东省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为调研重点,对山东女子举重运动员的赛前竞赛动作强度训练进行调研.研究表明:山东省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大、中、小级别在赛前抓举训练强度上具有相似性,除第四周外,最高强度不低于95%,强度组数距比赛日越近,试举的强度与组教下减越明显;赛前挺举强度在95%以内;中、小级别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耐强度优于大级别,耐强度组数也优于大级别运动员.  相似文献   

3.
在备战2005年第十届全国运动会期间,利用肌酸激酶指标对山东省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进行了训练监控。结果发现,女子举重运动员在赛前控降体重情况下,大强度训练对血清CK活性的变化产生显著影响。血清CK能比较灵敏地反映举重运动赛前训练的强度。大强度训练周血清CK总活性高于我国女运动员的参考范围,应注意监控及疲劳恢复,防止疲劳积累。  相似文献   

4.
关于女子举重科学训练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世界女子举重运动的发展 ,特别是女子举重进入奥运会后 ,女子举重科学训练的问题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因此 ,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是非常重要的。鉴于男女举重训练在很多方面有所不同 ,结合我国女子举重训练多年来的经验教训 ,在回顾我国女子举重训练方法的演变过程的同时 ,重点分析和研究了女子举重训练有关强度与运动量的关系 ;技术与力量的关系 ;以及训练与恢复的关系。并就女子举重运动员经期训练和早期专项训练的问题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查阅文献为基础,以2003—2004年度国家女子举重运动为调查重点,辅以多年的观察分析及访问,对我国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的赛前抓举强度特征做了多方面的调查研究和探讨,分析总结出她们在赛前一个月中强度的特征及差异试图为女子举重运动员在今后的比赛训练中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女子举重运动员冬训期生化指标变化特点和身体机能状况,监测了湖北省女子举重运动员冬训期间的部分生化指标.结果显示:我省女举运动员的生化指标随运动训练负荷和训练强度呈现不同的变化,冬训监控机能评定的结果是女举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处在较好状态,机体抗疲劳的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7.
1 前言在多年的训练实践中发现,往往条件很好的14—15岁少年时就“人为”地赶成绩,不考虑自己的年龄特点经常采用男子式高级举重运动员通常采用的训练手段和方法,这样几年训练下来,运动成绩上不去还损害了少年举重运动员的健康,这是值得思考的。14—15岁少年女子举重运动员的训练练程度和身体发展的水平与成年举重运动员有极大的差别。因此,少年女子举重运动员的训练不管是解决的任务或者是训练方法和成年举重运动员相比是截然不同的。2 实验对象和方法实验对象为14—15岁少年女子举重运动员,分两组,每组5人,训练…  相似文献   

8.
女子举重在选材方面和技术规范方面基本与男子相同,但在心理、生理功能及运动素质上差别较大,突出的是女子青春期后的月经。因此在女子举重运动中,根据女子生理特点科学的安排训练,成绩才能很快得到提高。 以月经周期安排训练节奏 正常女子月经周期为28~30天,一般持续3~6天,这是个规律性的特点。女子举重训练应根据这个生理特点安排训练节奏。一名优秀的举重运动员,在训练中能够承受高强度的大运动量训练,并在比  相似文献   

9.
目的:旨在探讨女子举重运动员初潮年龄、月经失调情况等特点,为科学训练提供理论依据。对象与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山东省参加第十一届全运会的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的月经周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运动员初潮年龄在正常范围内;运动员月经失调发病率较高。结论:举重运动训练对月经周期有一定影响,运动训练要根据月经周期安排。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女运动员的月经功能障碍与运动的关系研究颇多,但对女子举重运动员的月经情况国内尚未见报导。笔者对214名女子举重运动员的月经情况进行了调查,旨在探讨举重训练对女子月经功能的影响。一、研究对象与方法研究对象:来自全国的214名女子举重运动员,年龄13~24岁,其中11~13岁的占  相似文献   

11.
浅析少年女子举重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进行少年女子举重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中,教练员要选择适合少年女子运动员身体发育特点的训练内容、方法、手段以及保护措施等,抓好基础训练,全面提高身体素质水平,为全面提高女子举重运动员的成绩和成为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林桂福 《福建体育科技》2011,30(2):42-43,46
对我国优秀举重运动员赛前抓举强度特征进行分析,认为赛前四周训练的最高强度不会低于95%,强度组数随比赛日期的临近而减少,且女子运动员在经期的抓举训练强度无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3.
刘凯  燕铭 《辽宁体育科技》2001,(3):13-13,19
运动训练的效果是建立在适宜的运动量的基础上的,运动量太小,则刺激小,因而机体的反应也小,机能状况也就得不到多大的改善;反之运动量太大,超过了运动员的负担能力,则也会造成运动员过度疲劳或伤害事故。笔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女子举重训练的亲身体会,提出在女子举重运动员力量训练中采用“最高重复六次”训练法,从根本上能提高女子举重运动员的力量。为验证此观点,笔者利用94年度鞍山地区体校举重班选材之机设计了以下实验。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优秀举重运动员承受大强度负荷时的运动学参数与血乳酸水平进行了分析,确立了举重运动员技术训练的有效强度区间。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参加1989年5月太原全国女子举重锦标赛124名运动员进行了比赛前后盆腔血流图的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从事女子举重训练不会对盆腔器官机能造成不良影响,女子举重运动员具有闭气发力,腹压急剧增高,盆腔血流相对减少的项目生理特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女子柔道、举重和跆拳道专业运动员年训练周期中骨密度及相关指标的变化规律。方法:40 名女子柔道、举重和跆拳道运动员作为 研究对象,平均年龄18.4±3.2 岁。结合运动员一个年度训练周期,分别在训练周期的开始、中间和结束时检测BMD、HPO轴相关激素以及骨代谢生 化标志物(BGP、BAP 和TRACP- 5b)的变化。结果:女子举重运动员在训练周期中,髋骨BMD 的3 次检测结果均显著高于女子柔道和跆拳道运动员 的检测结果(P<0.05);女运动员雌二醇和T/C 在3 次检测中呈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而血清孕酮水平则逐渐降低;女运动员训练期间TRACP- 5b 呈现逐渐增加的变化特征,并显著高于训练周期的开始测定值(P<0.05)。结论:女子柔道、举重和跆拳道运动员在年训练周期中髋骨BMD无显著变化,女子举重运动员髋骨BMD 明显高于柔道及跆拳道运动员;血清雌二醇和T/C 在年训练周期中逐渐增加,而孕酮逐渐降低,骨代谢生化标志物 TRACP- 5b 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7.
G884.2 谈女子举重运动员经期的训练安排[刊,中,I]/于文娱 (大连女子举重队)∥辽宁体育科技.-2004,26(1).-95 -96表1(XH) 举重∥运动员∥女子∥经期∥训练  相似文献   

18.
研究结果显示,女子举重运动员经血量(MBL)明显低于其他健康女子,也明显低于其他运动项目的运动员。女子举重运动员血清 T明显高于普通健康女子,与其他运动项目运动员无显著差异。在经期中,随运动负荷的增加。MBL呈减少趋势,血清 T和 HB呈递增趋势。由此提示:这些变化可能是运动员长期从事举重训练所产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相似文献   

19.
优秀举重运动员的理想体重及判别程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2004-2005年国家举重集训队(北京)的67名优秀举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调研、跟队观察和测试的研究方法,对优秀举重运动员的多项指标进行监测,力求对举重运动员理想体重的概念、判别依据和判定程序等问题有更好的认识.主要研究结论:我国优秀举重运动员的理想超标体重百分比为女子2%~6%,男子3%~7%;我国优秀举重运动员的理想体脂百分比为女子12%~18%,男子5%~14%;判断一名举重运动员的体重是否理想,还应注意观察其训练与身体机能状况;举重运动员理想体重的判别依据包括理想的体重变化范围、理想的体脂百分比、良好的训练情况和身体机能状态的正常变化.  相似文献   

20.
G884.02 9901944少儿举重如何克服预蹲和上挺前倾[刊,中,Ⅰ]/梁广民//少年体育训练.-1998(5).-28(XG)举重//动作//技术分析//下蹲动作//上挺G884.02 9901945女子举重运动员早期训练中身体素质的重要性[刊,中.Ⅰ]/王金霞,董振永//少年体育训练.-1998(5).-43(XG)女子//举重//早期训练//全面身体训练//身体素质//训练计划G884.02 9901946青少年女子举重运动员基础训练[刊,中,Ⅰ]/李淑琴//少年体育训练.-1998(6).-30-31(XG)青少年//女子//举重//基础训练//素质训练//技术训练G884.03 990194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