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水浒》传里,从第三十九回到第四十一回,是描写宋江入伙梁山的关节文字。它由“浔阳楼宋江题反诗”,“梁山泊好汉劫法场”及宋江正式上梁山三个重要情节组成。历来研究《水浒》的人们,都很重视这几回文字,因为这是了解宋江是否真正具有“造反”思想的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2.
北宋末年的宋江三十六人起义是《水浒传》的原型,对后世影响很大。宋江受招安导致起义失败,李若水写于在元城县尉任上的一首纪实诗《捕盗偶成》对此有所披露。经考证,宋江等人宣和三年末在大名府活动,宣和四年二月在大名府接受招安,不久率部开进大名府城,接受招安后,即率部随宋军参加伐辽。在宋江受招安这个情节上,《水浒传》基本忠于历史原貌,只是为了故事情节的需要,将宋江率部开进的大名府城指为东京开封府城。  相似文献   

3.
《水浒传》中的李逵平日最敬重宋江,在宋江判了死刑,梁山众英雄劫法场时.李逵是打头阵的。当他误听宋江强夺民女等“腐败”行为时.他大闹忠义堂,砍倒杏黄旗,把梁山闹得“沸反盈天”.结果是一场误会。作者通过这个误会情节.突出了宋江的正派,也凸现了李逵的疾恶如仇。这个误会,使人物形象更为鲜活、丰满,作品主题更为深刻。  相似文献   

4.
在《水浒》这部书中,作者为了美化宋江,有意把他写成“风流儒雅”式的人物。每逢全书情节发展的关键时刻,就让他出场来胡凑几句歪诗邪词,借以表达他的心志夙愿。从浔阳楼误题“反诗”,到打方腊时“哭刘唐”,宋江的黑诗词几乎贯穿了《水浒》一书的首尾。作者显然是有他反革命的“匠心”所在。但是,在革命人民看来,宋江的黑诗词,恰恰是他投降主义路线的形象注解:它绝  相似文献   

5.
宋江对内搞阶级投降主义,对外必然搞民族投降主义,充当屈辱苟安的北宋封建统治者的忠实奴才,这是必然的,毫无疑义的,可是,林彪一类政治骗子在抗日战争时期却抓住《水浒》作者篡改历史史实,拚凑捏造出来的几回“破辽”文字,竭力鼓吹《水浒》“是一部伟大的民族作品”,“宋江是民族英雄”。这些反动论调,流毒甚广,必须进行彻底批判。  相似文献   

6.
金圣叹在评改《水浒》时是否“独恶宋江”,这是《水浒》研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论证了金圣叹“独恶宋江”是真,是“骂杀”而不是“捧杀”;指出金圣叹是明代后期重要的启蒙思想家,他率性任情、以情格理的反道学的思想倾向是其“骂杀”宋江的主要原因;同时,对金批《水浒》时而出现对宋江的“赞语”,也做了具体分析,认为这主要是为了使用“障眼法”,使其作品在朝廷明令禁毁《水浒》的特定政治环境下得以付梓问世。  相似文献   

7.
析宋江论雁     
孔孟之道是宋江推行投降主义路线的精神支柱,是他用以毒害、瓦解革命队伍的腐蚀剂。在《水浒》中,宋江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宣扬孔孟之道的机会,一百一十回的秋林渡宋江论雁便是一例。在“征王庆”回军途中,浪子燕青于秋林渡射落几只雁,宋江即大发一通议论:“……此禽仁、义、礼、智、信,五常俱备。空中遥见死雁,尽有哀鸣之意,失伴孤雁  相似文献   

8.
宋江是《水浒传》中梁山起义军的领袖,他和梁山起义军的发生、发展和失败息息相关,对宋江形象的探讨关系到对这部作品和作者思想倾向的评价。李玉昆同志的《宋江的道路》一文(见本刊1978年第3期),对宋江这个长期以来分歧很大的形象进行了全面的考察,读后颇受启发。但也有一些不同看法,写出来就教于作者和读者。宋江是一个出身封建地主阶级的小官吏,“自幼曾攻经史”,有浓厚的封建忠孝思想。但是出于受到重重的迫害,虽几经反复,终于被逼得走投无路而上了梁山。作者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写出了他忠孝思想浓厚,受束缚深,真实可信地写出他上山之难。诚如李玉昆同志所说:“这‘难’正反衬了‘官逼民反’的‘逼’”,“更深刻地揭露了  相似文献   

9.
金圣叹在评改《水浒》时是否“独恶宋江”,这是《水浒》研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论证了金圣叹“独恶宋江”是真,是“骂杀”而不是“捧杀”;指出金圣叹是明代后期重要的启蒙思想家,他率性任情、以情格理的反道学的思想倾向是其“骂杀”宋江的主要原因;同时,对金批《水浒》时而出现对宋江的“赞语”,也做了具体分析,认为这主要是为了使用“障眼法”,使其作品在朝廷明令禁毁《水浒》的特定政治环境下得以付梓问世。  相似文献   

10.
《水浒》第十八回中,作者安排了个“宋公明私放晁天王”的情节。大意是:晁盖、吴用、阮氏三兄弟等“聚义”起事,智取了生辰纲。事发以后。官府派人前来追捕,宋江得知后,慌慌张张地跑到晁盖庄上,叫晁盖“作急快走”。当官兵来捕捉时,晁盖等人有了准备,放火烧了自己的庄园,率众拒捕,从容离去。有人就以宋江放晁盖这仕事,认为宋江干了一件天大的好事,好象没有宋江此一举便没有后来的梁山农民起义,晁盖更当不上梁山农民起义军的领袖。这种看法是受了作者美化宋江搞修正主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学界关于《水浒传》中"宋江征方腊"的历史史实问题争议颇大,不少专家学者也对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考证。根据历史记载,可推断《水浒传》中的"宋江征方腊"实乃虚构。但不排除《水浒传》作者在编撰"征方腊"细节之时,以历史事件为框架,参照了朱元璋征张士诚的某些历史史实。《水浒传》中"征方腊"的某些细节也与历史中的朱元璋征张士诚非常相似,从某一方面支撑了这种设想。  相似文献   

12.
情报工作是北宋经略辽、夏之要务。为配合正面战场的攻守,北宋在西北缘边的蕃汉居民中积极招募、发展和派遣间谍获取军事情报,并制定了一系列关于间谍专项资金与推恩封官、给田给俸等保障制度,确保了间谍活动的顺利开展,为北宋朝廷在西北战场的军事行动及外交斡旋中赢得主动提供了信息支持,也对北宋智囊集团的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乌要答赞谟是不入《金史》列传并且很少见载于《金史》的一个金代前期的重要人物,他是金朝出使辽及北宋的最重要使节。他在出命名中折冲樽俎,为金灭辽和北宋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他的结局却很不幸,这也是金朝残酪的宫廷政治斗争的一个见证。  相似文献   

14.
诗歌创作历来推崇即景即情之作,南宋词人姜夔深悟吟诗填词这诸种情状,但其过重辞句的流弊历来是词坛上一个常盛不衰的评点话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王国维的"隔雾看花"说。但如何看待姜词"隔"与"不隔"一直是词评史中的焦点,并成为20世纪宋词研究的一个重心。本文试图通过多元解读,探询王国维对姜词一些不能明确表情达意的词句进行批评的学理价值,并归纳姜夔词作"气体雅健"的特点,以及他讲究脱俗妙悟,讲究重文轻质的词人个性。  相似文献   

15.
辽朝建立初始,便是一个濒海国家。广阔的海岸地区,为辽人从事各种海事活动提供了基础,而源自宋朝与高丽等政权的海上威胁,则共同构成辽朝海军建立的内在因素。辽朝所属南京道、中京道、东京道设有数量不等的海军。海军在抵御宋朝、高丽侵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多次成功阻断高丽跨海与宋朝之间的通使活动。  相似文献   

16.
公元907年唐王朝灭亡,中国迎来了历史上的第三次民族大融合。在这一时期,中华大地上呈现出辽宋夏金等多民族政权割据的局面,这些地方政权虽由不同民族建立,却皆以正统自居,承认自己是历史上某个朝代或某个政权的延朔,并多以统一天下为己任。文章主要以辽宋夏金割据一方的历史事实为依据,对古代"中国"的含义和"夷夏"观念的演进进行分析,认为辽宋夏金政权皆属于历史时期的中国之范畴。  相似文献   

17.
辽代风俗有别于中原王朝,其妇女形象也与同时期的北宋有所不同,她们或以诗文才华出众,或指挥军队杀敌立功。建国伊始,辽朝妇女的贞节观念较为淡薄,但在与北宋的长期共存中,这一现象到辽代后期有所变化,特别是在汉族妇女之中。  相似文献   

18.
宋慈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慈是南宋的地方官,所著《洗冤集录》闻名古今中外,而《宋史》却无其传。他师事理学,为政清廉,有勇善谋,尤以善治刑狱著称。述论其一生主要业绩,以补正史载之缺和传播之误。  相似文献   

19.
宋代郡守数量浩瀚,任免替代复杂烦琐,加上个别正史、方志记载方面有着不易发现的疏误,这无疑给系年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困难。本文就韩元吉知江州事和吴泳知泉州事的系年作了一点考异,以纠正李之亮先生《宋代郡守通考》一书的几处错误。  相似文献   

20.
宋代大曲考     
通过全面考索正史、民间性的相关记栽,较为详尽地对宋代创作和演出的大曲进行了考证,对王国维《唐宋大曲考》一文作了呼应与拓展,为进一步认识中国古代音乐体裁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