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齐宣王曾向孟子请教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孟子这样回答了他: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孟子说孔子的门人从来没有说过关于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情.因此后世没有传述下来,他也没有听过他的前辈们告诉他这些事.  相似文献   

2.
孟子是战国时期有名的雄辩家,文章笔锋犀利,善于诱敌深入,让对手在二元之中做选择,就是一个重要的手段,这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可窥一斑。试看第一道选择题:齐宣王欲称霸天下,想向孟子请教些强国之道。孟子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孟子所出的选择题是:我不知道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之事,我只明白用王道治国的道理,您看,我可以替您讲点什么呢?对于想强国称霸的齐宣王,很想得到孟子这样的智者的辅助,他自然只能选择后者。如何行王道呢?首先要有基础,那就是一颗仁爱之心。孟子出了第二题:“臣闻之…  相似文献   

3.
《论语·述而》(以下《论语》引文仅具篇名)云:“子不系语怪、力、乱、神。”此说影响甚巨。孟子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孟子·梁惠王》)。不谈齐桓、晋文,意即反对暴力。清代袁枚曾将自己的一部志怪小说集题为《子不语》。连鲁迅也说:“孔子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实用为教,不欲言鬼神。”然而证诸史料,未谓信然。今人于此每存非议,惜未专题详考,本文试予缕析,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4.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梁惠王上》)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无以,则王乎?高中第五册82年版、87年版、2001年版,注均“(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行王道吧。以,同‘已’,止。王,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是也。朱熹《四书  相似文献   

5.
“者”字是一种特别的指示代词,它通常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助词词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表示“……的人”“……的事物”。例如: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孟子·公孙丑上)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孟子·梁惠王上)“者”字除了表示指代之外,还有一种用法是表示语气。如(1)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史记·陈涉世家)(2)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一类判断句中的“者”字,是表示“提顿”语气…  相似文献   

6.
(接1996年第3期) 四、孟子的“荐”与“避” 司马迁《史记·孟子苟卿列传》说;“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看来孟子和孔子一样不合时世,一样发有立功的机缘,一样只有架空了来一方面“立德”一方面“立言”。故此,儒门尊孔子为圣,而称孟子为“亚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序说》称引程子语说,“未敢便道他是圣人,然学已到至处”。“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孟子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核心,并以“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欲往为“仁”“义”“礼”  相似文献   

7.
《孟子·离娄章句下》有这么一句话:“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者.’”杨伯峻《孟子译注》译为:“孟子说:‘孔子是做什么事都不过火的人。”杨把“不为已甚者”理解为“不为已甚之事者”,即“不干过火事情的人”,是“者”字结构作判断句的谓语。此说可商。一、犯了增字解经的忌讳。二、对原文句法结构的理解,与实际不符。原文是一个表否定的叙述句。  相似文献   

8.
魏晋时期呈现出极为森严的华夷观,江统的《徙戎论》可作为代表性言论。西晋为夷狄所灭后,其华夷观如何转变?按照传统华夷观,华夷双方要遵守“内诸夏而外夷狄”,然而进入十六国时,夷狄却在中原建朝立业而成为历史主角。他们虽困苦于传统华夷观,但为了既巩固统治基础,又赢得华夏支持,不得已尝试“变夷从夏”。其主要体现在寻找和华夏同源共祖;倡导并传播儒学思想;强调以“受命者”、“有德者”得天下;宣传以“仁爱者”治天下。华夷关系至此出现全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从孔子到孟子对伯夷、叔齐评价的不同,孟子对早期儒学的发展是建立了一种完美的理想人格。深层次的乃是孟子担负起为儒家立宗明派,使之完善、稳定发展,从而屹立于百家争鸣的论战当中。也正是在孟子这里,儒家“外王”的理想开始萎缩,“内圣”的修养开始扩张。“内圣”的扩张,伯夷、叔齐精神给予中国士人的却是相反的两面影响,因此也才会有后世文人与政治家对伯夷、叔齐不同的评价,而孟子实属这种历史阐释的先驱,并以此种阐释为契机来发展儒学。  相似文献   

10.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仅次于孔子的儒学宗师。孟子十分敬服孔子,认为:“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公孙丑上》第2章)他的中心思想,主要是继承和阐发孔子的学说。孟子“受业子思门人”(《史记》卷74《孟子荀卿列传》),学成之后,怀亚圣之才,游说诸侯,但都受到冷遇。当时诸侯都认为他行“仁义”之政的主张迂阔,远离实际,不加采纳,因此他“所如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荀列传》)。《孟子》散文尚未脱尽语录体,因此传统观点认为《孟…  相似文献   

11.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仅次于孔子的儒学宗师。孟子十分敬服孔子,认为:“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公孙丑上》第2章)他的中心思想,主要是继承和阐发孔子的学说。孟子“受业于思门人”(《史记》卷74《孟子苟卿列传》),学成之后,怀亚圣之才,游说诸侯,但都受到冷遇。当时诸侯都认为他行“仁义”之政的主张迂阔,远离实际,不加采纳,凼此他“所如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苟列传》)。  相似文献   

12.
《齐桓晋文之事章》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曾受学于子思(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命,是孔予以后的儒家大师。他处于诸侯竟相攻伐的战国时期,士大夫以权谋为尚,他却主张行“王政”并以此游说诸侯。《齐桓晋文之事章》  相似文献   

13.
分别夷夏——儒家传统面对异质文化的接受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和孟子是中国文化传统中分别夷夏观点的始作俑者.分别夷夏,构成中国政治思想、文化传统中潜在、持续而稳定的前定认知结构,形成民族文化心理面对异质文化的一种习惯性的无意识心态,强调“诸夏”文化对于夷狄文化的优越感,强化对异质文化的蔑视、拒斥.由于这一传统观念的制约,佛教自进入中国后,不得不一步步向儒家文化趋同,天主教拒绝中国化的态度决定了它在中国传教事业的失败.  相似文献   

14.
孔子是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称道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要想知道儒家思想在历史上的意义和作用,不研究孔子的思想,那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 那么,对孔子的思想究竟应该怎样评价?他的思想和后继者孟子、荀子的思想有何异同?他们的思想在汉以后对封建政权主要起了什么样的作用?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孔子的思想在当时是守旧的。他维护旧的礼乐制度,认为不可逾越。他所一再强调的“礼”,乃是周公参酌殷礼而制订的周礼(及仪礼)。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相似文献   

15.
孔子的弟子,号称三子,其贤者号有七十二人.司马迁《史记》有《仲尼弟子列传》一文略述其要,后世学者亦多有论及.孟子,被尊为“亚圣”,其行事颇类孔子,其弟子亦有数百.《孟子·滕文公下·彭更问曰章》载:彭更问曰:“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彭更的问话,概述了孟子周游列国的情形,也说出了孟子弟子之多.但对孟子弟子,后世研究者论及甚少.《孟子》一书中提及的孟子弟子有十八位:充虞、高子、孟仲子、子叔疑、季孙、乐正子、彭更、桃应、万章、咸丘蒙、匡章、陈臻、陈代、陈仲子、屋庐子、滕更、公孙丑、公都子.现据《孟子》一书,对这十八位孟子弟子略作介绍,为“先秦儒家师承关系”和“中国古代教育史”的研究提供一点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6.
孔子评诗,着重于阐发它的教化作用,为他的复兴周礼的政治主张服务。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①“《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②至于对具体篇章的评价,似未曾涉及。百余年后的孟子则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文学思想,进而明确地提出“知人论世”的批评原则和“知言养气”的创作经验,这不仅在当时富有创见,且对后世文学批评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影响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17.
《春秋榖梁传》作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重要作用,在中国经学史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春秋榖梁传》的政治思想包括小天子大诸侯、深察名号、君臣关系(包括君民关系)所体现的民本思想、诸侯国间交往以诚相待、内诸夏而外夷狄等。  相似文献   

18.
圣人孔子     
《初中生辅导》2013,(13):F0002-F0002,F0003
孔子(公元前551-479),名丘,字仲尼,东周时期鲁国陬邑(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博学好礼,被世人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被联合国教育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相似文献   

19.
通过梳理历来对于“无友不如己者”的各种解释,分析孔子对于朋友之交的观点,进而认为孔子的友爱思想的核心是“与朋友交而有信”,而至于与何人交、交者何人则是次要的问题。当然这不是说只要“与朋友交而有信”就可以忽视与何人交这个问题,这就涉及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问题。但只要“忠信”这个思想核心没有被埋没,孔子的友爱思想就会显得清楚明了。  相似文献   

20.
《孟子》中有一著名语段在《寡人之于国也》与《侪桓晋文之事》中先后出现,仅个别字词有出入。二文选人高中语文教材经年已久。人民教育出版社每有配套诠解的教学参考书印行于世,社会上流行的注书也多。注家的诠解,条目大体相同,文辞粗细不一,但由于原文意旨不甚粘连熨贴,故有穿凿牵强,言未尽意之偏误。用王引之《经传释词&;#183;卷九&;#183;卷一》的话来说,这些偏误“皆缘词生训,非经文本义”和“望文生训而非其本指”之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