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我爱下棋,从小就爱下棋.刚学会下棋不久,我就知道棋坛有个叫王嘉良的高手,他是街里棋摊上的人常常念叨的人.下棋人爱夸口,有时遇到绝杀的棋,得意的一方或许会说一句:"这棋就是王嘉良来了也没救!"说真的,王嘉良就是我心目中的纹枰圣手了.多少年来,我追逐着王嘉良的足迹,注视着他在全国大赛中的成绩.我在报纸上看过他对弈的照片.瘦削的脸,一双眼睛却极有神.真正和他谋面是1980年的秋天,我为中国新闻社组写一篇他的访问记.当我到省体工队棋类训练室时,我面前的王  相似文献   

2.
下彩棋     
一天,我跟一位雅号“硬硬”的棋友在棋摊开始了拉锯战。“硬硬”的名字叫杨君,他下棋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嘴硬,一个是棋硬。嘴硬是指他一旦输棋后,总会找到各种理由为自己辩解,  相似文献   

3.
父亲去世已经八年了,每当想起父亲,就会想起他下象棋的情景。我的老家在陇东农村,那里最常见的娱乐方式就是下象棋。从我记事起,农闲时节,父亲的几个棋友就经常来我家下棋,他们一边下还一边敲击着俘虏的棋子,怡然自得。我在旁边观战,但不明就里。村里棋风很盛,有几个棋摊,每天都围着好多人,父亲也常常去棋摊下棋,有时吃饭的时候到了,母亲就让我去叫父亲,这时父亲必定要把一盘棋下完才走。我当时觉得下棋很神气,也想学,但父亲从来不敢我,他说小孩子不要学这些,好好学习功课。直到上忉中,我发现班匕不少㈣学都会下棋,便决心要学会。于是就去找我的一个堂侄学棋,他虽然比我小几岁,但还是不肯被我,我就给他摆好棋子,他这才跟我下,一开始,我总是输,但一周以届,我就赢了他,当时别提有多高兴了。  相似文献   

4.
赢来的健康     
春节过后,父亲突然迷上了下象棋,可小区附近没有棋摊可供他一试身手,他便想到了在网上和人家一分高下,经常在QQ的游戏大厅里找人对弈. 父亲的象棋水平一般,而网上又藏龙卧虎,所以他经常成为对方的手下败将.尽管大多数人都认为下棋就是一个“乐”,不管是输是赢,哈哈一笑就过去了,可父亲一贯好胜心很强,输了棋心里就相当不痛快.如果再有一两个赢棋的人发帖子嘲讽他是“臭棋篓子”,父亲就更是气得不行. 父亲的身体本来就不大好,本来指望下下棋修练一下心境,如果再这样又是着急又是生气下去,他的健康肯定会出问题.母亲劝了两次,让父亲别再下棋了,可他完全听不下去,无奈之下,母亲给我打电话,让我劝劝父亲,免得他因为下棋气坏了身体.  相似文献   

5.
所谓街头棋摊,就是个人经营的供人在街头巷尾对弈的场所。因为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旧时在夫子庙等处就有这种棋摊,但全市究竟多少没做过考证。我从小看父亲与别人下棋后也爱上了中国象棋,那时候先后光顾过不少棋摊。如鼓楼下方的棋摊,不过在那里玩的人不多。在下关,一处是姜家园,另一处在下关百货商场门口,后者的摊子大,也更有人气。  相似文献   

6.
屈指盘算,我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到棋摊下棋以来,所见的下棋人无数.说起棋迷的文化水平,在文革以前总体上是不高的,很多人只读了中学,有的还是小学生,至于初识字或不识字而下棋好的也大有人在.上世纪60年代初上大学的我,则在棋摊被大家称为有文化的下棋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特别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走上棋摊进行棋艺交流的人中,不仅仅有了大专生、本科生,甚至还有研究生.这二年,和我要好的下棋朋友中,伍强胜则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博士生.  相似文献   

7.
阿丙上网     
阿丙自从当上老板后,由于事务繁忙,很少到棋摊上下棋。有一次,我俩在一起喝酒,我无意中说起在网上下棋的事,阿丙便磨我教他上网,没办法,我只得带他去了网吧。没想到从那一天起,阿丙就迷上了网络象棋。 刚接触网络,阿丙什么也不懂,就连IP都是用我的,眼见着自己的积分  相似文献   

8.
今年4月中旬,我去安徽马鞍山市观看了首届“绿洲杯”象棋赛,返宁时和家住在江宁区的棋手尹志勇同车.我与小尹在闲聊中,问他家所在地有哪些下棋的地方,他首先跟我谈起了区人民大会堂附近的棋摊,摆棋摊的是位姓郑的老人,已过八十岁.这让我想起了几年前,自己陪几位棋迷也去那里玩过,自然萌生了故地重游的念头,就请小尹事先和郑老打一声招呼.  相似文献   

9.
街棋     
来大学之前,闲暇的时候我经常看别人下象棋,就是那种马路边上的棋摊。这种棋摊最有意思,两个人下棋,却会有十几个人看热闹,把小小的棋盘围得风雨不透、水泄不通。看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这种棋摊有几个规矩:一、采取打擂台的方式,一局定胜负,赢者继续担任擂主,接受下一个人的攻擂,输者让开;二、可以一边下一边讨论,对局者接受旁观者的支着也无妨,但是不能悔棋;三、对局  相似文献   

10.
孙志伟1954年出生在哈尔滨市,少年时即酷爱下象棋。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1966年以后,学校都停了课,孙志伟闲来无事,经常到地摊上下棋,寒来暑往,他的棋艺日见精进。1972年的一天,孙志伟认识了当时在工厂当工人的王嘉良,二人的第一次交锋,孙志伟竟战胜了王嘉良,这给已获得三届全国亚军的王嘉良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从此以后,孙志伟就经常到王嘉良家去学棋,王老师对他进行精心的指导,他还与哈市名手王有盛、朱贵森、李中健等人下了很多棋,使他的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11.
大爷下棋     
谨以此文献给爱下棋的大爷,献给农村喜欢下棋的老一辈棋迷. 大爷爱下棋.大爷下棋很有特点,无论先走后走,不管对手有什么特长,上来就是中炮,以不变应万变,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大爷下棋崇尚进攻,轮到他先走发起进攻,对方无话可说,可他后走也是这么一副拼死不要命的样子,着实让对方感到有些蛮不讲理,棋未走胆先怯了几分.大爷下棋有自己的独门绝技,他的独门绝技就是中炮盘头马,那套路经过他几十年的精心演练,走得出神人化,鬼神皆惊.大家都知道他要这么走,却又想不出对付的办法,遇到大爷可真有点儿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小的时候,喜欢下棋的我就十分崇拜大爷,有时也学着他的模样,当头炮,把马跳,然后出车,接着冲中兵从中路发起猛攻……棋下多了,有时也能攻城略地,品尝到胜利的滋味.  相似文献   

12.
彩棋     
自从老王在胡同里下棋以来,我就没见过他输棋。时间长了,大家也就习惯了,认为输给老王是正常的,而且输棋的人还都多了句口头语:“老王那是王嘉良的弟弟!”  相似文献   

13.
棋痴老庄     
物以类聚,我的朋友大半也是些棋迷,其中不乏着迷更深的棋痴,如下面的一位就是。我与他第一次见面是在2007年大年初一,是我的一位熟识的棋友带到我家来的。他满脸皱纹,身材单薄,衣着简朴,开口说拜年,牙齿几乎掉光了。我问他高寿,答日50岁,我有点惊讶于他的苍老。他说他是慕名而来的,接着就要求与我下棋。大年初一,却要关门下棋,是不是有点痴?好在我也是爱棋之人,  相似文献   

14.
我的棋缘     
石镛 《象棋研究》2008,(5):34-35
我已经80岁了。可以说,我这一生除了认真学习、努力工作之外,那就是与中国象棋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少年时期,我读私塾、小学和初中时,放学经过南京太子庙,常常蹲在棋摊旁边看别人下棋,默记一些残排局,回家画出棋图,演示其复杂的变化,很有乐趣。后来摊主让我跟别人下棋,不收我的钱,结果吸引了很多人,生意特别好。  相似文献   

15.
十几年前,我在一所小学任教,该校有位体育教师退休后在传达室留用,他年龄已近古稀,但身体却特棒,酷爱下象棋。不过他下棋有一个特点,就是从来不和比他水平高的棋手下,而且最讲究那种“落棋无悔”的规则,只可惜那是对别人而不对自己,因而倒退四五步的情况时有发生,于是圈内人士便送给他一个绰号,叫做“常能赢”。遗憾的是,由于他的这种“一国两制”的作法,所以愿意陪他下棋的人越来越少。  相似文献   

16.
小鬼推磨     
没事的时候,经常去路边棋摊看棋。在路边下棋的人水平不一,大伙只图热闹,一边下棋一边斗嘴,常引来大伙哄堂大笑,比赢一盘棋还高兴。下棋时,有人爱逞强,明明能将死对方偏偏不将,非把对手杀光不可,还美其名日"剃光头"。常来下棋的老张,棋艺最高,但他从不给人"剃光头",碰到有人"剃光头"还数落对方时,他总要劝上两句,让他们尊重对手,下棋的目的在于娱乐,棋艺有高有低,赢了棋,说话也不要太刻薄,给对方留点面子。听  相似文献   

17.
妈妈不仅仅是接送,更多的时候是全程陪伴着我,不管是上大课、小课,还是去棋摊下棋。我下棋的时候她便站在身后看,或者在旁边帮我记谱。夏天,那里有很多蚊虫,妈妈便挥扇帮我驱赶;冬天,气温很低,妈妈帮我灌了个热水袋。 有一位段爷爷特别喜欢我,对我妈更是大加赞赏:“有的妈妈只图自己享受,你的母亲真了不起,肯这样为儿子吃苦。”他还经常对我说,长大了要报答妈妈,孝顺妈妈,即  相似文献   

18.
棋摊趣闻     
一年一度草木绿,又逢棋摊战火起; 一街一景风光美,再赏棋手趣味事. 在街边棋摊观棋,耳闻目睹一件件有趣之事,令人开心.记录三则,以飨读者. (一) 下棋,任凭支招的摆布,人称“傀儡”.这种棋手,屡见不鲜. 家住城郊的刘老汉,六十有余,最爱下棋.每日,骑自行车十多里路来城内棋摊下棋.对弈中,他与企业退休的李老汉成了对手.中午饿了,也不回家.为节省时间,走进抻面馆吃碗面,或随便买点零食垫吧垫吧.  相似文献   

19.
棋人     
三 棋摊上除了这四位常客,还有两个重要人物不能不提.一位人称小诸葛,这小诸葛可不是白叫的,那棋下得可真是个好,算度那可真叫个深.他的棋到底有多好,我不知道,只记得他对我说过这样的话:"那个咱们县下象棋水平很高的西关杜三你听说过吗?他说自己跟谁下棋也没有怵过,可遇到我,愣是一点儿辙没有.就像孙悟空遇到了如来佛,筋斗云无论怎么翻也翻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不管是真是假,小诸葛这话,我还真有几分相信.我也算是粗通棋理了,看小诸葛下棋,开始并不觉得他的棋有什么出奇之处,和别人相比也看不出什么不同来,也都是走个炮上个马进个兵什么的,可一到中局,就显出他的不同了.他好像知道你要干什么,真是针锋相对、步步先机,不知不觉陷入他布下的天罗地网之中,你考虑半天才走出一步,他随便一着妙手,把你堵得严严实实,让你再一次陷入苦思,最后被逼得走投无路,不得不黯然认负.  相似文献   

20.
棋迷俱乐部     
棋逢吴穹 喜欢下围棋的人在棋盘上往往不大谦虚。棋赢了,自然是自己棋艺高明的缘故;棋输了,则是由于不小心下错了棋。若是棋力相近者,那就更加互不服气了。比如说,我对吴穹就是这种心态。当然,想必他对我也是如此。 和吴穹下棋,局后我是不大愿意复盘的。主要在于我总是“棋艺高明”的时候少,而“下错棋”的时候多,复盘起来未免有些无趣;二则由于他太会“讲”棋了,一复盘,边摆棋边论道,其神态举止活象那位常在央视纹枰论道节目中讲棋的华以刚先生,一副诲人不倦的样子。除偶尔作自我检讨之外,嘴里说的尽是人家的不是:这一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