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剑川海门口青铜文化遗址因被学者们誉为"云南青铜文化的源头"而声名远播,这从1957年、1978年、2008年,仅仅半个世纪就经过三次考古发掘,就足以证明剑川海门口青铜文化遗址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分量.……  相似文献   

2.
三星堆假面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向 《寻根》2000,(6):20-27
三星堆遗址商代青铜艺术最显著的文化特征是其人物造型的丰富多瓷,它与黄河流域殷商和西周初期的青铜艺术以动物纹样为特征有着十分明显的区别,在世界青铜艺术宝库中也是独树一帜极富个性的,引起国内  相似文献   

3.
李树业 《大理文化》2014,(11):104-112
大波那铜棺是云南青铜文化的奇葩,是云南青铜文化的代表。随葬品注重实用性,具有高原民族的地方色彩,反映出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我们研究民族文化特别是白族文化的重要参照物和实物史料。  相似文献   

4.
陈亮 《寻根》2020,(2):73-81
古滇国青铜器以精美的艺术形式表达和高超的制作工艺,为我们展现了战国秦汉时期滇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场景,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以滇青铜文化为代表的高度发达、技艺精湛的青铜文明,它所表现出来的丰富文化内涵和旺盛的活力,在世界的青铜文明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5.
论金沙江文化与文明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沙江化是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探索中国古代明的起源有着重要的学术理论价值。所谓金沙江化,是指金沙江的流域化。作为一种流域化,金沙江化具有自身的各种特色。从史前化到青铜化阶段,金沙江化均具整合与不整合的流域形态,其基础在于不同的地域类型。金沙江明的起源时代,相当于它的青铜时代,青铜化十分发达,但仍在国家制度之外徘徊。汉代政治化的扩展,把金沙江各族纳入明社会,成为中国明一个重要的亚明区。  相似文献   

6.
曾光 《世界文化》2008,(6):51-51
宁静的尼日尔河,蜿蜒数千公里,从容不迫地流淌在西部非洲。她不仅灌溉着这里广袤的土地,而且世世代代哺育着这里的人们创造了非洲人引以为自豪的马里、松加依和贝宁王国文明。而作为贝宁王国文明象征的青铜文化,则是非洲文化艺术园地中绽开的璀璨花朵。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在卫恩科的意识中.仿佛一切都是铜铸的:海洋、陆地、森林以及动物、植物和神祉……,包括他的山西“宇达”集团。“‘宇达’是中国最具竞争力的青铜艺术铸造王国”这是享誉世界的青铜器专家、中国艺术铸造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谭德睿对“宇达”青铜艺术世界的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8.
青铜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曙光。云南是我国青铜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大理是云南青铜文明的起点。远在3000多年前,生活在这片古老而神奇土地上的人们,用劳动和智慧开启了滇西青铜文明的时代之门,他们把自己的真实生活用一件件精美的青铜器记录下来,仿佛在向后人叙述昨日辉煌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三星堆青铜艺术的人物造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人物造型的丰富多姿是三星堆遗址商代青铜艺术最显著的文化特征,它与黄河流域殷商和西周初期的青铜艺术以动物纹样为特征①有着十分明显的区别;在世界青铜艺术宝库中也独树一帜,极富个性,引起国内外艺术史论者们的关注。今《三星堆祭祀坑》②发掘报告出版发行了,公布的发掘资料有利于研究,笔者愿据此作一点抛砖引玉的工作,以供进一步讨论。 《三星堆祭祀坑》发掘报告所列一、二号祭祀坑出土的各种人物造型据笔者统计共133件③,有全身像、头像、面像、肢体残件等。艺术手法有青铜的圆雕、浮雕,黄金、玉石的接刻画等。是迄今为止…  相似文献   

10.
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章将金沙江流域及云南的青铜化分成三个大区(滇西北、川西南区,川、滇、黔交界区,滇池区域及滇东南区)、一个化交汇区(上述三个大区之间的交汇点),一个暂时的空白区为滇南、滇西区。三个大区分别对应氐羌、百濮、百越三个大族群,交汇区内主要分布着嵩、昆明人。西南地区的青铜时代是由羌人将齐家化的铜技术带入而开始的;滇池区域的青铜化则是由岷山庄王后代及蜀人南迁而传入的。上述化与当地土化结合,成为滇化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1.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少数民族的集聚地,这里曾是邛、笮等古民族的所在地。其出土的青铜化除有自身的特点外,还与其他化有着相互交流和影响,特别是与巴蜀化和滇化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甚至与越南的东山化也有一定的关系。可以说,凉山地区是连接古代川、滇化之间的重要桥梁。  相似文献   

12.
近年从岷江上游、大渡河流域到安宁河流域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存,表明大约在距今6000~4000多年前后,有一次从中国西北到西南的文化渐次播迁的过程,其文化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往南变异程度越大。近来考古发现了西北地区齐家文化有向南传播的迹象。在茂县营盘山遗址发现有少量齐家文化的陶片。安宁河流域的大洋堆遗址下层,与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十分相近。过去在岷江上游、大渡河流域的石棺墓中发现大量北方系青铜文化因素的遗物,滇文化和滇西青铜文化也包含有大量北方系青铜文化因素。近来发现的盐源青铜文化更是具有强烈的北方系青铜文化的特征。可以看出,青藏高原东麓从史前时期开始,一直是古代人群迁徙频繁的地区,一波一波的,未曾中断。  相似文献   

13.
探秘中国剑文化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众多的金属短兵器中,以刀、剑的历史最为久远。刀和剑的形状各有差异,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在于刀是单侧刃,而剑则是双侧刃。据目前已知的考古发现来看,青铜刀应以属于仰韶时代晚期甘肃马家窑文化和马厂文化发现者时代  相似文献   

14.
青铜高台立人像,是三星堆出土最引人注目的文物之一.它光华熠熠、体势巍峨,它蕴意奇诡、气韵磅礴,在考古家而言,它在中国古物中真是前所未见.它在意外中重新面世后,已经过去了近20年光景,却依然还是一个没有完全开解的谜.  相似文献   

15.
古代蜀国如何举行祭祀活动,传世文献缺少记载,难于详考。 值得庆幸的是三星堆考古发现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使我们推测探讨古蜀宗教祭祀活动有了真实可信的依据。 在三星堆青铜造像群中,站立在方座上的高大威严华贵雍容的青铜立人像,在祭祀活动中的使用方式应该说是比较明确的,推测应摆放在祭祀场面中一个重要而煊赫的位置上。作为独立而又完整的雕像,可以移动和稳当地摆放,这是一目了然的,尚未弄清的则是其双手究竟所执何物。问题在于众多的青铜人头像、青铜人面像和青铜兽面像,在祭祀活动中采用的又是什么使用方式呢?这似乎…  相似文献   

16.
王京琴 《寻根》2014,(1):82-88
从19世纪末叶开始,在我国北方长城沿线地带陆续出土了大量具有浓郁游牧民族文化特征的青铜及金、银制品,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因以鄂尔多斯地区发现的数量最多、分布最集中且最具特征而被称作“鄂尔多斯青铜器”。鄂尔多斯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高西省 《寻根》2006,(2):81-84
铜爵是中国青铜器中最具代表性的酒礼器,可以说是中国酒文化的代表,尤其是在商代,它是最典型、最常见和最基本的酒礼器,是当时等级、身份标志的青铜礼器组合的核心器(西周以后礼器组合的核心为铜鼎)。这一时期铜爵的这种特殊功能,来自于夏人已将铜爵作为特殊身份的标志。  相似文献   

18.
2011年下半年,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成功征集到一对青铜羽人划舟船纹羊角钮钟,经专家现场查看,该钟表面纹饰符合汉代风格,通体为青铜铸造,保存完整,锈色纯正,有轻微锈蚀但无修补,为同时代同器形中的上品。钮钟上小下大,呈宝塔状,较一般钮钟体型略大。钟高40厘米,底部直径27厘米,羊角钮钟顶有两只酷似羊角的钮,两羊角间的间距12厘米,钟面扁平宽阔,钟胸不甚突出。  相似文献   

19.
郑清森 《寻根》2020,(2):100-102
1985年3月,河南省永城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永城陈集乡丁集轮窑场征集到一件青铜■,现存于永城市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该青铜■通长35厘米,高15厘米,重3.3千克。该青铜■的流较长且宽,下附四个兽形足,夔龙形鋬,龙嘴衔住器物口沿。口沿下部饰窃曲纹一周,腹部饰瓦纹。  相似文献   

20.
四川盐源位于金沙江流域雅砻江下游,近年来这里出土了大量青铜器,颇富艺术价值。盐源青铜艺术具有显的特征,形成了纹饰上的抽象性和造型上的写实性两大风格,体现出笮人的化特点和艺术眼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