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传统经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各种介绍、注解传统经典的书籍也就不断地出现在畅销书的行列,其中也不免鱼龙混杂。作为注解《论语》的一部畅销书,《论语大全集》有其可取之处,也确有可待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2.
儿童《论语》学习中的"创造性转化"是指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其中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另一方面又要清醒地认识到《论语》中的历史消极面和惰性。通过对《论语》内容的选择与重组,摒弃封建糟粕,弘扬合乎当代价值的内容,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儿童读《论语》不同于成人,成年人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是儿童不具备的,所以儿童学习《论语》要具有儿童特性。培养学生学习《论语》的兴趣,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趣味盎然,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3.
从原典到经学教本再到现代教材,《论语》的发展过程契合了传统教育的特点。在先秦时期,它主要以"言行录"的形式在儒家学派内部传承;汉代以降,"五经"教育兴起,《论语》成为"五经"教育的辅助课程,主要作为童子学习的内容;宋代以降,《论语》成为"四书"教育的必修课程,科举考试又进一步增强了《论语》的重要性,《论语》也变为偏重成人学习的内容。民国以后,由于政府废止中小学堂读经,《论语》逐渐脱离童子学习的范畴,成为学科规范下的教材内容。在《论语》的传承过程中,人们逐渐建构起兼顾童子与成人的课程设计,体现了传统经学教本演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以王阳明对《论语》"孰愈"章的见解为依据,对《论语》"孰愈"章做了新的断句、注释和白话文翻译;认为《论语》"色斯举矣"章应分为二章,分别言孔子"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处世之道和"三嗅而饮"的饮酒方法;认为《论语》"民可使由之"章的意思是"君爱民则民愿效力,君不仁则民不服"。此外,对《论语》解读中之"质疑旧说"做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5.
<正>在魏超的《〈论语〉》"慎言"思想的三重依据》[1]、《〈论语〉》"慎言"思想的具体内容》[2]中,笔者谈到了《论语》"何以慎言"和"如何慎言"的相关言语思想。然而,《论语》的言语思想并不局限于此;在慎言的主导价值体系下,  相似文献   

6.
《朱子〈论语集注〉初探》一文认为:《论语集注》在注音、释义方面是以唐初陆德明的《经典释文》"为依归"。其实,对于《释文》的注音,《集注》是批判地继承;《朱注》在释《论语》经义时,只是偶尔采取《经典释文》之说,更多的是采择比《经典释文》早的古注、小学类的书的释义以及其它较早文献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田力 《广西教育》2008,(8):11-12
自从《三国》、《论语》、《庄子》走进央视“百家讲坛”,《品三国》、《〈论语〉心得》、《〈庄子〉心得》就成了畅销书,名居各种排行榜前列。于丹、易中天等学者也随之走红,掀起阵阵波澜,欢呼拥趸者众,批评泼冷水者亦不少。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之人,没必要去赶其中任一个潮头,他们是大学教师,我辈是中学教师,也难辨其中对错。但于丹、易中天却于我等从业者许多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8.
《论语》围绕对"君子"的推崇和称颂展开,准确把握"君子"和"小人"的内涵是解读《论语》精神实质的关键。本文以理雅各和威利的《论语》英译本为例,分析对比两译本中"君子"和"小人"英译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儿童作文的显性问题是无话可说和有话不知道怎么说,隐性问题是不知道为什么要说。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回溯到2500年前的《论语》中去寻找智慧,指导儿童像《论语》一样作文。  相似文献   

10.
《论语》是被后人尊称为"圣人"的孔子的经典著作。他在《论语》中体现出来的关于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方法、基本内容、培养目标等内容,至今仍有极高的价值,是教育工作者的必读"圣经"。以《论语》为指导,在十余年的教学工作实践中,总结出"扶"、"放"、"教"、"学"、"创新"、"反思"这八个字。  相似文献   

11.
开展生命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论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代表,其中蕴含的惜"生"、志"学"、遵"道"、行"礼"、养"仁"等对生命本真的认识,为中小学生命教育提供了丰富素材。本文提出三条在中小学教育中渗透《论语》生命观的实施路径,即围绕《论语》校本课程开设生命专题、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论语》生命观文化和师生共读体悟《论语》的生命魅力。  相似文献   

12.
周凌 《初中生之友》2011,(27):23-29
<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无数经典在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中熠熠生辉,《论语》是其中最耀眼的瑰宝。《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其一度成为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统治文化的正宗,也正因为如此,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  相似文献   

13.
<正>【专题解释】本专题以精读《〈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主,辅以联读《孟子·公孙丑上》(节选)等,管中窥豹,梳理"孔孟之道"的核心理念"仁",并进一步探讨"仁"与"礼"的关系,尝试辨析孔孟"仁学"思想的差异。【预习任务】1.精读《〈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疏通文言字词,掌握文章内容。  相似文献   

14.
"性相近"之性在《论语》原本中是"生"还是"性",关系到对孔子是否具有人性论的直接判断。从汉末至今,传世本均显示为"性相近",出土于定州的西汉墓葬竹简《论语》则显示为"生相近"。《论语》言性仅二见。《论语》原本中极可能展示的是"生相近",而不是"性相近"。  相似文献   

15.
高照成 《绥化学院学报》2013,33(2):37-41,90
文章主要对《论语.里仁》与《论语.泰伯》两章中有关"劳"字的语句进行了语源和语境的分析。在指出当前的许多《论语》译注版本存在不确切解释的同时,提出了自己对于《诗经》和《论语》中有关"劳"字的解释。即,《诗经》中的"实劳我心"和《论语》中"劳而不怨"之"劳"应译为"忧劳"而不是"忧愁"或"劳累";而"恭而无礼则劳"之"劳"则应译为"劳而无功",而不应是"劳倦"或"疲劳"。  相似文献   

16.
东晋殷仲堪现存《论语》注九条,与何晏、皇侃等其他秦汉六朝《论语》注相比,其"性"迹"虚"等概念的使用具有玄学特色,属于以玄注《论语》的典型,尤其受到郭象思想的影响,其多次出现的"诚"概念,和宋明理学、心学"诚"概念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论语》"吾日三省吾身"的"三"是什么意思学术界意见不一。本文对《论语》中"三"的用例进行穷尽式统计、分析,确定"三省"的"三"是实指的用法;通过比较《论语》中与"三省"相同结构的"三+V"用例,并根据上古汉语语法特点证明"三省"的"三"是三次的意思。  相似文献   

18.
周勇 《教师》2014,(22):1-1
正两千多年来,解读《论语》的人有许多,近来更是争谈《论语》,连"李鬼"们都争着要挤上讲台。但在这片喧嚣中,站在教师的立场来解读《论语》的依然不多,尤其是带着教师的喜怒哀乐走进《论语》的,更是微乎其微,让人觉得,与种种已被挖掘出来的"微言大义"相比,似乎教师的喜怒哀乐不在《论语》之中。但事实上,没有哪本经典著作像《论语》那样,生动细腻地刻画了教师的喜怒哀乐,其中许多教学场景,不是让人开怀大笑,就是让人豁然开朗。甚至让人觉得,一名不辱使命的教师所可能拥有的一切生命体验与心灵秘密都被《论语》点透了。  相似文献   

19.
《论语》的母题阅读,是指在中西文化史的背景上,考察《论语》哲理母题的阐释史和影响史,以认识《论语》鲜活的现代生命力和恒久的启示价值。《论语》的母题阅读,是由《论语》作为“中国人思想的总源泉”的文化地位决定的,它有两个维度,即历时性维度和共时性维度;从人类文化史的角度看,对《论语》母题还可以进行跨文化的比较阅读。  相似文献   

20.
《论语》以"学而时习之"开端,导向的是人的自修之道,不同于旧约以创世的开端导向以信仰为基础的归顺之路。但《论语》并非止于自修之路,而是在自修的基础上探寻对天命的归顺、因应之路。从这个视角看,《论语》的开端实际上构成了层层上达的阶梯:从"学而时习之"到"有朋自远方来",最终到"人不知而不愠",它体现的是作为中国文化精神肉身化表达的孔子下学而上达的踪迹,其间包含了深邃的哲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