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现代人的平均寿命在不断延长,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人生百岁"时代。可以说,人类史上从未有过的"孤独时光"也正等待着我们。远程办公的孤独如今的人们办公方式更加灵活,不一定去公司上班,在家里或其他安静的场所,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远程工作,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这样的办公方式越来越流  相似文献   

2.
雷池月 《东方文化》2003,(4):105-113
在人类社会的所有进化现象中,语言或许是变化速度最快的,特别是处在重大的转折时期,这点表现得尤其明显——大量的新语汇伴随着或引导着新事物(有些实际上是似曾相识的卷土重来)蜂拥而至,令常人往往产生赶不上时  相似文献   

3.
随着在线社交网络(OLSN)开始迅速的崛起,网络本身也开始逐渐成为人类复杂社会生态系统的一个缩影,它甚至开始影响到人们信息传播行为的演化过程。对社交网络的研究可以方便人们把握自身社会体系价值和信息传播的一般规律及固有特点。OLSN基于互联网平台,因此建立特定的爬虫算法可以帮助我们方便地获得OLSN的用户信息数据,运用图论的理论,我们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地分析。研究表明对网络图的分析,我们能获得用户的人际关系信息,其中包括用户的朋友圈规模、圈中的"意见领袖"、信息在社交圈中传播的渠道枢纽、整体社交网络的架构以及圈中好友的相互联系方式。这为我们了解人类交际行为和社会系统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常建华 《寻根》2022,(1):15-18
老虎凶猛无比,被人们称为动物之王,人类对其既害怕又羡慕.人类况之于己,成年健壮谓之虎背熊腰,小儿可爱称为虎头虎脑,这是羡慕;危险逼近是虎视眈眈,经历危险为虎口余生.人们还将自己的身体与虎相比,如手有虎口、口中生了虎牙等.老虎进入了人类的生活,也进入了清朝审理命案的刑科题本,我依据《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天津古...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计算机互联网络已遍及世界,并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异军突起的网络因其传播信息的跨时空超量综合特征以及双向互动功能,被人们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它给信息的传播方式带来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是根本意义上对传统媒体的优势整合,是“人类文明以来首次遇到的本质上的转换。”在人类大众传播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可以说,它正在改变着人们传统的工作、学习、生活,交往与思维方式,并深刻影响着当今世界和未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进程,推动着人类社会进入…  相似文献   

6.
“网吧”是高科技的产物,是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它的出现是一场全新的网络革命。它是人们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人文地理的重要渠道之一.也是商品社会查阅资料、捕捉信息的聚集地.是人们工作、生活之余的重要娱乐休闲场所。它左右着人们的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7.
《寻根》2017,(1)
正一在史前的传说时代,古希腊人造出了葡萄酒,并尊奉狄奥尼索斯为酒神,酒神教会人类制酒的秘诀。高卢人和葡萄牙人造出了啤酒,他们的酒神是苏塞鲁斯。龙舌兰酒是中美洲神圣的饮品,他们尊奉的神是女神玛雅胡尔的儿子。这些文化或进入神话传说,或被雕刻在古老的神庙里,或进入传统史诗和歌曲,一代代流传下来,并被人们虔诚地纪念着。我们不妨对中国酒文化中的"仪狄造酒"进行剖析:中国的酒神就是仪狄。  相似文献   

8.
正当人类兴高采烈地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时,这场伟大的进步也带来了一系列悲观性后果。其实,如果我们看看自己的身边,就会发现,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和世界观都在发生着改变,而有些改变带来的后果显然不能算是积极有益的。  相似文献   

9.
距今大约六、七千年前,中国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逐步发展进入繁荣时期。此时。人类的体质形态已完全和现代人一样了,原始农业已经出现,普遍饲养家畜,人们开始过定居生活,建立了氏族村落。远古居民栖息繁衍的聚落之地,由于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而经常兴替变迁。这些原始村落最终湮没、毁弃成废墟,成为当今考古工作者寻觅了解史无详载时期人类生活和社会情况的物证,即所谓“古文化遗址”。南京地区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江河湖泊索绕穿插,山峦岗丘起伏绵延;植物、动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是人类生息的理想场所。目前南京地区已初…  相似文献   

10.
根据云南史料记载,云南井矿盐业在秦汉时期就已产生,诺邓曾是滇西北地区最著名的盐业经济重镇,素有"千年白族古村","盐马古道"之美誉,诺邓盐业经济在过去一千多年里主要以股份形式分配卤水,结合自产自销的形式来进行,在解放前的盐业经济社会古盐生产具有相当规模。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盐业由于多种原因,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盐业制作也只有小规模的民间作坊形式存在。区别于以往作为经济产业时期的规模生产,现在的古盐只是少数家庭自产自销,古盐生产过程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人们已然进入肇始于西方的所谓"消费社会",不但处于"物的包围"当中,而且沉浸于符号的"眩晕"(波德里亚著,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页)里,认知方式产生了重大变化。对于符号所指对象的淡漠抵触甚至消解了一切有涉深度的感知,以至于在大众阅读领域,"浅阅读""轻阅读"蔚然成风,而针对传统文学(经典文学)的深度阅读与品评萎缩为专业者的看家本领  相似文献   

12.
川滇交界的泸沽湖摩梭人,因保存着反应人类社会历史上母系社会的"母系大家庭"独特文化而被世人誉为"女儿国"。泸沽湖风光秀美、气候条件适宜休闲度假,近年来旅游发展迅速。目前,泸沽湖即将进入旅游大发展时期,摩梭文化保护面临着现代文明发展的巨大冲击。本文提出在旅游发展背景下,应通过积极引导文化发展、在发展中传承文化来实现文化保护,从而实现摩梭文化保护与现代文明发展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3.
正"蓬莱"之名,流传已久。从古至今,每每提及,都会引起人们的向往。从先秦时期神话中的仙山之名发展为后来的人间胜景,从帝王追求的不死之境演化为诗家吟咏的理想乐土,其意涵存在着一个流变的过程。在不同时期,人们对"蓬莱"有着不同的期待。一、神仙的时代战国以后的《山海经·海内北经》中记载"蓬莱山在海中"。这给我们提供了两条有关"蓬莱"的信息。首先,"蓬莱"是海中的一座山;其次,蓬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从古到今人类所创建的一切文化,都是引导人类向着美好的方向发展的一种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生存样态,应该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引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文化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启迪了科学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引导着人类文明的希望和理想。文化是指导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灵魂。人类要进步发展就必须求真崇善、除邪斗恶。我们一是要认识到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优化,关系到人的全面发展、文化多样性状态与格局;二是要遵循"建设美丽家园,过上美好生活"的正确指向,牢记环保使命;三要正确处理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自马是一种具有特殊文化色彩的动物,人们往往对它另眼相待,这个传统起源很早.古文字学家裘锡圭先生认为殷商时期的人们就存在重视白马的意识,至于白马在当时的具体用途,还不大清楚.有人说可能是用来打仗了,然而,这仅仅是个推测而已,缺乏真凭实据.<周易>里有"白马翰如,匪寇婚媾"的说法,孔颖达疏:"但鲜洁其马,其色翰如.""翰"就是形容白马的颜色.在<周易>的哲学体系里,白马与婚姻等社会事务具有某种神秘的吉凶对应关系,人们重视它的存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恐怕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16.
在这些年的阅读生涯里,我们生茧的眼眸遭遇过太多戏剧化的场景:昔日悲剧的布景堂而皇之地转变为喜剧的道具;"金钱关怀"往往凌驾于"人文关怀"之上,经济具有了无限神奇的消解功能;金瓶之莲露、床弟之悲欢曾以隆重的形式,占据了叙事原则的制高点和阅读趣味的辽阔疆域;在一座杂乱的"废都"里,人们津津有味地品评着"骚土"的肥瘠.对现实的关注,对生命处境的关怀,对支撑人类活下去的"根本理由"的追寻,只成了个别"不识时务"者孤独清寒的梦境.  相似文献   

17.
<正>民国佛教是中国佛教的一个出彩的时期,也是中国佛教的转型期的时期,当前佛教的现状无不与民国时期发生的佛教复兴运动有着重要的联系与影响,然而我们对这段至关重要时期的佛教情况却瞭解不够,而且没有形成更多的和不同的研究成果。众所周知,中国社会进入民国之后,几千年的封建制的统治制度被彻底瓦解,中国社会开始进入了共和制的时代,佛教也随着这一时代自然而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新时期的佛教必有新的做法,这个做法就是出现了众多的佛教组织,其中中国佛学会  相似文献   

18.
"信"是维系社会和谐的道德规范,也是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经过几千年的道德实践,"信"已成为人与人相安共处、互爱互助的基础,深深地积淀在人们的生活和意识里.三国时期,三足鼎立,国与国之"信"分别从吴蜀、魏吴和魏、蜀的联盟或斗争关系中等到体现,而且国与国之间的"信"实践程度是随着国家的实力和利益为转移的.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的进程令"城市"的界限逐渐模糊,家乡的面貌也不再是童年记忆的模样。继现代化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提出了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的后工业文明。"复感·动观"作为《2011海峡两岸当代艺术展》的学术主题,一方面隐喻人类进入21世纪的当代生活在社会、经济、文化、技  相似文献   

20.
正"垮掉的一代"是"二战"后出现于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它的产生有着复杂的时代背景:政治上,当时美国正处于冷战时期,控制人们言行的麦卡锡主义盛行;经济上,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积累了许多弊端和危机,人们在大机器的生产方式下高强度运转,异化成社会的一个零件;文化上,美国文坛盛行经院派文学,推崇"去个性化"的诗学观,如艾略特所倡导的诗学思想。美国这一代青年的理想无从实现,便走向了另类叛逆反抗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