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学德育是学生德育的起点。通过对小学德育中情感体验的分析,结合小学德育中情感体验应用的意义,对小学德育中情感体验策略的实践方法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2.
传统德育是一种知性德育、灌输德育、考试德育。传统德育的目标、方法、内容及德育的评价制度等都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难以满足大学生道德成长的需要。改变传统德育模式,方法与对策很多,其中体验式德育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德育之路。那就是把高校的德育课从知性德育模式转换到体验式德育模式中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形成道德情感,在体验中深化道德认知,从而让学生自己作出道德选择,升华道德水准。  相似文献   

3.
正长期以来,以认知发展为主导的学校德育模式更多从外部规范学生、教育学生,中间缺少了"情"作为中介,使得学生在"知"与"行"上面临难以克服的困难,"知"很难转化为"行",这种外在强加的教育往往难以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经常导致学生"被德育"而缺乏主动性,影响了德育的有效性。因此,在德育的实践中,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从情感体验中切入道德教育,进而延伸到道德认知,提升学生的道  相似文献   

4.
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活动感受,是带有主观经验和情感色彩的认识。思想品德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因此,我们应倡导情感体验教育,在教学中开展各项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环境,促使学生对道德规范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真正学会做人。在思品课中,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5.
当代青年学生出生在改革开放年代,成长于社会转型时期,他们的心理状况、接受能力、欣赏水平等发生了巨大变化,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明显增强。然而,学生的心理健康指数却不断下降。如何帮助学生顺利成长,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是德育首要的任务。体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是道德教育的本体,具有整体领悟性、时空贯通性、情感理智交融性和意义生成性等特征。学生道德养成是在体验过程中实现的,在体验过程中融入需求层次理论,德育就能够更深远地影响学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小学阶段的德育教学是提升学生道德水平,培养"三观",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将情感体验深入融合到小学德育教学之中,从情感体验教育的内涵着手,通过生活化、情景化的教学方式,更能体现德育的育人理念,让小学德育教学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7.
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活动感受,是带有主观经验和情感色彩的认识。思想品德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因此,我们应倡导情感体验教育,在教学中开展各项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环境,促使学生对道德规范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真正学会做人。在思品课中,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一、精心设计活动,增强直觉性情感体验体验是在个体与人和事物的直接或间接的交往中产生的。我们应通过内部和外部的各种活动,  相似文献   

8.
体验是指人们与客观事物接触后的感受,它分为主动体验和被动体验两种形式,是人类学会学习,建立情感,感知世界,认识自我,走向成熟的第一步。少先队体验教育活动有着明确的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的德育、智育、体育诸方面施以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是现代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它有别于传统的少先队教育,强调受教育者在受教育过程中的  相似文献   

9.
德育是做人的教育.这不仅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同时也是一个情感工程.实践证明,情感在德育过程中往往起着关键和核心的作用,它不仅是行为的动力,而且也是接受德育理论的土壤.如果我们在德育中只讲道理,不培养孩子的情感,道德信念就不能在他们心里开花结果.因此,必须注重情感教育,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体验心灵的自由和生活的幸福,体验德育理论的真正价值,并实现由德育认知向信念形成和行为实践的转化,从而达到德育工作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0.
新一轮思想品德课的改革不仅仅是在德育内容和方法上做些表面的变化,而是力图本质上对德育进行更深刻的理解。传统的德育课程及教材有偏重学科知识的倾向,学生在课程中学到的多是不能直接与行为发生联系的“见闻之知”。这种“知”缺乏个体的体验基础,难以影响人的行为。而新教材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注重由人的情感体验、判断推理、实践意愿和态度所凝聚成的“德行之知”。有了它,学生便能够开始运用自己的价值意识,审视一度未曾察觉的生活情景,发觉它们的价值内涵,并为之所感动,从而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因此新一轮思想品德课应贴近生活、注重学生体验、突出德育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1.
在高校德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理性德育和情感德育之分。理性德育立足于理性主义哲学,依赖教师的理论灌输,具有整体主义的价值取向;情感德育立足于非理性主义哲学,依赖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具有个体主义的特点。人作为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有机统一体,使高校理性德育和情感德育相互依存而不可分割。人的理性认知与情感意识在实践活动中的有机统一,使高校理性德育与情感德育在实践中成功融合。  相似文献   

12.
学校仪式活动是学校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对全校师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指导、矫正和重塑的功能。然而在现实中,仪式活动的德育功能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并未得到充分发挥,还无形中发生着异化。回归仪式活动的德育功能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德育主体价值和内心情感体验,并进一步充实仪式活动的德育内涵,规范并创新仪式活动的德育形式。  相似文献   

13.
强化学生情感体验 增强高校德育实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当长的时间里,高校里关于德育的课没少讲,工作没少做,但效果不甚理想,质可否认的,那就是,我们在高校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对德育情感的体验重视不够。具体地说,这种状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枯燥与空洞的德育内容,和陈旧的教育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大多只重视大学生掌握理论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以思想品德知识的认知为主,忽视教育内容和现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复杂联系,忽视大学生的道德困惑、精神和情感需要、思想难题的分析和解决,缺乏对大学生人格发展和道德生活中面临的…  相似文献   

14.
生态体验是学校实施生态德育的一条有效途径,在德育过程中开展生态体验活动能够促使学生增长生态道德知识、丰富生态道德情感,锻炼生态道德意志,养成生态道德习惯。实施生态德育的手段和方法多种多样,学校应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系统的生态道德影响。  相似文献   

15.
郝海萍 《现代教学》2014,(4X):33-36
<正>"彭浦历史日"的创设,是学生认知方式转变的需要,更是学科德育的要求。作为历史德育的一个新平台,它把自主学习、体验学习和合作学习融合在一起,从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入手影响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力图使认知能力和情感世界和谐发展。历史日活动关注学生的个人经验和情感体验,在推动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和交往能力不断提升的同时,获得学科德育的功效。  相似文献   

16.
德育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工程,是帮助人获得新的生命的活动。德育过程绝不仅是道德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更是人与人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与情感体验对学生的德性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当前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教师期望效应在德育中的作用及其在课程中实践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目前,道德教育正经历着由重视外在形式向关注个体情感体验的方向发展。针对学校道德教育表浅化、孤立化、封闭化,德育课程知识化,道德教育僵化而少活动,学生情感体验不够,德育实效性差等特点,学校以德育途径、方法的深化研究作为突破口,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增强学生情感体验,通过亲身亲历,学生的情感体验内化为外在行动,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相似文献   

18.
学校德育是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对学生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学生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相应品德的教育活动.道德情感是引发道德行为的情感体验,是道德生长的基础.道德情感培养,是把德育落到实处并最终实现德育目标的有效手段.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建立了以道德情感培养为核心的德育课程...  相似文献   

19.
"情""理""法"的融合生长是德育不断发展和突破的必由之路,"情理"总是渴望体谅与变通,"法"则表明无法宽容和放任。大学德育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遭遇"情理法"的缺失、僭越和冲突,导致德育实践产生异化,对人的塑造变为对人性的压制,德育目标难以取得个体的情感体验实现其内化,从而使道德教育失去原本的意义,道德目标滑向虚无。破除德育"情理法"困境,需要在对其进行准确阐述和定位的基础上探寻三者的融合之道,在融合中建立"以理为本、以法为界、以情为准"的新型德育观。  相似文献   

20.
德育是心灵赢得心灵,德育是人格赢得人格,德育是激情赢得激情。德育是求真,需要理想,德育是情感,需要体验,德育是校正,需要规劝,德育是人文,需要关爱,德育是过程,需要智慧。可理想、规劝、体验,还有情感,正在今天的德育里走失,德育,包袱日沉,忧郁四起,形式盛行。从事德育的诸多教师,面临尴尬,无所适从。德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