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侵华战争期间日本绝大多数文学家都是“战争协力者”,然而战后关于战争责任问题的声讨和追究却虎头蛇尾,不了了之,半途而废。日本战后文学的总体倾向,实质上不是反对“战争”,而是反对“战败”;不是反省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而是刻意表现日本人本身的受害。更有一批作家反抗战后的和平秩序,发泄对战败投降的不满和悲哀,甚至公开为侵略战争辩解。而揭露侵华战争罪恶,真诚反省的作家,半个世纪以来寥若晨星  相似文献   

2.
德国和日本对侵略战争态度迥异的原因比较徐德荣,向冬梅德国和日本都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元凶,但是,战后50年来两国政府对二战的态度却迥然不同。德国直面历史,不回避发动侵略战争的罪过,不推卸战争责任。日本则犹抱琵琶半遮面,一直未正视侵略战争的历史,至多...  相似文献   

3.
日本长达14年之久的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人,经济损失达6000亿美元以上。战败的日本,理应对侵略战争罪行进行深刻反省,承担起应负的责任,尤其要教育年轻一代,曾经有那段不光彩的历史,以防止悲剧重演。尽管许多有良知的日本人,对侵略战争表示真诚的反省和道歉,但日本政府和有关部门在战后50年多来,并没有作到这一点。究其原因主要有:  相似文献   

4.
二战以后,德国反省其侵略历史,积极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融入欧洲,在建立“欧洲大厦”的宏伟目标中起到了“发动机”作用。但是,日本却一直在否定甚至美化其侵略历史,与邻国摩擦不断,自绝于亚洲之外。文章从文化、国际关系等方面分析造成德国和日本对侵略战争不同认识的根源。  相似文献   

5.
二战以后,德、日两国对二战历史的态度迥然不同,前者谢罪赔偿,对战争的罪责和历史教训做深刻反省;后者却歪曲历史事实,为军国主义招魂。德国和日本对二战形成绝然不同的历史态度,这与二者政治体制、宗教信仰和外交政策等方面不同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德国和日本在二战中同为侵略国、战败国,但战后两国在对待侵略战争罪责问题上的态度却有天壤之别,形成了鲜明对照。一、战胜国对德日的占领方式不同决定了对两国法西斯清算的彻底性不同  相似文献   

7.
德日两国在对待侵略战争罪责问题上的态度迥异的原因:1、两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同;2、两国的宗教道德传统不同;3、战后对德日的不同处置决定了对两国法西斯清算的彻底性不同;4、战后两国建立的政权基础不同导致其对战争罪责的反省不同;5、战后两国对侵略战争的社会教育存在较大差异;6、两国对其周边国家和人民的认同感不同;7、战后两国所处的地缘政治因素不同.  相似文献   

8.
戴雨浓 《考试周刊》2009,(28):38-39
战后日本战争文学一直在矛盾中挣扎,既对法西斯军国主义和侵略战争加以揭露批判,在创作中表达反战思想,又对历史暧昧地进行淡化模糊处理,转移侵略罪责。本文对战后二战文学的这一矛盾心理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9.
荒正人作为“二战”后日本文学界诸多论争的实际策划者和推动者,战后初期在其主导的《近代文学》等阵地上发起了“政治与文学”论争。他超越左右阵营,以“三十岁一代”的代言者姿态,对文坛前辈们发起整体性的批判。他强调应通过“肉体的思想化”,以转向体验和战争体验为媒介,反思战前、战时放弃信仰抑或曾协力了军国主义的“四十岁一代”之意识形态主张,拒绝盲信、盲从“主义”,以此实现对战前、战时日本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双重扬弃,直指对战后文学主导权之争夺。面对战败“末日”,他以战争体验、战败终局为经验前提,对发展主义和进步主义提出质疑;同时强调应对战败“末日”持积极的认知态度,不惮挥别传统、从头再来。荒正人所代表的《近代文学》同人以事实以及跨战争的思想、言行连贯性为依据,在道德层面发起了对文坛前辈战争责任的追究,发出了每个人应自我革命、自我反省的呼吁;这与新日本文学会以其自身主导权为自明前提、以阵营区分为特征而指向他人的自我批判要求大异其趣,双方终而走向敌对亦是必然。二战后至今,战争责任问题在日本逐渐虚无化,回到战后初期的原点对此虚无化路径做实证性考察本身是必要的,文章也希望以此为战后日本文学史、思想史的...  相似文献   

10.
战后 55年来 ,日本右翼势力公然篡改历史 ,否定战争 ,美化侵略 ,拒绝反省 ,一再为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翻案 ,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本文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剖析了战后日本顽固坚持错误的战争史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冯帆 《历史学习》2001,(7):56-56
“二战”中,法西斯德国和日本都对世界人民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但战后两国的认罪态度却形成了鲜明对比,究其原因大致有三:第一.战后对两个国家的审判标准尺度不一。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在纽伦堡审判时对德国不论是战犯的惩办,还是战后赔偿,以及战争结束后对其军事经济方面的限制都做了相当明确和严格的规定,并且视纳粹党为非法组织。  相似文献   

12.
二战后 ,德国民族面对的是一个彻底战败的、被占领的国家 ,接受的是纳粹政权以德国人民的名义犯下的罄竹难书的累累暴行 ,承受的是精神空虚、麻木和物质巨大损失的苦难。在这种情况下 ,整个民族都在忍受着心灵的煎熬 ,不得不进行深刻的反省。他们积极地探讨罪责问题 ,虔诚地为德国的罪行进行忏悔 ,呼唤道德的重生 ,大力宣传政治民主思想 ,反思德国历史和文化传统。战后初期西占区德国民族的深刻反思 ,为促使联邦德国从旧体制向新体制的转变和树立正确二战史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同时也为 6 0年代以后西德的进一步深层次的反思打下了坚实的思…  相似文献   

13.
日本中国文学研究家、静冈大学教授釜屋修先生在其为悼念日本著名汉学家小野忍先生而写的论文《赵树理研究与小野忍》(1981)中指出二战后不久,日本对中国的研究,“可以看到带有这一时期特征的几个视点”.第一个视点,是“对中国革命的祝福,对其世界史意义的确信”;第二个视点,是“反省导致本国战败的军国主义和侵略战争”,“反省自己的中国观、亚洲观”.  相似文献   

14.
德日反省战争罪行态度迥然不同的原因祝中侠199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在这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中,作为二战战犯国的德日两国,在举世瞩目之下,面对五十年前那段严酷的历史事实,各自作了反省。但不同的是,两国反省态度截然有别,德国对二战真正表示悔...  相似文献   

15.
大冈升平在二战期间亲身经历了战争。战后,他根据自身的战争体验,创作了一系列的战争文学作品。他主要从微观的视角、受害者的视角和庶民的视角描写战争,揭示战争对人性的摧残与扭曲,而没有从历史的、社会的角度追究日本侵略战争的本质。  相似文献   

16.
二战之后日本的对外赔偿作为国际关系史上的特例,配合了美国"冷战"遏制战略的开展,违反了战后初期盟国的决议,是美国东亚政策演变的结果之一;战后赔偿是不彻底和不完善的,日本政府内外有别,对本国受害者的赔偿是对外战争赔款的数倍,未能起到战争赔款的作用,对日本战后战争反省的态度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德日两国政要对战争的认识,对青少年的历史教育及灭绝人性的屠杀三方面对比了两国对二战认罪态度的不同,并从战后对军国主义及纳粹势力的铲除,政治经济体制的特点、民族文化传统及对战争罪责的清算诸方面比较了两国对战争认识态度不同的复杂原因,以揭示日本右翼势力为侵略战争翻案的严重危险性。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德国的发展轨迹极为典型。自从1871年俾斯麦统一德国后,德国借着国家统一和两次工业革命的东风,迅速崛起,一跃成为当时的资本主义强国之一。随后德国相继经历了战争、战败、再复兴、再挑起战争、再战败。在二战后,德国终于跳出战争怪圈,与其欧洲邻国启动欧洲一体化进程,成就了今天德国的大国地位。德国的发展特别是二战后再度迅速崛起有许多值得中国借鉴的地方,尤其在崛起方式、统一问题、外交选择和文化实力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20 0 1年 8月 1 3日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执意参拜了意味着否定日本过去侵略战争历史的靖国神社。小泉内阁的成员和包括前首相桥本龙太郎在内的 1 90名议员 ,也在日本战败 5 6周年的 8月 1 5日 ,集体参拜了靖国神社。这严重伤害了曾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各国人民的感情 ,特别是亚洲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 ,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不满。众所周知 ,日本与德国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挑起国 ,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对于这段罪恶历史的反省 ,两国相差甚远。在二战后的 5 0多年里 ,德国进行了深刻的反省 ,真实地洗刷着自己的罪恶 ,不让历史的…  相似文献   

20.
原日本陆军军医汤浅谦在侵华战争中被派遣到中国战场,亲身参与对中国人进行的活体解剖实验。汤浅谦的经历从另一角度深刻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的残暴性,由此也管窥出他对侵略战争的理性认识和深刻反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