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实验步骤:2.1 铜与浓HNO3 的反应及NO2 的性质①按图示连接好装置,通过漏斗向大试管中加入约10ml浓HNO3 ,插入铜丝,使之与浓HNO3接触反应产生NO2,同时关闭三通活塞,使产生的NO2 暂不进入玻璃Z管“1”或“2”,生成的NO2 气体可将HNO3沿导管压入漏斗中,从而使之与Cu丝脱离接触,此时反应自动停止。  相似文献   

2.
1 实验装置说明 :①为弯成螺旋状的铜丝 ,②和③为玻璃导管 ,中间用乳胶管连接 ,在乳胶管上有一止水夹K ,B试管中装有 1molNaOH溶液。2 操作过程2 1 照图 1所示装置安装。2 2 打开止水夹K由漏斗向装置中加入浓硝酸 ,直到浸没Cu丝为止 ,关闭止水夹K ,Cu与浓硝酸剧烈反应 ,产生红棕色的NO2 气体将浓硝酸压回漏斗 ,铜丝和浓硝酸脱离接触反应停止。让学生充分观察产生的红棕色的NO2 气体 ,断开玻璃管③ ,由漏斗口倒出浓硝酸 (倒酸液时打开K)。2 3 重新固定U型管连上玻璃管③由漏斗中加入 1∶3(体积比 )稀硝酸 ,稀硝酸将U型管中的…  相似文献   

3.
在中专及高中课本中,都有Cu与浓、稀HNO3反应的演示实验,这些反应简单易行,但不能控制,实验中生成的气体毒性较大,污染环境,影响师生健康。为此我在教学中以可控和减少污染为目的,对此实验进行了改进,现介绍如下:一、实验装置二、实验药品浓HNO3、稀HNO3、Cu片、NaOH溶液。三、实验操作方法1推动试管A中钢丝绳(钢丝绳可以通过塞子上下移动),使Cu片浸入浓HNO3中,此时试管A中产生红棕色NO2气体,同时,溶液变为蓝色。2当试管A中的红棕色气体充满后,把钢丝绳提升,使Cu片脱离浓HNO3,试管A中的气体通过导管进入试…  相似文献   

4.
在高中化学课本第二册<硝酸>一节中,讲到铜与浓HNO3反应时,课本上的实验装置很难保证NO2不泄露,而NO2又是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的有害气体之一,做铜与稀HNO3反应时,这样的装置又不能很好的检验生成的NO,对NO的变化现象观察不明显.为克服上述弊端,笔者在进行了大量研究后,对实验装置进行了如下改进.  相似文献   

5.
1浓HNO3跟碳反应的探究   C HNO3(浓)(==)4NO2↑ CO2↑ 2H2O Q,在教材实验中,①把灼热的木炭放入浓HNO3中,反应很快就停止了,虽然能观察到NO2的生成,但无法检验生成的CO2;②不能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③污染严重.针对上述问题,让课题小组的同学在做实验的基础上,充分讨论、查阅资料,提出改进.有同学说,由于产物中生成了水,浓HNO3本身也有部分水,导致Q吸>Q放,所以实验不能继续进行,于是提出了控制浓HNO3的用量,及时把生成的水转移的思路,设计出了装置A.……  相似文献   

6.
1浓HNO3跟碳反应的探究 C+HNO3(浓)(==)4NO2↑+CO2↑+2H2O+Q,在教材实验中,①把灼热的木炭放入浓HNO3中,反应很快就停止了,虽然能观察到NO2的生成,但无法检验生成的CO2;②不能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③污染严重.针对上述问题,让课题小组的同学在做实验的基础上,充分讨论、查阅资料,提出改进.有同学说,由于产物中生成了水,浓HNO3本身也有部分水,导致Q吸>Q放,所以实验不能继续进行,于是提出了控制浓HNO3的用量,及时把生成的水转移的思路,设计出了装置A.  相似文献   

7.
针对鲁科版教材中Cu与浓、稀HNO3反应装置存在的不足,通过查阅文献、反复实验,最终利用U形管、导管、止水夹、注射器等实验室常见仪器,设计出了一套绿色化、一体化的反应改进装置。装置巧妙地利用四氯化碳、磁铁以及缠有铜丝的磁子,将浓HNO3与Cu的反应、产物NO2与H2O制备稀HNO3的反应、稀HNO3与Cu的反应、产物NO的检验,以及尾气处理等多个反应融合于一体,具有装置简单,操作方便,产物无污染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重视反应条件,因为即使反应物相同,当反应条件不同时,产物往往不相同,现就各种情况举例说明. 一、反应物浓度不同,产物不同例1 铜与浓HNO3反应,产物为NO2,与稀硝酸反应,产物为NO. Cu+4HNO3(浓)=Cu(NO3)2+2NO2↑+  相似文献   

9.
硝酸、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性质是高中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常规实验教学当中,进行铜与浓、稀HNO3反应实验时,往往会出现以下问题:1.常规的实验装置气密性不良,并没有尾气吸收装置,会出现NO2泄露,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并对师生造成一定的伤害。  相似文献   

10.
1 实验原理 1.1 浓HNO3 能将C氧化,生成 CO2、NO2 气体 C+4HNO3(浓)=4NO2↑+CO2↑+2H2O 1.2 NO2溶于水生成稀HNO3,酸性条件下不能形成CaCO3的白色沉淀.  相似文献   

11.
刘彩霞 《中学理科》2005,(11):66-66
不活泼的金属铜与浓酸反应时.产生有毒气体二氧化氮.其化学疗程式为:Cu+4HNO3(浓)=Cu(NO3)2—2NO2↑+2H2O.若按课本介绍的实验.将浓硝酸直接加入试管中.生成的二氧化氮会逸散到空气中.一方面造成大气污染.另一方面.实验过程中.人可能吸入二氧化氮而中毒现将实验改进如下.  相似文献   

12.
如图 1所示是一套实验室制气装置 ,用于发生、干燥和收集气体。下列各组物质中能利用这套装置进行实验的是 (填写正确选项标号 )。图 1   A 铜屑和浓硝酸B 二氧化锰和浓盐酸C 电石和水D 碳酸钙和稀盐酸要正确解答这个题目 ,一是必须弄清A、B、C、D四个选项的反应原理 ,尤其是反应的条件 ;二是必须仔细观看实验装置图 ,弄清各部分装置的含义 ,找准解题的突破口 ,综合分析 ,得出正确结论。分析与解答如下。1 反应原理  四个选项所涉及到的反应原理分别是 :A Cu + 4HNO3 (浓 )   Cu (NO3 ) 2 +2NO2 ↑ + 2H2 OB MnO2 + 4HCl (…  相似文献   

13.
在中师和高中课本中,都有Cu与浓、稀HNO3反应的演示实验,这些反应虽易进行,但反应不能控制,且生成的气体毒性较大,污染环境影响师生健康.为此我们在教学中以可控和减少污染为目的,对此实验进行了改进,收到了明显的效果,现介绍如下.一、实验装置和药品如下图.二、实验操作方法1.推动试管A中钢丝绳(它可通过塞子上下移动),使Cu片浸入浓HNO3中.开启三通(开关I)并打开夹子,让试管A中的空气排出,此时,试管A中产生红棕色NO2气体,同时,溶液变为蓝色.2.当试管A中充满红棕色气体后,关闭夹子,旋转开关I,让气体通入…  相似文献   

14.
关于硝酸的计算常见类型有NO、NO2、O2混合气体与H2O反应、HNO3与各种金属反应,考查4NO 3O2 2H2O=4HNO3和4NO2 O2 2H2O=4HNO3及浓稀硝酸与金属反应放出NO、NO2等知识的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5.
HNO3 NO2 NO联合性质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用一种简单的实验装置和操作方法进行浓稀HNO3、NO2、NO的联合性质实验。  相似文献   

16.
《氮族元素》中硝酸的性质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历年高考命题的热点之一.而硝酸与金属铜反应是硝酸的重要性质,它们的反应类型有如下两种情况:铜与浓硝酸混合,方程式为①Cu 4HNO3(浓)=Cu(NO3)2 2NO2↑ 2H2O或Cu 4H 2NO3-=Cu2 2NO2↑ 2H2O;②铜与稀硝酸反应,方程式为3Cu 8HNO  相似文献   

17.
由于铁在冷的浓HNO3中产生钝化,一般必考查铁与稀HNO3的反应,还原产物可按NO处理.因铁元素显 2、 3价两种价态,且能发生2Fe^3 Fe=3Fe^2 的反应,故铁与HNO3反应有其特殊性,命题源点是下面的两个化学方程式:  相似文献   

18.
铜与浓、稀硝酸反应实验是探究硝酸具有强氧化性的重要实验。现行苏教版教材化学1(必修)在第100页中有该探究实验的介绍,教材装置如图1所示。教材实验的目的是证明铜与浓硝酸反应生成红棕色NO2气体及NO2气体溶于水生成无色NO气体;再加水稀释剩余的浓硝酸使之成为稀硝酸,则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无色NO气体。结合教学实际,已有诸多学生对该实验方案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9.
林美娥 《考试周刊》2014,(59):135+155-135
本文根据苏教版专题4第二单元《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的教学内容,对NO、NO2性质和稀HNO3与Cu反应、浓HNO3与Cu反应的实验教学过程进行了改进与整合,对实验中所得的Cu(NO3)2溶液颜色的不同进行了解释,并对该部分的教学内容通过以实验为主线进行整合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20.
铜与浓稀硝酸反应演示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演示实验之一,该实验方法用注射器和玻璃导管等制作的简易装置作为反应器使铜与浓稀硝酸反应在玻璃导管中(无空气干扰的环境里)进行,避免了气体产物和空气的直接接触,便于及时观察到较纯的NO2、NO气体的颜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