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德华 《青年记者》2007,(14):40-40
“寓论断于序事”是《史记》笔法中很重要的一种,与现代新闻学所要求的“客观的、真实的、公正的、全面的、同时必须是有立场的”的写作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寓论断于序事”内涵十分丰富,从思想层面到实际操作,对我们都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郑晓华 《新闻世界》2009,(11):101-102
“寓论断于序事”是司马迁写作《史记》最突出的笔法之一,其述而不作,据事直书,托他人之口写我言的表现,对新闻写作中的“用事实说话”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德华 《青年记者》2007,(14):40-40
“寓论断于序事”是《史记》笔法中很重要的一种,与现代新闻学所要求的“客观的、真实的、公正的、全面的、同时必须是有立场的”的写作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寓论断于序事”内涵十分丰富,从思想层面到实际操作,对我们都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史记》是我国史书经典之作,寓论断于序事是《史记》的重要笔法。笔者认为,《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的寓论断于序事与现代新闻学所要求的客观的、真实的、公正的、全面的、同时必须是有立场的的写作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说寓论断于序事里蕴含的十分丰富的内涵可以使现代新闻学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舒骅 《新闻界》2008,(2):108-109
本文以史家笔法中最为突出的"史论"笔法和"寓论断于序事"笔法,以《焦点访谈》为分析文本,审视和剖析史家笔法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运用方式。  相似文献   

6.
古人作史,讲究的是“寓论断于序事”,到了当代,这个传统几乎消失殆尽,历史学家们丧失了讲故事的能力。八十年代,黄仁宇的著作着实给中国人上了一课,后来的吴思、张鸣、易中天、张宏杰,包括从网络走到前台的当年明月,每个人的出现都带来一股热潮。历史的写法有N种,N的数值在迅速膨胀。  相似文献   

7.
刘凡 《新闻前哨》2007,(1):52-53
湖南卫视的《晚间》自改版以来,以与众不同的风格在全国独树一帜,受到观众好评,收视率节节攀升。《晚间》的成功,来自它在事、声、播上鲜明的电视特色和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事:报道的事,即新闻题材的选择,选择有“情”有“趣”的事,“有看头的新闻”,寓“理”于“情”。  相似文献   

8.
彭化义 《青年记者》2006,(12):33-33
新闻特写,是新闻通讯的品种之一,是报纸新闻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既可以寓事、理、情、景于一体,又能够以短小精悍、新短陕活而见长的新闻体裁,新闻特写在增强报纸可读性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根据读需求的不断变化和新闻规律的丰富发展,使新闻特写在新的历史时期展现出新的风采,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史记》的评论,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一种是夹叙夹议式的,评论与事实叙述紧密结合,把评论渗透在事实叙述的过程之中。顾炎武把这种评论形式总结成“于序事中寓论断”;同时认为,古代史家只有  相似文献   

10.
黄俊 《青年记者》2005,(6):44-46
新闻界一个可喜的变化,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那就是“务实“。无论是新闻报道,产业发展,还是我们的新闻研究。都更加注重“实效”了。发展是硬道理。“硬”,因“实”而“硬”。花架子再漂亮也是花架子。终归不顶事。不能当饭吃。“务实”。不是光盯着眼皮底下。鼻子尖上的事儿。不是在鸡毛蒜皮里折腾。务实,是一种心态和精神:平和,理性,执于目标,坚韧地前行。务实,是中国新闻传媒和新闻人难得的、宝贵的收获。  相似文献   

11.
新闻指导性一直是我困新闻媒介的“宠儿”从领导到学,从总编到记,“加强指导性”这句话,可以说逢会必讲,必写,并且实在在地体现每个版面、每个报道中,连知识性、娱乐性、服务性报道都慨莫能外,“寓教于乐”、“寓教于知”、“寓教于服务”这类提法和要求,大家都耳熟能详。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传媒过剩时代,新闻报道能否做到“三贴近”.不仅仅关系到新闻媒体能否落实好党的新闻宣传方针、能否完成好光荣使命,而且也事关媒体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河南电视台公共频道在新闻报道实践中立足于人文关怀.努力促使新闻报道向人性化转型,以人性化报道实践“三贴近”原则.寓“三贴近”原则于人性化报道之中,在推动新闻事业的改革与创新,增强新闻报道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感染力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3.
反映社会普遍关注 的主题,并引起一定的社 会反响是许多新闻工作 者孜孜以求的。观察近几 年我国和省内一些新闻 精品发现,一个“借”字经 常能出奇制胜。 一、重大主题“借”事 件 新闻是“事”学,善于 把反映重大主题的非事 件性新闻“化”成事件性 新闻往往能产生新闻精 品。依艾丰的话,“吃老百 姓的饭,想总理的事”、 “生活中找点子,理论上 找答案”。 为什么这么说呢? 新闻重在发现,但是 必须看到:新闻发现不同 于科学发现,它对客观事 物的规律性的揭示应当而且必须是通过对新鲜事物的客观报道来体现的。新闻界最忌的文章…  相似文献   

14.
朱德泉 《青年记者》2006,(13):80-80
5月18日,解放日报政法部记者马骋起诉上海市规划局信息不公开案被法院正式受理。媒体将这一事件称之为“国内首例新闻记者起诉政府部门侵犯新闻采访权的案件”,认为“最后的结果并不重要,关键是要让有关部门重视记者的新闻采访权”。就在新闻界对此高调评价、跟进报道的时候,6月7日,马骋撤回起诉。坦率地说,我们应当对同行起诉的勇气表示赞赏,也应该充分理解其从起诉到撤诉所走过的艰难心路以及面临的巨大压力,但我不同意“结果并不重要”的论断。恰恰相反,结果以及决定诉讼结果的过程才是我们应该深入探究的关键,如果媒体过分陶醉于“形式…  相似文献   

15.
今年1月中旬,经过编委会多方讨论和论证,衢州广电总台电视经济频道的主打民生栏目《黄金新闻眼》专门辟出了一个小板块,取名为“记踩街”。所谓“记踩街”就是栏目组每天派出一组记,在市区的主要路段通过步行的方式对“街面”进行地毯式的巡逻,一旦发现新鲜事、喜闻乐见的事、突发事或群众反映的事马上就地进行采访,记通过现场出像、现场叙事的方式快速化、零距离报道该事件。通过3个月的运行,这个板块已经越来越受到市民的青睐,成为该栏目一个不可或缺的子板块。“记踩街”之所以出现如此良好的发展态势,笔以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新的新闻实践正在大规模地充实、改变着旧的新闻理论: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实际上.世界上大量虽未发生的事、物,却也拥有巨大的新闻价值,并且成为争相报道的新闻题材。  相似文献   

17.
试论网络新闻传播的“把关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纪之交,人类社会正发生一场空前的巨变:踏上信息高速公路,迈向网络时代新纪元。 于是,新闻传播者面临着角色的转换。 于是,“把关人”问题凸现于传播学者和实务人士的视野。 一、网络新闻传播:“真实为王” “媒介即信息。”这是加拿大传播学教授M·麦克卢汉的一个著名论断。尽管三十多年来传播学者们对此争议不断,莫衷一是,但近些年来网络传播的出现与发展,已经并正在为麦克卢汉的论断提供明证。 这个新时代的媒体在其肩负的新闻传播功能方面向我们传递了什么样的信息呢? (一)网络新闻媒体的先天优势 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  相似文献   

18.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2):I0004-I0004
栏目定位:“说你身边的事”——选取日常生活典型的凡人小事。“说你关心的事”——侧重于对本省,本市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深度报道和述评;  相似文献   

19.
刘晨 《青年记者》2004,(5):31-31
在部队实习期间,听一位同志讲了这样一件事:某部报道组一位新闻干事,在审读下级报道人员采写的9名干部战士捐款,为驻地一户遭火灾的村民修缮房子的稿件时,觉得稿件结尾“村民×××接过钱感动得热泪盈眶”,这一句不够劲儿,便大笔一挥,当即改为“×××热泪盈眶地说:‘你们真是雷锋式的好战士啊!’”稿  相似文献   

20.
何谓造“神”?就是无中生有,捕风捉影,把道听途说的事,当新闻事实去采写,并堂而皇之地刊发在报纸上。武汉出现“酒变油”的谎言,开始就是两三家媒体炒出来的。这儿我倒钦佩《北京青年报》,他们敢于做开顶风船的角色,刨根追底。假的就是假的,伪装应当剥去。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目前,不少记者忘却了这条真理和铁的纪律。他们带着浮躁的心态去写浮躁的人和事,使不少企业家、大阔佬倒在他们的笔下。不是么?闻名全国红得发紫的企业家,改革先锋栽了,有不少变成了阶下囚。江苏建湖有个“黄金灯饰”集团曾名扬海内外,结果空了壳子,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