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概括段意是一种思维训练。我运用以下六条规律,引导学生理清句间层次,抓住概括段意的思维点,效果较好。 一、总分关系意在“总”。 对于那些采取总述与分述或概括与具体叙述的段,要根据总述句或概括句来概括段意。如:《草原》一文中第一段的第一句话:“这次,我看到了草原……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这一总述句概写了作者初见草原时的总印象,可从这里入手概括段意。 二、层层深入意在“后”。 有的段中的几层意思,存在着  相似文献   

2.
读到“典型”处,仿照写。一篇课文有很多段,但不是每一段都适合借以进行“写”的训练,这需要我们精心选择,选出那些构段方式有典型性的段落,让学生进行仿写训练。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第四段,第一句总起,讲的是鱼成群结队,第二句讲鱼的样子,每三句讲鱼多得数不清,第四句讲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通过分析,学生理解了这四句话的逻辑关系及连接顺序。分析此段话后,我要学生以“今天出奇的热”开头写一段话。学生较好掌握了“总起——分述”的写作方法。  相似文献   

3.
读到“典型”处,仿照写。一篇课文有很多段,但不是每一段都适合借以进行“写”的训练,这需要我们精心选择,选出那些构段方式有典型性的段落,让学生进行仿写训练。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第四段,第一句总起,讲的是鱼成群结队,第二句讲鱼的样子,每三句讲鱼多得数不清,第四句讲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通过分析,学生理解了这四句话的逻辑关系及连接顺序。分析此段话后,我要学生以“今天出奇的热”开头写一段话。学生较好掌握了“总起——分述”的写作方法。   读到“空白”处,补充写。入选教材的文学作品使用的语言是一种具有…  相似文献   

4.
意义段的划分及其段意概括──概括段落大意八法摘句法这种方法很简单,就是指导学生摘用课文中现成的重点词句来概括段意。在课文中,凡属于以下几种结构的段,都可以找到能够作为段落大意的现成的总起句、总结句:先总述后分叙的段落;先分叙后总叙的段落;先概括后具体...  相似文献   

5.
一、读句子看联系识规律从读句入手,弄清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进而把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弄懂,这是段的训练起步,要扎实打好基础。如(翠鸟)第一自然段,以“它的颜色非常鲜艳”为总起句,分述了翠鸟头部、背部、腹部的颜色。学习这一段,让学生理解第一句是第一层,总的叙述:翠鸟颜色非常鲜艳;第二、三、四句是第二层,具体叙述了翠鸟颜色的鲜艳。这种段的结构形式为“总分”式。学习后让学生以这种段式结构写《燕子》,可以从燕子的颜色、样子两方面围绕中心句来写。二、读段落循规律促仿写中年级阅读教学中从段式结构入手,抓住段的结构,把读段、写段训练紧密结合。读段中授以学生段式中所蕴含的易学的写作技巧,指导学生进行段式结构对应仿写。由读学写,以读促写,读写并举。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二自然段的“树木长叶,  相似文献   

6.
《富饶的西沙群岛》课后第二题要求:“读第四自然段,说说课文是抓住哪些特点来描写各种鱼的。能概括这段话主要意思的句子是哪一句?”在教学过程中不少老师处理这一问题时感到有以下两下疑点。一是第一问中的“特点”不好确定;二是《教师用书》上说第四自然的第一句话为总写(总述句),总述句是否就是概  相似文献   

7.
《海滨小城》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它通过写海滨和小城的景色美,抒发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这篇课文在写作上有四个特点: 一、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课文按先总、后分,再总述写。“我的家乡在广东,是一座海滨小城”这一句,先总说海滨小城的地理位置,然后紧扣“海滨”与“小城”来分别描述,最后总述:“这座海滨小城真是又美丽又整洁。”文章同时还按照由远而近的顺序,一层一层地叙述了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层次清楚,  相似文献   

8.
根据《大纲》对三年级学生提出“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要求,我在教学中注意做到“租讲一篇,精讲一段”。在教学《大雪山》这篇读讲课文时,我就抓重点段第六段,指导学生分析理解,其做法是:一、从词句入手,理解每句话是怎么写的。我在引导学生能达到说出“这一段由四句话组成,第一句写风,第二句写冰雹,第三句写雨,第四句写积雪”这个基本要求后,接着告诉学生,这段写“风、冰雹、雨、雪”的话都突出个“大”字,我们先看课文,写风是怎样写的?学生回答:“风卷着雪花,万马奔腾似的,从山顶上呼啸而来,把战士们吹得摇摇摆摆,站不住脚。”对学生这样的回答我不满  相似文献   

9.
从语言训练的角度看,五年制三年级的训练重点是读段写段。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选择重点段式,分析其构段特点,指导学生从中体会写法,找出规律,学习写段,下面介绍几种从读中学写段的具体方法。一、按总分关系写段。《放风筝》第六段开头一句写“天空中的风筝越来越多,热闹极了”,下面分别介绍了“小蜜蜂”、“大金鱼”和“小卫星”,先总后分,是典型的总分段式,学了这课之后,教师可给学生定一个中心句,让学生围绕它  相似文献   

10.
给一段话划分层次,首先应分析段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确定它属于哪种结构关系,然后根据不同类型的结构来分析层次。常见的按结构类型分层方法有以下几种(在指导分析时,不应强调名词术语)。 1.按总分关系分层。有的段的内容是由总述和分述两层意思构成,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对属于总分关系的段,要把它分成“总”和“分”这两层。请看下面这段话:  相似文献   

11.
背书之妙     
作为一名小学生,每周至少要有一两篇课文要背。那么背书难道就一定要从开头,一段一段地背到结尾吗?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意外地发现了按总分总顺序叙述的文章还有另一种巧妙的背诵法。这种方法很有趣,是先背熟开头和结尾的两个总述段,然后由总述段引发起记忆来背中间的分述段,这种做法不仅达到了背书的目的,还锻炼了思维的灵活性。当然,要把课文背得流畅、通顺,不可少的是要把课文读熟,读懂。就拿《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来说吧,它的叙述顺序正是总分总。只要我们背了第一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这两个总述段,就可以知道作者游览了桂林的山和水。至于…  相似文献   

12.
《记念刘和珍君》“思考和练习”的第四题要求说说课文第七部分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句与句之间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关联词语起什么作用。我认为这一段是一个典型的句组,中心句应该是第三句.其中心意思也应该是“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而“歌颂中国女性的伟大”,则是这个意义的具体说明。句组的内部结构是先分后总,即第一、第二句是分。第三句是总。第一句是具体歌颂中国女性“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从而反映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并说明了她们不是“受人利用的”;第二句是从另一个角度赞扬了“中国女子的勇毅”并没有因压抑而“消亡”,从而说明了中  相似文献   

13.
指导学生练习概括段意,是段的训练的重要内容。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段落内容的具体特点,逐步交给学生一些独立概括段意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自学能力。 1.摘取要句法。有些段落结构表现为先总述后分述、先分述后总述或先总述后分述再总述,其中往往有统领全段内容的总起句、小结句或中心句。可以引导学生在读懂  相似文献   

14.
段落大意指文章中每一意义段的主要内容,是我们在分段基础上,用一句话对某一段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概括段意是理解文章内容的重要环节,也是阅读的一项重要思维训练。 前面已有文章谈到自然段中的句间关系,一个意义段里也多有几层意思,这些意思之间的关系,在三年级的课文里主要有总分关系、并列关系、因果关系、连续关系,了解了构段的这些方式,概括段意也就能根据不同的段落,采取相应的办法。这里介绍两种方法,供三年学生复习参考。 1、摘句法。这种方法多用于按“总分”或“总分总”方式构成的段落。段中的总起句、中心句或总结句往往可以统领全段大意。因此,用摘句法,取总舍分以作段意既完整又准确。如《松鼠》第一段四个句子按总分关系构成。第一句“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先总起句:后面三句围绕总起句分别叙述松鼠的眼睛、毛、尾  相似文献   

15.
在叙述过程中,根据表达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另一件内容的回忆和追溯,插入的叙述结束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这种插入的叙述方式叫插叙。成功的插叙在文章中很有作用。《一分试验田》中便有妙用的插叙: 那是打过了一场大仗,一个战士困极了,倒在雪地里就睡着了。彭总把大衣脱下来盖在战士身上,没想到自己也倒在雪地里睡过去了。课文中写彭总为种好一分试验田,想方设法地积肥,甚至“还下水塘挖塘泥”。警卫人员看到急得跺脚大喊:“咳!这么冷,小心您的脚……”因为“彭总的脚在西北战场上冻伤过”。这就引出了上述的插叙。  相似文献   

16.
请看今年高考题第 26题:   下列两个句子都写到“虚伪”。前一句直接表述,言简意赅;后一句连续类比,形象生动。请在“友谊”“勇敢”“信任”中任选一个词,仿写两句话。   虚伪和欺诈产生罪恶。 (〔美〕爱迪生 )  蚜虫吃青草,锈吃铁,虚伪吃灵魂。 (〔俄〕契诃夫 )  仿写是近年考查的重点,通常是提供文段,进行段内仿写。如 1999年第 27题截取一段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 50华诞的文字,抽取出三句话,让考生依据情景根据要求加以仿写。仿写这种试题类型之所以深受命题人的青睐,是因为这种考查方式比较灵活,适当情景的设置为考…  相似文献   

17.
概括段意是小学中高年级训练重点之一,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一环。概括段意一般有以下四种方法。一、找中心句。有的课文,每段都有一个中心句,它正好能概括表达该段的主要内容。例如(种子的力》这篇课文分为四段,每段都可以找出一个中心句作为它的段意:第一段,“世界上力气最大的是植物的种子”;第二段,“一发芽,这些种子就发出可怕的力量”;第三段,“这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阻止它的石块终于被它掀翻了”;第四段,“这种力是看不见的生命力”。这类课文就可用找中心句的方法概括段意。二、归并层意。有的课文在段落中没…  相似文献   

18.
《赵州桥》这篇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在构段方式上都采用了先总述后分述的写法。学完课文后,我趁热打铁,及时进行了读写结合,要求学生仿照其中一段先总后分的写法,以介绍家乡的某一建筑物为内容仿写一个片断。一位同学以《家乡的天桥》为题,是这样仿写的:  相似文献   

19.
引导学生学习构段规律段是由有内在联系的句子按一定的逻辑形式组合而成的。三年级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段落为学生进行段的训练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例如,第五册阅读短文《我家的小闹钟》的第一句"我家的小闹钟制作精巧,走时准确"是总起句,又是中心句,后面五句都是围绕第一句写的。阅读这一段落,教师可向学生提示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然后让学生运用这种构段方式,写自己心爱的一种玩具或其它东西。再如,《李时珍》一文的第四自然段,前几句讲重新编写药物书的原因,最后一句讲结果。学习此段时,教师可先运用关税同语进行引读,让学生领…  相似文献   

20.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教科书语文第二册文言课文《师说》是传统名篇,我已向学生讲授多遍,但每次都是照《参》宣科,总觉得有惑未解;一是觉得文章中心论点不好确定;二是认为课文首段第2句的注译欠准确;三是对第2段“士大夫群聚而笑”一处的引号有不同看法;四是对“小学而大遗”一句注译有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