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VV”和“V一V”都可以带趋向补语。其中,“V一V+趋向补语”格式主要见于明清之际的江浙籍作家作品,“五四”以后逐渐消失,可能是吴方言特有的历史语言现象;在我们所见的清中叶以前的白话作品中,“VV+趋向补语”格式仅见于《金瓶梅》、《醒世姻缘传》两部作品,最初可能是山东方言特有的历史语言现象,后来被现代汉语部分方言继承。  相似文献   

2.
“个”是现代汉语中使用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迁化量词。这种迁化现象袁现在现代汉语中就是经常用在“V+个+VP”这种格式中。本文主要从“V+个+VP”的构成、语义等几方面作一简要分析,认识到“个”在表现“V+个+VP”结构的深层语义方面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3.
口语中的“v/A+死了”和“v/A+得要死”被称作感受程度补语。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提出:“V/A+死了”中“死了”表程度是由结果补语虚化而来,“V/A+得要死”中“得要死”表程度是由状态补语转化而成。先对这两种格式进行具体的描写,进而阐释它们两者的来源、特点,以及语义、语用方面的细微差别。  相似文献   

4.
文章认为,表短时义的“V—V”、“VV”和“V一下”都应看作“动+量”组合。历时考察表明,表短时义的“VV”和“V一下”格式都是由表短时义的“V—V”格式演化而来的,三者在共时平面上能够并存。是因为其句法、语义和语用功能各有区别。在共时层面上.当主语为生物且动作为来然态时.这三种格式可表达尝试义。“VV”式与尝试义之间的匹配关系规约化后就会形成一种构式意义.构式意义又反过来对进入句中的成分施加影响。经由类推机制,使得能够用于该句式的成分日益丰富。  相似文献   

5.
文章认为,表短时义的“V—V”、“VV”和“V一下”都应看作“动+量”组合。历时考察表明,表短时义的“VV”和“V一下”格式都是由表短时义的“V—V”格式演化而来的,三者在共时平面上能够并存。是因为其句法、语义和语用功能各有区别。在共时层面上.当主语为生物且动作为来然态时.这三种格式可表达尝试义。“VV”式与尝试义之间的匹配关系规约化后就会形成一种构式意义.构式意义又反过来对进入句中的成分施加影响。经由类推机制,使得能够用于该句式的成分日益丰富。  相似文献   

6.
"好+V"与"好好+V"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好+V”与“好好+V”是现代汉语常用的形式相近的两种格式。王为民先生将“好V”分为五种类型,详细入微,.但他提到能够重叠“好”形成“好好+V”的只有礼貌用法一类。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语言中也出现了许多新形式、新用法,本文主要谈谈“好好+V”的三种用法,其中包括王为民先生所提到的不能重叠的那类。  相似文献   

7.
襄樊方言"VV看"格式的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VV看”格式在襄樊方言中大量存在。其中的“V”和“看”有着独特的性质,“VV看”有着特殊的句法功能。这种结构在襄樊方言中的表达效果也值得我们重视和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汉语中新兴的一种表达完成体的格式为研究对象,讨论了目前只在汉语方言局部“有+V”与“V+了”的关系。文章以先贤的已有成果为起点,结合最新的语言事实讨论现代汉语完成体的一种新格式“有+V”和已有的“V+了”格式的消长关系,并指出可能存在的新格式逐渐语法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补语中常出现的“得”被看作是补语的特殊标记。关于结果补语是否有“得”作为标记的问题,有三种不同答案。结果补语、程度补语和可能补语的划分容易混淆,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能把它们分清楚。通过观察结果补语的历时发展情况,得出肯定句中“能 VC”式和“可以 VC”式的使用频率多于“V+得+ C”式。结果补语中也有补语标记“得”的出现,标记论和语用原则能解释这一原因。  相似文献   

10.
在“V着”类处所主语句中V与其补语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互动关系,结果导致句子格式可以分化成L1和L2两式。但V在语义上要受制于整个格式的识解需要,在去时间化或轻动词化的程度上体现出不一而足的梯度特征(静-静/动-动),因此句式在与其他异类共同演绎概念者的不同识解方式时其自身内部也被投射上识解方式的连续统。  相似文献   

11.
构式"V是V"的言语行为转喻理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同义反复的研究多集中于类典型构式"N是N"上,而对由动词构建的构式"V是V"的研究甚少。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出发,以言语行为转喻理论为理据,认为构式"V是V"是言语行为转喻的产物,其识解过程的关键是以言语行为的中段代替整个言语行为。  相似文献   

12.
重动句几种语用功能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V1O V2 P(重动结构 )这一特殊结构式自身体现了评议性、超常性、偏离性和双重强调等语用价值 ;而在语篇中能一定程度上达到语义自足 ,即它的两部分结构V1O和V2 P能互相补充 ,提供各自必要的信息 ,也能为整个语篇段做语义上的补充。V1O V2 P在语篇中与上下句之间总会有表因果等各种语义关系 ,正是在这相关关系中语篇优先选择了V1O V2 P重动式。  相似文献   

13.
竹溪话中有"V人子"的语言现象,它的整个结构表达的是一种自感义,即说话者的一种消极的、不愉快的、不舒适的感受.本文从竹溪话的这一语言现象入手,考察了其他方言中这种表自感义的"V人""V人子",认为普通义的"V人"、自感义的"V人"、自感义的"V人子"三者的语法性质并不相同,它们构成了一个由词组到词的连续统,由共时分布构成的这一连续统也反映了其历时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4.
“V成”述补结构可以分为表示事物完成的“V成1”式、表示事件完成的“V成2”式和表示“成为”的“V成3”式。“V成1”式是典型的结果补语小句结构,“V成3”式是含有致使者的结果补语小句结构,这两类也就是以往研究中所区分的“成功”类和“成为”类“V成”述补结构。这两种结构在补语小句理论的基础上可以得到统一解释。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形容词与动词及数量结构组合常常有两种语序“V+X”和“X+V”,本文全面考察了“多、少、早、晚、快、慢”与动词的两种顺序及其原因。文章认为:“V+X”和“X+V”语序的配置受到“预期与结果”模型和X与“点”的融合度两方面的控制。  相似文献   

16.
"V成"结构的变异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V成”结构是指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V成”将事物甲和事物乙联系在一起而形成的结构,其变异情况比较复杂,本针对常规性“v成”结构的构成条件,从三个方面对变异性“V成”结构作了简要描述,并对变异产生的修辞手法、变异带来的修辞效果进行了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17.
“V在L”格式的发展和虚化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V在L”格式在汉代结构上发生了重新分析;“V在L”格式在唐五代以前只是少量存在,宋代大量出现,元明时期确立了优势地位;“V在L”格式在先秦至汉代表示“人或事物通过动作达到、状态呈现或动作发生于某处所”,魏晋南北朝以后表示“人或事物通过动作达到或状态呈现于某处所”;导致“V在L”格式发展的机制主要有:赋元的羡馀、类推、更新、“时间顺序原则”的限制等。  相似文献   

18.
从认知学的角度对“V toinfinitive”和“V Ving”现象进行阐释,认为“V toinfinitive”与“V Ving”有其自身的框架与ICM,可视为一种构式。  相似文献   

19.
试说"-V/V"式     
本考察了“-V/V”式的各个构成成分的句法和语义特点;探讨了该句式在语法分布上的特点,即该句式一般只出现于肯定句和表示肯定的反问句中而不出现于否定句中;研究了该句式在语用表达上的作用,着力解释了动词后成分所具有的超乎寻常性及其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从量的语义关系角度考察发现,"VC"、"V得VP"与"V个VP"结构在语法意义上分别表达客观规约、客观具象和主观异态结果,在量的表达上分别体现为客观抽象量、客观具象量和主观异态量。由此,三者在结构意义的表现成分、肯定和否定、时态、疑问句和语用等方面存在着一系列不对称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