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8年10月21日,四川某工人报在头版显著位置上,刊出一篇近800字的消息,黑体大字的标题为:《是中巴打人,还是报道失实?》这则消息的导语是这样写的:“10月4日,成都某报报道的中巴车殴打62岁的老太婆致重伤事件……”读罢标题和导语,读者疑窦顿生:“中巴”和“中巴车”,岂能“打人”和“殴打62岁的老太婆致重伤””直到看完这篇消息,才知道其真相:原来是中巴车随车“检票员与乘客因放置行李而引起纠纷……”  相似文献   

2.
今年5月24日中国商报,头版头条醒目的大字标题映入我的眼帘:《秘书赵广耀不在其位也谋其政,三年为国家献计30余条》,还配有《位卑岂能忘忧国》的短评呢!我一口气读完这条消息。不错,正是他——河南省安阳市糖业烟酒公司秘书、连续8年被评为安阳市优秀新闻通讯员的赵广耀。写新闻的竟成了新闻人物。今年42岁的赵广耀。从“酒”里酿出一篇篇在全国引起不小震动的新闻,他是如何在小天地里写出大文章的呢?  相似文献   

3.
《危困地区领导异地在五星级酒店为儿子办婚礼》是黑龙江电台2001年8月1日首播的,荣获2001年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长消息类一等奖,播出后在听众中产生了强烈反响———是什么原因打动了听众呢?笔者认为这篇消息有三大特色。一、精心的构思这篇消息从标题、导语、主体到结尾,都是记者依据听知规律精心构思的。标题运用鲜明的对比,即把“危困地区”与“五星级酒店”组合在一起,使听众震惊,具有轰动效应,引人入胜,激发人们听下去,实现了听觉的有效传播。导语开门见山点题,交代提供新闻线索者的情况,迅速明确凸现主体信息,给人们留下清晰的印象。…  相似文献   

4.
2004年3月4日的《人民日报》“两会特刊”刊登了一条消息——《今年“两会”代表委员车辆运行时间将大大缩短(肩标题)——“动静小了,心里踏实了” (主标题)》。这篇看似记者不经意间写出的小消息,实则构思精巧,独具匠心,从“小动静”中反映出了“大变化”,值得一评。  相似文献   

5.
1960年2月20日,人民日报一版刊载了一则500字的消息《简易洗衣机代替大量人工劳动》,同时,配发一篇2200字的社论《这不是小事》。消息报道北京一家工厂生产出简易洗衣机,每小时可洗衣服200余件,相当于40人的手工劳动,另外还介绍了几个幼儿园和旅馆自制的洗衣机。试问:为这么件小事,值得做那么一篇大文章吗?这个问题,社论在标题中就做了回答——《这不是小事》。为什么这样说呢?社论第一段强调:“这是一件还没有引起更多人注意的技术革新,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革新。”大搞全民性的技术革命运动,是1960年上半年经  相似文献   

6.
在人们的五官中,最能传神的是眼睛。在一篇新闻作品中,最能传神的就是标题。标题是新闻作品中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看书看皮,看报看题”。一条消息,一篇通讯,一则言论,能否吸引读者、打动读者,标题起着重要作用。怎样能使新闻标题具有传神的魅力,使读者“一见钟情”呢? (1)简洁简洁,就是用尽量少的文字,将新闻事实浓缩成短小醒目的标题。  相似文献   

7.
《南方日报》2003年2月19日刊登的《非典型肺炎病原是衣原体?》一稿在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消息一等然。这篇900多字的消息之所以能获此殊荣,依笔者看,主要原因在于下述几个方面:一是问题式标题吸引人。“你可以把马牵到水边,但你却无法强迫它饮水。当你把你的报纸送到读者手中的时候,你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无法强迫他阅读。不过,有一个办法可以诱使他阅读你的报道,那就是,运用精彩的标题。”穴引自汤姆森基金会编著《新闻写作基础知识》一书雪这篇消息的标题采用的是问题式,即在标题中提出问题,引起读者思索,吸引读者去阅读内容,寻…  相似文献   

8.
三改标题     
有一次,我写了一篇如何当好基层通讯员的短文,内容是自己从建立底稿本、标题库、剪贴本做起,注重在对比中学习,总结中提高的一些收获。当初制作的标题是《点滴招数伴我长进》,稿件写好后,通读全文,越品这副标题越没味,心想:自己制作的标题连自己这一关都过不了,怎能拴住读者挑剔的眼睛,又怎能叫编辑动心呢?我没有急于发稿。几经思考,又把标题改为《我的一招》,把标题和内容全部读了一遍,还是感到这标题缺乏新意,欠“火候”,我决定把原来制作的两个标题全部放弃。自己仔仔细细地读了几遍全文,不知不觉中感到:这三点做法不正是自己在新闻报道的学习实践道路上拣到的三粒芝麻吗?我眼前一亮,工工整整的四个字《三粒芝麻》成了这篇文章的标题,稿件寄出后即被一家新闻专业刊物采用,样刊收到后,我看到“三粒芝麻”这个标题,编辑还在版面上作了突出处理。 “题好文一半”。一篇稿件,内容固然重要,鲜活意丰的标题也确确实实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青年报1986年6月27日头版在一篇《青工张林五年五上建议书》的消息后,配发了一篇短评,标题是《“!”后的“?”》,写的是辽宁省瓦房店市阀门厂青工张林四次向厂领导“上书言事”,四次受到冷落,然而他锲而不舍,又递交了第五份建议书,引起了新上任的厂领导的重视。作者用“!”,为张林这种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叫好,但在叫好之余,又提出这样一个“?”:张林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为何  相似文献   

10.
我在读2000年3月25日《中国青年报》刊登的《发现问题不捂不盖一封信引发一汽10万人大讨论》的消息时,从头到尾看了两遍,怎么也没有从内文中找到“10万人大讨论”的字样。不用说“10万人”的具体数字,就连一汽有多少人也没有交代。那么标题中是根据什么标出“引发一汽10万人大讨论”的呢?1999年9月10日《中国青年报》  相似文献   

11.
《人民日报》1985年9月17日有一篇题为《心里要有“李鼎铭”》的文章,内容是说要尊重并听取党外人士的意见。李鼎铭这个名字人们是熟悉的,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曾提到他,因而标题中借“李鼎铭”来代替“党外人士”,读者不会产生歧义。这种人名借代的修辞手法,在消息、通讯、言论等文体的标题中屡见不鲜。标题中人名借代有以下几种情形: ①以古代文艺作品和传说中的人名借代。《民主与法制》1985年第一期有个标题:《现代“刘兰芝”坚强起来了》。刘兰芝是古乐府诗《孔雀东  相似文献   

12.
1960年2月20日,人民日报一版刊载了一则500字的消息《简易洗衣机代替大量人工劳动》,同时,配发一篇2200字的社论《这不是小事》。消息报道北京一家工厂生产出简易洗衣机,每小时可洗衣服200余件,相当于40人的手工劳动,另外还介绍了几个幼儿园和旅馆自制的洗衣机。试问:为这么件小事,值得做那么一篇大文章吗?这个问题,社论在标题中就做了回答一《这不是小事》。为什么这样说呢?社论第一段强调:“这是一件还没有引起更多人注意的技术革新,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革新。”大搞全民性的技术革命运动,是1960年上半年经济工作的一个特色。年初开始,中央号召立即掀起一个  相似文献   

13.
我在报上见到两条消息,心存疑窦。这两条消息,一条是发表在中国农民报今年7月14日三版上,题目是《身居果园五年鲜果一口不尝》,另一条是发表在人民日报7月20日四版上,题目是《朱性哲义务修理钟表一万五千多只》。这是两条很普通的短新闻,但都引起了人们的一些议论。一种意见说,这是不可能的事,朱天作同志身在果园五年,哪能“鲜果一口不尝”?朱性哲是农村干部,哪有那么多时间义务修那么多钟表?  相似文献   

14.
《新闻三昧》编辑部:本刊2002年第10期里面,有多篇文章的标题使用了引号。如第9页《“树荫”,还是“树阴”?》一文。文章里就“荫”与“阴”在正确的使用上,进行了甄别。由此而想,原来的标题,若改为《树“荫”,还是树“阴”?》才更符合文章的中心题义。还有第31页  相似文献   

15.
2002年8月20日,某市报头版登载了一条题为《农民致富跳龙门 高升成了城里人》的消息。报道的是某村部分农民依靠特色养殖致富后,住进了县城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并办理了城镇户口。这么一条好的新闻素材,标题的“高升”一词却令人联想起其弦外音:农民办了城镇户口成为城里人就是“高升”,是不是在歧视农民呢?  相似文献   

16.
一家都市报在头版刊发这样一条消息:省新华医院一名医生先后收受患者2800余元红包,被该院吊销医师执照一年,并被安排到医院洗衣房当一年洗衣工,给予行政记大过处分,罚款5000元。该消息标题的主题为《医生收“红包”罚做洗衣工》。后来,《报刊文摘》在转载《医药养生保健报》同样内容的消息时,标题为《医生收红包改做洗衣工》。“两报”的标题仅一字之差,前者为“罚”,后者为“改”,我认为后者的标题比较准确。因为在我们国家,只有社会分工不同,做任何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不可缺少的。如果医生违纪违规,处罚其去当洗衣工,那就有贬损…  相似文献   

17.
如何使消息吸引读者?笔者认为:在消息写作中要尽可能地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使消息具有趣味性和可读性。首先要用好标题来先声夺人。如我采写我们公司实行干部持证上岗一稿,用了《华兴公司实行干部持证上岗制度(肩题),“阿混”干部难混了(主题》的标题。由于“阿混”干部一词形象生动,肩题交待事实清楚,便博得了编辑的好感。此稿很快被刊登在192年5月26日的《陕西工人报》显著位置。稿件刊登后领导和同事们都说标题好,文字活。又如我采写的我们公司为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正式配套一稿,用了《华兴公司和上海大众千里喜结“良缘”》的标题,“结良缘  相似文献   

18.
《读者》2000年第9期摘登了一篇题为《中国离诺贝尔奖还有多远》(原载《中华英才》2000年第3期)的长文,该文有一小标题为:“6位华裔科学家问鼎诺贝尔奖”。 我们知道,华裔科学家中,理论物理学家杨振宁等6位均曾荣获诺贝尔奖。那么,荣获××奖能否说成“问鼎”××奖呢?  相似文献   

19.
人们常说,标题是新闻的“眼睛”。那么,如何让新闻有一双既传神又富有魅力的眼睛呢?就这个问题,我谈点体会。记得我在采写一位预备共产党员、镇建筑公司经理多年廉洁奉公的事迹时,开始在制作标题上总跳不出太实的框框。后来,我认真推敲,采用比拟手法做出了一个有声、有人、有物、有景的标题——《警钟,在夫妻俩心中常响》。再如,我采写了一篇区工商所所长采用轮流当所长来练兵的消息,采用  相似文献   

20.
在专以闽北花猪为报道对象的新闻作品中,恰巧时隔一年,我们采写的两篇消息见过报。2003年5月,主标题为《濒危闽北花猪今又兴旺》的消息登载在《闽北日报》上;2004年5月,主标题为《闽北花猪仅剩3头种公猪》的消息,继发表于《闽北日报》又被《福建日报》采用。前者如瓦片漂水痕迹顿失,后者似巨木撞钟余音绕梁。新华社、中新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至少30家新闻媒体据此刊播。分管农业的福建省副省长刘德章当即批示,要求“抢救式地保护好我省稀有品种”。省农业厅有关领导实地考察,表示“尽快拨出资金大力扶持”。如果闽北花猪得以保种扩群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