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前言 地球动力学一词近年使用颇广,从历史上说,人类开始研究地球的形状和性质,并予以动力学的解释,即可称为地球动力学。近代、现代地球动力学是在研究全球构造和地球深部作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应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以及大地测量等学科,进行综合和交叉研究的重大课题。狭义的地球动力学强调地球各种现象和要素的力源性质和动力作用模式的探讨,广义的地球动力学则包括对各类地球现象进行全球性的概括,并应用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以求达到对行星地球的整体认识,探讨和推断地球演化过程中的动力作用史,从而建立地球动力演化模型。  相似文献   

2.
马宗晋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和灾害学专家,长期从事构造地质、地震构造、地震预报、石油地质、综合减灾、全球构造与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马宗晋院士1933年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师从李四光教授,1988年起任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所长,1996年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名誉所长,2005年任国家减灾委专家组主任,2008年任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主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78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86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1989年获首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199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99年和2006年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东缘主要断裂带地应力监测”是国家地质调查部门下达的国土资源大调查工作项目,隶属于计划项目“西南地区应力场综合研究”,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陈群策研究员主持完成。该项目在青藏高原东缘开展系统的地应力测量与监测,获得研究区重要构造部位现今地应力的赋存状态,构建青藏高原东缘地应力监测网络,对重点构造部位的地应力动态变化实施连续监测,从而获得这一重要构造地域地应力的时空分布规律:揭示主要活动断裂带与现今地应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耦合机制,为深入研究青藏高原东缘现今构造活动提供地球动力学依据;从内动力的角度,深化对该地区主要活动断裂的地质灾害致灾机理的认识,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防灾减灾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4.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李四光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奠基人。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8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他创建地质力学,提出构造体系新概念;提出古生物蜓科化石鉴定方法与分类标准,此方法一直沿用至今,为微体古生物研究开拓了新道路;建立了中国第四纪冰川学;在分析中国地质构造特点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5.
张绍同 《科教文汇》2008,(15):206-207
成矿是一种复杂的地质作用,区域构造与区域地球化学是控制成矿的基本要素。本文简述了构造成矿研究的历史和大型构造与成矿的关系,提出构造动力体制转换是引发成矿作用的一种重要机制。通过对我国矿田构造研究的回顾,总结提出构造研究的一些思路。时区域地球化学与成矿、上地幔元素丰度与成矿以及地球化学急变带与成矿等做了讨论,认为岩石圈及地质体中一定含量的金属元素是成矿的必要条件,而成矿尚需一定的地质作用对这些金属元素的浓集。  相似文献   

6.
王鸿桢,地质学家,1916年11月生,山东苍山人。193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47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秘书长、北京地质学院教授兼副院长、武汉地质学院教授兼院长、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现为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国际地科联地质科学史委员会副主席。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领域包括古生物学、地层学、古地理学、前寒武纪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和地质学史。主要研究成果是:建立了四射珊瑚的系统分类和演化阶段,出版了《中国古地理图集》,提出了构造阶段的观点,形成了全球构造活动论和历史发展阶段论相结合的地球史观。提出了地球史上不同级别的节律及其可能的天文控制因素,以及地球演化中曾发生阶段性有限膨胀的设想。发表论文180余篇,出版专著等20余种。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集体,1982年)、二等奖(1987,1991年),国家教委高校教材特等奖(1988年),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994年),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特别奖(1996年)。  相似文献   

7.
1985年以来,武汉大地测量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积累了近35年的高精度重力观测数据;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建立了亚洲地区唯一的国际重力固体潮基准,建立了台站低频背景噪声模型;构建了全球重力固体潮实验模型和中国大陆精密潮汐改正模型,改善了地表质量负荷重力效应的理论模拟;探测了液态地球的近周日共振、地球自由振荡和地球内核平动振荡等与地球动力学相关的信号,并应用于研究地球深内部物性参数;提出了耦合温度场的球形分层地球的形变理论等。相关研究成果可为国家精密测绘、全球大尺度地球动力学和空间技术提供新的理论指导和背景材料。  相似文献   

8.
兰州地质研究所建立于1956年。兰州地质研究所以多学科综合研究为特点,重视岩石圈中的生物地质作用及有关矿产的形成机理。在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沉积学及沉积地球化学、有机地球化学及生物地球化学、稀有气体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板块构造、磁性地层学)、原油孢粉学及藻类研究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水平和特色。其它研究领域还有:环境地质学(古环境与古气候)、放  相似文献   

9.
《金秋科苑》2008,(23):13-13
作者简历:叶叔华,女,194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曾任上海天文台台长,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科协第六届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现任上海天文台地球动力学研究中心顾问,“亚太空间地球动力学”国际计划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  相似文献   

10.
作者简历:叶叔华,女,194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曾任上海天文台台长,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科协第六届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现任上海天文台地球动力学研究中心顾问,“亚太空间地球动力学”国际计划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  相似文献   

11.
西移的大陆     
从1912年魏格纳(A.L.Wegener)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开始,经过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努力,人们对地球已经有了全新的认识,并且建立了新的全球构造理论体系,即板块构造学说,使地球科学发生了一场深刻的革命。但是这场革命主要发端于大洋地质的新发现,而对诸如大陆岩石圈的形成与演化,板块运动的动力学等问题仍然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越来越多的地球科学家认识到,全球构造的形成与演化是否只依赖于板块的运动,  相似文献   

12.
正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于华东师范大学,是在陈吉余院士等前辈学者创建的河口海岸动力沉积、动力地貌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实验室于1989年启动筹建,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现任实验室主任为高抒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为陈大可院士。1实验室概况河口、海岸是地球海洋和陆地之间的广袤地带。从全球范围来看,海岸带,尤其是大型河流的河口区域,是人类  相似文献   

13.
云南省某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地处云南高原东南斜坡地带,境内极易形成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其地质灾害的形成与该县独特的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特征紧密相关,通过对该县的自然环境及区域地质背景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地质灾害活动基础条件与动力条件,基础条件主要体现在地形、地貌、构造、地层岩性、水文地质及生态植被等方面,而动力条件主要体现在降雨、地震、人类活动等方面。根据总结出不同的地质灾害成因,对该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建议,为下一步减灾防灾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学院减灾中心于1995年3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成立。是中国科学院从事与减灾问题有关的各单位进行综合研究和协调的联合组织,由中国科学院45个长期从事减灾工作的研究所组成,拥有8位院士,百余名高级减灾专家及上千位科技人员。中国科学院自然灾害研究委员会同时作为中国科学院减灾中心学术委员会。  相似文献   

15.
地质构造是指在地球的内、外应力作用下,岩层或岩体发生变形或位移而遗留下来的形态。任何构造总是与其他相关构造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因此,对于矿山地质构造的研究不仅在于阐明地质构造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时间上的发育顺序,探讨地壳构造的演化和地壳运动的规律及其动力来源,而且对于矿山矿产分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以及环境地质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科学中国人》2004,(3):60-61
刘东生、王永志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 引人关注的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近日揭晓,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东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获此殊荣。 国家最高科技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以其权威性和高达500万元人民币的奖金引起海内外的极大关注。此前,吴文俊、袁隆平、王选、黄昆和金怡濂五位院士已荣膺这一奖项。这次获奖的刘东生长期奋斗在地球科学研究领域,从中国黄土的研究中对全球环境变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使我国第  相似文献   

17.
《科学中国人》2011,(11):5-5
刘光鼎.中国科学院院士。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学家。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29年生。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地球物理学报》主编,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提出,中国与东南亚、中亚、西亚等国家的关系日益密切,加强地球科学、地质工程等领域的区域合作和学术交流是大势所趋。特提斯造山带是新生代以来全球规模最大的造山带,它的形成与演化对全球构造及矿产资源与能源形成分布有着重要影响,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2014年10月12日上午,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学部、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  相似文献   

19.
裴荣富院士于1948年获清华大学理学院理学士学位。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当选为美国纽约科学院院长。他曾历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工程师、主任工程师、研究员、副所长、所长、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任、矿产勘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际矿床成因协会(1AGOD)主席兼协会大构造与矿床专业委员会(CTOD/IAGOD)副主席。世界地质图类委员会(CGMw)“世界大型一超大型矿床成矿图(25M)与全球成矿”、“全球海洋矿产资源图(1:25M)”、“亚洲成矿图(1:10M)”项目首席科学家和国际矿床成因协会中国委员会主席。致力矿业工程勘查和科学研究六十多年,取得了诸多成就。  相似文献   

20.
滩坝砂体已逐渐成为我国陆相断陷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之一。在国内外相关文献调研的基础上,论述了滩坝的类型与特征、控制因素、沉积模式、成藏规律及勘探技术。断陷湖盆滩、坝砂体主要见于缓坡滨浅湖地区,可分为砂质滩坝、砾质滩坝、生物碎屑和碳酸盐岩滩坝,其中砂质滩坝是断陷湖盆最常见的滩坝类型。滩坝的发育明显受到古地貌、水动力强度、湖平面变化以及物源条件的控制,具备多种类型的沉积模式,在有效烃源岩、较好储层和有利输导系统的配合下,形成以岩性、构造-岩性为主的油气藏。滩坝砂体的勘探包括地质和地球物理两个方面,地质方法能够从宏观上把握滩坝的类型和分布规律,而地球物理方法的优点在于对确定的滩坝砂体从形态和分布特征上进行精细描述,因此,综合地质和地球物理方法对滩坝砂体进行研究是实现滩坝砂体油气勘探取得突破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