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等量代换在解答数学题中应用很广。在某些应用题中,要求的未知数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解答时要根据某种数值相等的关系,用一种量代替另一种量来寻得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或途  相似文献   

2.
另解法。小学应用题中有相当一部分可以找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答方法,当学生用某一种方法解答后,就可用另一种解法进行验算。互逆法。把未知条件当作已知条件,或把已知条件当成未知条件,改编成一道与原题成互逆关系的应用题进行计算,以检验其结果是否符合题意。等量法。抓住题中等量关系检验。如归一问题(包括双归一)应用题,可以抓住关键句“照这样计算”进行前后单一量是否相等的检验。这样即可检验列式是否合理,计算是否正确,又能加深对“照这样计算”的理解。代入法。把计算结果代入原式,检验原解是否正确,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列…  相似文献   

3.
代换法也称等量代换,是常用的一种数学思考方法。通过适当的变化,用一种量替换另一种量,使数量关系简单化、明朗化,从而寻求到解题途径。在实际解题过  相似文献   

4.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其内涵就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在做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为尺度,根据劳动者为社会提供的劳动量(包括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其实质是消灭剥削,消除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劳动成果的占有现象.它是人类分配史上的一场重大变革,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5.
等积式的证明方法一般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直接证明三角形相似(或全等),然后由对应边成比例(或相等),即可得证.本文重点介绍证明等积式的另一种方法——等量代换.这种方法的基本思路也是证明三角形相似,但是要把其中的一些量进行替换.相信下面的例子能使同学们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6.
学生在解答一些求几何形体的有关问题时,往往因题中给定的条件不充分或数量关系隐蔽、复杂而一筹莫展,束手无策。但只要我们能认真启发、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从中找出有关“参数”(用字母或符号等表示的未知量)和已知量表示的中间量或等量关系式,然后通过约简或等量代换就可消元——或消去未知量,变未知为已知;或减少未知量的个数,只剩下含有一个未知量的等式,从而使问题得解。现举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7.
高中物理下册实验一、有关平行极电容器的几个实验1.如何使平板电容器带电使平板电容器带电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方法是用带电导体(如起电盘)或带电绝缘体(如带电有机玻璃)直接跟一平板接触,另一种方法是用直流电的正负极分别接到电容器的两极板上。用第一种方法使平板电容器带电时,另一块平板必须接地,才能使两极板带上等量的异种电荷(图1)。  相似文献   

8.
六、等量代换(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 (一)思想方法解读 等量代换,指的是对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去代替.这种思想,古已有之.在<几何原本>中,第一条公理就是"等于同茸的量彼此相等".在中国,"曹冲称象"的故事,更是将等量代换演绎得尽人皆知.等量代换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数思想方法的基础.但从其适用范围而言,我们把等量代换作为一种数学方法,或者说作为一种解题技巧似乎更好理解.  相似文献   

9.
代换法也称等量代换,是常用的一种数学思考方法。通过适当的变化,用一种量替换另一种量,使数量关系简单化、明朗化,从而寻求到解题途径。在实际解题过程中,若能灵活地掌握并加以运用,不仅能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还能提高思维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10.
守恒定律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规律 ,由于守恒定律只涉及到研究对象(包括宏观和微观 )的始末两个状态 ,不需要考虑中间变化过程的具体细节 ,从而可使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步骤大为简化 .下面就静电场中的有关物理量守恒进行分类例谈 .一、电荷守恒电荷既不能被创造 ,也不能被消灭 ,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或者在一个物体内从这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在任何物理过程中 ,电荷的代数和是守恒的 .(中学物理课本中对电荷守恒定律 ,虽然没有明确或直接叙述 ,但电荷守恒思想却渗透在教材的有关章节中 .)例 1 两个放在绝缘架上…  相似文献   

11.
一、商余变通法在保持某量(耗氧量、分子量、电子数等)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商余得出烃的分子式,再进行不同形式的变通.能有效提高思维的变通性与灵活性。其基本思路是:商余得出烃的分子式→等量变通成另一烃或衍生物→验证确定正确分子式。1.根据耗氧量商余确定分子式  相似文献   

12.
化学计算时常采用"终态法",即不考虑反应的中间过程,只考虑反应的最终状态.抓住某些特定量之间的守恒关系或等量关系,找出起始加入物质与最终生成物  相似文献   

13.
学生解题时常常误入歧途而不能自拔,最后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不外乎思维单调、片面,往往“一条道走到黑”,不善于扩展和转移。为此教师要教会学生掌握思路的基本形式及扩展方法,进行多向思维训练。一、思路的基本形式(串、并联法) 解题时要求由已知条件求出未知量来,从已知到未知(或从未知到已知)的中间的思维过程称为思维链,链的基本形式可分为串联和并联两种。所谓串(联)链就是根据因果关系从已知条件找到一个突破口,根据公式求出第一个中间量,再根据另一公式求出第二个中间量……最后直到求出未知量为止(如图1)。  相似文献   

14.
中学的生物课以及一些大中专有关的课程中,对渗透作用的演示常用一个盛有清水的烧杯,中间放入一根用肠衣、膀胱或羊皮纸封住一端的长颈漏斗或玻璃管,在漏斗或玻璃管内注入一定量的蔗糖溶液(附图—(1))。演示时,烧杯中的清水不断地进入漏斗或玻璃管内,管内的水位增高,以此显示在一个渗透系统中,水分的渗透作用。用这样的演示装置,教师在上课时,还是讲不清渗透现象。为此,我将渗透作用的演示装置作了改进。 演示时,用一个U型玻璃管(附图—(2)),分别从两端同时注入等量的纯水或等浓度的蔗糖溶液,或者一端注入纯水,另一端注入等量的蔗糖溶液,观察U型管,由于U型  相似文献   

15.
正一、验证酶的专一性(1)方案1:用同种酶催化两种不同物质实验组:反应物+相应酶溶液→反应物被分解;对照组:另一反应物+等量相同酶溶液→反应物不被分解。(2)方案2:用两种不同酶催化同一物质实验组:反应物+相应酶溶液→反应物被分解;对照组:相同反应物+等量另一种酶溶液→反应物不被分解。具体的实验方案如下:  相似文献   

16.
张建号 《中学理科》2004,(9):13-15,47
1.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射到另一种介质时,一部分光返回原介质(反射),另一部分光进入另一介质(通常改变了原来传播方向)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相似文献   

17.
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从实际问题中探索出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找出所需的量,把所需的量都用含已知量或未知量的代数式表示出来.进而列出方程.下面我们结合例题谈几种寻找等量关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说:“对不同等的人按不等量的(事实上是不等量的)劳动给予等量产品”。而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又说,按劳分配通行着等量劳动交换原则,即:一种形式的一定量的劳动可以和另一种形式的同量劳动相交换。列宁也说过,实行按劳分配时,各个劳动者是“按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这两种不同的说法有没有矛盾,应该怎样理解呢? 对于这个问题,有过多种解释,其中主要的意见有两种: 一种意见认为,由于各人的劳动能力不同,不同的劳动者为了领取等量产品,所付出的劳动是不同的。这种解释没有说清楚:人们的劳动能力不同,按不等量的劳动领取等量产品为什么还是按劳分配呢?既然不同能  相似文献   

19.
在几何证明中 ,经常要使用中间量 ,这些中间量魔力般吸引着我们探索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 ,更为问题的解决搭起一座座桥梁 .1 形式多样的中间量中间量形式多样 ,我们可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 :1 根据所要沟通或传递的两个量是否具有相等或不等关系 ,可分为相等中间量和不等中间量 .如 :在a=b ,b=c a=c中 ,b是相等中间量 .而在a相似文献   

20.
列方程解应用题之所以难,难就难在如何挖掘题中的等量关系.明显的等量关系自然容易找到,但比较隐蔽的等量关系的确难于发觉,况且有些等量关系来自物理、化学的固有规律和实际生活的基本常识.不管怎么说,熟悉基本事理及其相关的基本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如行程问题的基本关系S一民,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两个关系.如果我们连这些基本事理、基本关系都不熟悉,那么就无法解决与此相关的应用问题了.为了说明问题,最好举例.例1某班学生到离校5公里的农场劳动.一部分学生步行,而另一部分学生骑自行车,他们都从学校出发,沿同一条路前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