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艳 《早期教育》2006,(2):18-18
孩子们对迎春花的兴趣源于玲玲制作的那朵迎春花,这朵在玲玲手中忽开忽合的迎春花,一下子就把孩子吸引住了。有的说:“玲玲,这是什么花啊?你是怎么制成的啊?”有的说:“玲玲,能让我玩一会儿吗?我想看看它是怎么开的?”有的说:“玲玲,你教我制作一朵好吗?”……(孩子对新鲜事物总是很感兴趣,教师要善于抓住孩子的兴趣,借以激发孩子的探究欲。)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材中的口语交际专题训练是发展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主阵地,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口语交际课“活”起来、“实”起来。所谓“活”是指灵活、生动,所谓“实”是指扎实、实效。现依据一位教师执教的“我们身边的垃圾”口语交际案例进行评析。片段一:1.师展示图片:鸭先生门前美丽的小路。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里吗?为什么?(指名说一说)2.师展示图片:鸭先生门前满是垃圾的小路。(板书:垃圾)师:同学们,这样的小路你们还喜欢吗?为什么?(指名说一说)  相似文献   

3.
李日伟 《福建教育》2009,(10):52-52
有幸现场欣赏了特级教师俞正强《线的认识》一课,真实感受了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和改组”的教育理念。一、依托生活。丰富经验[片段1]线的认识(课始)师:大家头脑中有没有一条美丽的线,能把这条美丽的线画下来吗?(学生画,俞老师展示学生作品,明确:线有曲直,曲线可以拉成直线。)师:我们来研究直直的线。(板书“线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师: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一句话,(出示:一群美丽的鸽子,正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我看得人了迷。)会读吗?(指名学生读。课件点红“的”“地”“得”)这三个字在这句话中都读——de。既然都读de,那为什么有的地方用“的”,有的地方用“地”,而有的地方又用“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们的用法。(板书:的、地、得)  相似文献   

5.
一、识用结合 ,领会字意。(一)扩充词语1 学生齐读一句话 ,看红色的生字“美”。师 :句子中的“美”组成的词是什么?(美丽)2 你还能组哪些词?(可提示如下)(1)你和爸爸妈妈走在路上 ,看到过这个“美”字吗?(美容美发厅)(2)你听广播时 ,听到过这个“美”字吗?(南美洲、北美洲,美观、美丽……)(3)你在看电视时 ,看到过这个“美”字吗?(美国、美元……)(二)说句解意师 :以上问题太容易了。下面老师出个难点儿的问题。看谁最棒。(多媒体课件依次出现四个片段)师 :谁能看着画面自己试着用“美”组词并说一句话?…  相似文献   

6.
《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说明文。其教学目标为:介绍有关地球的知识,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使学生掌握按一定顺序说明事理的写作方法。扣住题眼,导入新课学生齐读课文标题后,教师在“只有”一词下加上着重号,并问学生:标题中的“只有”一词说明什么?(“只有”说明地球是独一无二的。)层层剖析,步步深化教师先出示彩色地球图片让学生观察,然后提问:课文是怎样描述地球概貌的?请结合第一自然段中的具体词句加以分析。(文章运用“晶莹透亮”、“美丽壮观”、“和蔼可亲”等词语表现出地球的美好、可爱。同时,作者还把地球比作“人…  相似文献   

7.
严杏  米仁顺 《湖南教育》2002,(21):47-49
(播放课件,教师配合课件深情地吟诵:在浩瀚无边的宇宙,有一个美丽的星球。它是人类的家园,它是太阳和月亮的朋友)师:看到了吗?这个美丽的星球就是……生:地球。(师板书:地球)评析用美丽的课件导入,配以一首同样美丽的谜语诗,由教师娓娓吟来,一开始就给学生一种美的冲击,为后面理解、感受地球的美作了很好的形象铺垫。师:地球我们还把它比做什么?生:故乡、家园、摇篮。师:哦!我听到更多的同学在叫“母亲”、“妈妈”,多亲切的称呼呀!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就是一篇有关地球的课文。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告诉大…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 一年级上册识字(一)第2课。 教学流程 一、画画导入,趣学“目” 1.师:(课件展示“眼睛”图)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 2.师:对,这是一只明亮的大眼睛。(一边指一边说)这是眼眶,这是眼珠。同学们,听美术老师说你们特别会画画,那么你们能把这只美丽的大眼睛画下来吗?(生画)  相似文献   

9.
导语:教师在黑板上画一幅简笔画“狐狸”。)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动物吗?(学生回答后板书“狐”)问:那么在你们的印象中狐狸是怎样的动物?生:很狡猾、坏、偷鸡、骗人等。(接着教师在黑板上画简笔画“虎”)问:这又是什么动物?(学生答后板书“虎”)问:虎在你们的印象中又是怎样的动物?生:凶恶、兽中之王等。问:狐狸和老虎有什么联系呢?(板书:“假”和“威”)讲解:“‘假’是凭借的意思,‘威’是威风。大家想,狐狸和老虎谁威风?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个成语故事是什么意思?下面请大家一起来学课结束语:这个故事…  相似文献   

10.
一次,我教《村居》,采用的是“以读代讲,以疑促思”的教学思路。首先让学生谈谈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一句,为什么?有学生说喜欢“忙趁东风放纸鸢”一句,这是意料之中的,孩子们爱放风筝嘛。也有学生说喜欢“草长莺飞二月天”一句,也不足为怪,草啊,莺啊,都是春天里美丽的景物。冷不丁,一个学生说喜欢“拂堤杨柳醉春烟”一句,问他为什么,却道不出所以然。我便引导他联系旧知,于是便有了下面的放飞学生思维的片断:师:这句诗和前面学过的哪首诗描写的同是春天的景物?生:(异口同声)《咏柳》。师:(不失时机地)啊,《咏柳》写出…  相似文献   

11.
一次意外的习作讲评.似乎使我找到了提高学生修改习作兴趣的“良药”——给习作评语加点“佐料”!按空间(地点)的顺序连句成段,是那次训练的内容。我先让学生明确自己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比如:列出至少两处景点。来表达“美丽的校园”这个中心意思。可不知为什么,在我们看来极简单的一件小事,对于三年级的农村学生却极为困难。看了他们交上来的习作,我气不打一处来。在讲评时,我便生气地说:“同学们。我们的校园。美丽的景点(地方)很多,难道大家都没发现吗?  相似文献   

12.
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教师先出示两道思考题:(1)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2)将“叶老改文”的部分放到“叶老请肖复兴做客”的内容之后写可以吗?为什么?通过讨论,学生明确:文章记叙了叶老改文后请肖复兴做客的经过,因为帮肖复兴改文,叶老才了解肖复兴,“改文”是“请客”的原因,二者顺序不可调换。指导学生精读课文。教师着重在两处地方点拔:(1)文中几次写到爬山虎?作者为什么多次写到爬山虎?(2)“在我的眼前,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一句该如何朗读?通过读读、议议,学生明确:爬山虎象征着叶老的人品,体…  相似文献   

13.
主持人1(男生):你会唱歌吗?主持人2(女生):会呀。我不仅会唱,还会用诗词来配歌曲,相当优美。主持人1:那不是既学了音乐,又学习了语文?主持人2:是呀。两全其美。今天我们就以(指黑板)“语文与歌曲”为主题,开展一次有趣的综合实践活动。(放录音:“让我们荡起双桨……”)(学生朗读歌词)主持人1:如果将“荡起双桨”的“荡”字改为“划”字,好不好?(同学纷纷作答)主持人2:如果将“推开波浪”的“推”字改为“冲”字,怎么样?(同学纷纷作答)……(放录音:“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学生朗读歌词)…  相似文献   

14.
李娟 《班主任》2010,(2):63-63
(一) 范老师:《范仲淹有志于天下》一文中,“以水沃面”的“水”是什么意思? 学生:冷水。 范老师:那么“以水沃面”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15.
毛桂芳 《甘肃教育》2007,(1X):55-55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好之”和“乐之”,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精心创设一个个既有诱导性又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学《对称》导人时,多媒体展示美丽的花园。并配合音乐:一只蜻蜓在花园的花丛里飞来飞去,一只蝴蝶飞过来说:“蜻蜓姐姐,咱们可以做朋友吗?”蜻蜓说:“我是蜻蜓你是蝴蝶,你怎么称我姐姐,还要和我做朋友呢?”蝴蝶说:“在图形王国里,我俩其实就是一家子,不信就跟我去瞧一瞧,还有许多家庭成员哩”。(这时课件展示飞的过程,有美丽的孔雀,机灵的雀儿等)这样借助学生喜欢的动画片揭示课题,营造了一种愉悦的学习气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相似文献   

16.
初庆华 《中小学电教》2011,(12):128-128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知道“辽源”市名的由来吗?(生:“辽”即东辽河,“源”即东辽河的源头。)山是长白尾,水是辽河头,山水相连,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那么你们知道辽源的历史吗?现在就一起来了解辽源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相似文献   

17.
精彩片断之一:师:同学们,上节课我和大家一起饱览了天游峰那美丽的风光,还认识了一位老人。(揭题:天游峰的扫路人)(课堂伊始,学生在教者亲切温馨的话语中很快进入了新的情境。)师:这位老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学们你们认为他是怎样的一位老人?请大家边读课文,边划出有关语句。(揭示要求:用“—”划出老人神态的句子;用“”划出老人的语言;用“△”划出老人的动作。)生:(边研读课文,边划出有关句子。小组交流,讨论研读成果。)师:大家认为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呢?请把你研读的结果写到黑板上。(全班同学争先恐…  相似文献   

18.
哈哈广场     
《初中生之友》2014,(6):62-62
乘法分配律 老师发现一个学生在作业本上写的姓名是:木(1+2+3)。 老师问:“这是谁的作业本?” 一个学生站起来:“是我的!” 老师:“你叫什么名字?”  相似文献   

19.
2005、2006两年中考作命题,用“最”、“也”、“又”、“更”、“其实”、“原来”等副词设置适度障碍的情形渐见其多,例如:“最美丽的_____”(河南课改区);“让生命与生命更近些”(连云港市);“____也美丽”(嘉兴市);“幸福原来”(河南);“_____,也是一种享受”(山西);“这也是课堂”(徐州课改区)等。考生往往对题目中的人称和动词很注意,匆忙中很容易忽略这些副词的限制作用,从而造成审题偏差。副词其实不“副”,我们怎样才能“慎而审之”呢?方法有三:  相似文献   

20.
“三疑”是《不倒翁》这一课教学的主线条,即“生疑———释疑———存疑”。抓住这条“疑”线进行实验教学,对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很有效。1生疑新课开始,让学生玩大小、造型、色彩、制作材料不同的各种不倒翁。提示学生:谁能玩倒它?营造热烈的探究氛围,引导学生生疑:不倒翁为什么不倒?2释疑实验一:牙签扎橡皮泥。用牙签扎上一团橡皮泥,倒立在食指上(见图1)能否立住?怎样才能立住?为什么?结论:上轻下重立得稳。实验二:对比演示(1)号和(2)号不倒翁(见图2)。制作说明:(1)号和(2)号的制作材料均为挖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