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刊讯 为庆祝日本冲绳县公文书馆成立五周年,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与日本冲绳县公文书馆共同举办的“清代琉球国王表奏文书展”于8月1日在冲绳县公文书馆公开展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共提供展品80件。其中有49件是琉球国王向清朝皇帝进呈的表文、奏本。最早的为乾隆二年(1737年)琉球国王尚敬为遣使进贡事的奏本,最晚的为同治十三年(1874年)琉球国王尚泰为遣贡使毛精长等入京进贡的表文。另有25件录于《史书》中的雍正及乾隆时期的琉球国王表奏文。其主要内容为进贡谢恩、贺皇上登基、祭奠故皇进香、谢册封为王、谢赐御书匾额及物品、谢…  相似文献   

2.
清代中国和琉球的贸易,有多种形式。除了进贡贸易之外,两国在长期互救飘风难船活动中的贸易往来,即是其重要形式之一。本文拟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珍藏的清代历史档案及有关资料,通过中琉两国互救飘风难船活动中的贸易活动,对清代中琉两国的贸易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一 中琉两国互救飘风难船的历史回顾 琉球王国位于日本九州岛和我国台湾岛之间,由大小三十六个岛屿组成,俗称琉球群岛。其面积约4600平方公里,与我国大陆浙江、福建两省隔海遥遥相望。琉球王国四周环海,国内各岛屿之间及与外国的往来,无不借助于舟船。可以说,离开舟船,琉球与国内外的交往就寸步难行。我国是航海古国,利用海道的历史悠久。国内南北之间,特别是沿海地区,海道是重要的交通渠道。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在现代航空事业诞生以前,除陆路外,海路是极其重要的交通渠道。而与日本、琉球及东南亚各国的交往,海道则是必由之路。 琉球群岛及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每年夏季,由于受来自太平洋热带暖流的控制,盛行东南风,5至10月份,经常发生台风,7至9月,台风尤为频繁。每当台风到来时,均伴随着狂风暴雨,沿海岸则有高潮巨浪。而冬季,又受来自西伯利亚高压寒流的影响,西北风常起。  相似文献   

3.
清代熊赐履所著《经义斋集》是以康熙皇帝所题匾额而成书名,但“经义斋”题名是康熙皇帝何年所赐,资料记载不一,或记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或言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本文根据《经义斋集》正文所记内容,佐以清代实录等资料,考辨题名年代,厘清列传、碑传及年谱等疏漏及抄录之误.  相似文献   

4.
一 关于乾隆时期海商的一些情况 一 绪言 清代的海上贸易是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解除海禁以后发展起来的。中国民众积极活跃于海外和沿海各地的事实,是近年来逐渐弄明白的。但是,有关每个海商是如何活动的问题,尚有许多不明确的地方。因此,本文拟以清代海商活动的几件珍贵史料为中心,从一个侧面叙述其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5.
中国和琉球国的历史关系,源远流长。据史籍记载,始于中国隋朝大业元年(605)隋炀帝派朱宽等出使琉球。此后数百年间,双方续有来往,因史籍记述无多,详情不得而知。明洪武五年(1372)琉球国中山王察度遣使入贡,从此,约500多年的明清两代,中琉之间的友好交往日益密切。随着中琉友好关系的发展,中琉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也日益频繁。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清代有关中琉关系的档案及资料,对清代中国和琉球之间的贸易往来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毛宪民 《历史档案》2006,10(4):49-53,71
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清代兵器刀剑中,有10余把制作精纯、刀刃锋利的日本刀,经笔者考证这些刀多为明清时的琉球王国所进贡之物。所谓琉球(即今日本冲绳县)位于中国东部,散在西太平洋之上,由36个岛屿组成,故又称“中山三十六岛”。据清代内务府养心毆造办处档案记载,日本刀使用材料的精巧极致和精湛的工艺水平,的确深受清代帝王的青睐。雍正朝时,造办处为打造刀头,采用了“福建大头钢”和“芜湖钢”,并奉怡亲王谕“可照日本刀样做”,然后再安装“做配桦木蒙古式鞘”。为什么雍正帝对日本刀情有独钟呢?据雍正三年(1725年)谕旨:“军器为用最要。闻得兵丁等佩刀,俱系粗铁并无锋刃,尚可渭之军器乎?且东华门、西华门外闻有赁刀之处,步军统领衙门应将此查明禁止……官兵有佩粗铁刀者,应令立限更换,违者治罪,共兵丁赁用佩刀,尤属不合,应交与步军统领严查禁止。”东华门与西华门是紫禁城的东、西城门,官兵居然要到外面去租赁佩刀,可见当时守皇城官兵佩刀之不堪。这必然引起雍正帝对刀具的重视,优质钢材不惜要从南方等地运进;所制作的刀要求以日本刀具为制作蓝本,即刀锋刃锐,官兵配备军器要得体。那么,日本刀又是如何进入清官的呢?为什么清代帝王会对日本刀如此青睐?为什么说故宫珍藏的是琉球贡刀呢?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日本冲绳县教育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中琉关系史学术研讨会”,1995年8月3日在日本冲绳县召开。参加此次会议的中日专家、学者共80余人。中国档案代表团副团长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长徐艺圃,偕同5位中国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学者共向会议提交学术论文6篇。其中中方4篇,日方2篇。 8月3日上午9时,“第三届中琉关系史学研讨会”在冲绳县公文书馆大厅举行。会议由冲绳县县立图书馆副参事富岛壮英主持。《历代宝案》编辑委员会委员长神田信夫致开幕辞。冲绳县图书馆玉木敬馆长、代冲绳县教育委员会仲里长和教育长宣读了致会议的贺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徐艺圃馆长发言致辞。主办双方共同回顾了几年来积极融洽地学术交流与合作,肯定了几年来的学术研究成果及其对中日学界的重大影响,并衷心预祝会议成功。接着由中日双方组成的议长团主持,对中琉关系史方面的若干问题进行学术研讨。下面依据发言的先后,分别加以介绍: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历史档案》杂志社总编辑俞玉储先生的论文题目为:“三论清代中国和琉球的贸易——围绕册封活动所进行的贸易”。文章通过对“冠船贸易“的状况和册封过程中其它贸易活动的考察,对清政府在册封琉球国中山王过程中,中琉之间所开展的贸易活动进  相似文献   

8.
中琉两国关系源远流长,早在隋唐时期就有了交聘往来。至明洪武年间,明朝开始册封琉球国王,使两国关系更加密切。清朝建立全国性政权后,沿袭明制,仍册封琉球国王。清朝第一个册封的琉球国王是尚质,其册封过程经历了十余年时间,通过这次册封,最终恢复了清代的中琉两国关系。所以,搞清楚清初册封琉球国王尚质的全部过程,对研究有清一代中琉关系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新近发现的清官满汉文档案,并结合有关文献,对清初册封琉球国王尚质的全过程试作论述。 一 顺治帝第一次遣使“招抚”与琉球国世子尚质遣使上“投诚表文”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五月初四日,琉球国中山王尚豊后,其子尚贤即位,称世子,按册封例,国王薨后,继承王位者,在受封之前,不可称王,只称世子,俟册封后,方可称王。崇祯十五年三月,琉球国世子尚贤按定制特遣正议大夫蔡锦等人赴中国进贡请封。当时,明王朝岌岌可危,东北地区有新起之满洲,中原腹地有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危难之际无法遣使赴琉球国行册封之礼。因此,正议大夫蔡锦等未能完成使命即行回国。崇  相似文献   

9.
澳门自古以来是中国的神圣领土。中国政府自明代起即在澳门设有海关。旧中国海关与澳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亦有许多鲜为人知的事情。一、粤海关澳门总口之设立粤海关澳门总目的设立,是经过了一个较长历史过程的产物。自1514年葡萄牙第一艘船到达广东沿海之后,葡船就不断来往于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港口,以贸易为幌子进行海上劫掠,因而遭到中国军队的打击。1522年,在赶走入侵的葡萄牙人以后,明朝政府“因噎废食”,重申禁海分,撤销闽浙两市舶司,仅留广州市舶司。禁令严格规定:外国船只必须持有本国政府向明朝政府进贡的证明文件…  相似文献   

10.
子川 《新闻记者》2008,(12):47-47
《华尔街日报》(WSJ)[2008年11月14日报道]中国同意取消要求外国金融信息服务供应商向一家政府控股的竞争对手披露销售数据等机密信息的规定;就此解决了与几个主要贸易伙伴在这一问题上的争端。  相似文献   

11.
《兰台内外》2010,(5):55-56
孝庄不入昭陵原因之一:扑朔迷离的“下嫁绯闻”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孝庄太皇太后薨逝,享年七十五岁。熟悉清代后陵规制的人就要问了,一般死的比皇帝晚的皇后,要在皇帝陵墓外面修建专门的后陵,可孝庄并没有。她的陵墓非常特殊,是修建在了孝陵红墙外。原因呢?  相似文献   

12.
一、世界贸易组织中的知识产权制度 商品贸易、服务贸易与知识产权保护是世界贸易组织的三根支柱.商品贸易指的是有形货物买卖,对此大家比较熟悉.服务贸易在世贸组织的协议里,指四种情况:(1)跨境提供(例如电信服务、网络服务);(2)人员流动(例如劳务输出);(3)出国消费(例如旅游服务);(4)商业到位(例如外国银行到中国建点所提供的金融服务).①  相似文献   

13.
康熙创制     
<正>清代皇帝巡幸盛京回乡祭祖意起清世祖福临,虽筹划数次但终未遂行成为遗憾。康熙皇帝于康熙十年(1671),第一次巡幸盛京,开启清帝东巡之始,之后又分别于康熙二十一年、三十七年两次回归故里,创立了清帝东巡定制及各项活动仪轨,后嗣皇帝遵循并发扬光大。根据辽宁省档案馆所藏《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及"盛京内务府文书档案"记载,我们还原康熙皇帝东巡创制过程。康熙九年九月初二日,玄烨颁谕礼部明志东巡缘由,不替父亲完成东巡祭祖夙愿寝食难安:"太祖高皇帝创建鸿图,肇兴景  相似文献   

14.
清代对妈祖的敕封与祭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妈祖原名林默娘,是宋朝时福建莆田湄洲岛上的一位渔家姑娘.据《林氏宗谱》记载,她是“晋安郡王禄公二十二世孙,惟悫公(林愿)第六女”,“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庆申三月二十三日酉时.”妈祖从小善良正直,乐于助人,常帮助附近乡民采药治病,颇受当地乡民敬重.宋雍熙四年(987)九月初九日离开人间,年仅二十八岁.之后被人们奉为神灵;留下了大量传说和故事.传说妈祖死后时常显灵,常衣着红衣,飞翻海上,救助遇难船只,被人们称为海上保护神.每年三月二十三日,东南沿海渔民百姓,都要赶赴妈祖庙会,拈香祭拜.就是在今日的台湾和香港,参拜亦仍属盛事.人们纪念她,是把她看作乐善好施、扶危济难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化身.本文拟根据清代档案及文献的记载,对妈祖神号的迭封和祭祀活动略作介绍.  相似文献   

15.
舒乙 《档案天地》2011,(10):58-61
老舍先生是北京旗人,满族,生于光绪二十五年腊月二十三日酉时,也就是1899年2月3日。那年,距离辛亥革命还有12年左右。在他降生的时候,中国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戊戌变法",光绪皇帝发动的改良新政,遭到"后党"的反对而半途夭折,中国社会上空,刚刚冒头的一点点曙光,又被彻底扑灭,诺大的东方古国重新陷入一片黑暗,整个社会动...  相似文献   

16.
《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页七九一、《清人别集总目》页九二五皆著录旷敏本《岣嵝集》,后者未详其生卒年,前者据“彭坊《瓦卮集》有其(旷敏本)所作序称,‘坊齿多敏本十九年’,彭坊生於康熙五十八年”,定敏本生年为乾隆三年(1738),江庆柏先生《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从之。今按:敏本实生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提要》考订有误。查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瓦卮集》,  相似文献   

17.
《黄氏日抄》又作《慈溪黄氏日抄分类》。《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子部》(下称《善目》)第663号著录,曰:"九十七卷,宋黄震撰。宋绍定二年(1229)积德堂刻本。存二卷,二十七至二十八。"藏国家图书馆。第664号又著录一部,曰:"宋绍定二年积德堂刻,元至元重修本。存二十五卷,四至五,十二至十三,十七,十九,二十五至二十六,二十九,三十四至三十八,七十一至七十八,九十四至九十六。"藏山东省博物馆。第665号又著录一部,曰:"元后至元三年刻本。"可见第664号著录的"元至元重修",指的是前至元。据此,《善目》编者确信:出版过宋绍定二年《黄氏日抄》九十七卷本。只是散失严重,仅存残本。  相似文献   

18.
清代戏曲作家程镳,字瀛鹤,著有《蟾宫操》传奇。《文献》1994年第1辑张增元《清代戏曲作家事迹考略》(下简称《考略》)据《蟾宫操》传奇的各家序言,题评,补考出若干内容。今据其它文献对《考略》再作订正、补充。《考略》云:"程瀛鹤,名键,字芥溟,浙江钱塘人。"又云:"康熙四十五年(1706),游粤西,梓《蟾宫操》传奇于白州官署,令十二红演之。"按,此记程瀛鹤名"鏕",误,其名  相似文献   

19.
2005年6月的一天,崔永元带一群外国朋友游颐和园,租了船荡舟昆明湖。船工看到客人里一位五十多岁的老人,脱口而出:“你不是那个班比诺吗?”三十多年前《桥》里边那个年轻的游击队员,跟这个中国观众“跨越时空”地紧紧拥抱。[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盛宣怀与南洋公学师范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鸦片战争后,中国封建之舟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沼泽”。清政府内外交困,危机四伏。一部分开明知识分子力主改革,抵侮御辱。在教育上,他们主张变革科举、讲求实学,师夷制夷。继之,洋务派兴办西学、学堂。由于师资匮缺,不得不聘请外国教习任教。外国教习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诸多弊端。维新派人士梁启超于1896年撰文指出,“师范教育立,而群学之基悉定”。[1]深感师范教育是群学的基础,并发出要迅速发展师范教育的呼吁:“欲革旧习,兴智学,必以师范学堂为第一义”。[2]首次提出要在中国开设师范学校。同年,在办理洋务事业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