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汉末年,曹操利用袁绍的失误,抢先奉迎汉献帝于许昌,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曹操正确运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发展、壮大了自己的实力,为官渡之战的胜利和统一北中国创造了一些良好的政治、外交条件。与此同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负面影响也日渐增长,限制了曹操集团的发展,曹操也逐渐放弃了这一策略。“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人谋”的重要表现与结果,其作用的发挥取决于曹操的个人素质与曹操集团的综合实力。  相似文献   

2.
郭嘉是汉末至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他跟随曹操11年,转战南北,出谋划策,多次取得胜利,在曹操统一北方的活动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郭嘉少年时就有远大志向,为施展自己的才华,郭嘉首先投奔袁绍。袁绍在当时北方军阀中势力最大,他占有广阔的地域,兵多将广,再加上门生故吏遍天下,霸业似可成就。但郭嘉和袁绍共事后,发现他原来是一位无能之辈,于是又离开了袁绍投奔曹操。曹操十分欣赏郭嘉的才能,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郭嘉也十分敬佩曹操,他说:“真吾主也。”在曹操的谋士中,郭嘉是最年轻的,但却深得曹操的…  相似文献   

3.
曹操有完备的人才理论系统,这是他立于不败之地、最终统一北方的重要筹码。本文从曹操使用人才的意义、用人的原则和用人的策略三个方面对曹操的人才思想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7.曹操严格教子执法如山曹操,安徽亳县人,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他20岁时就被拜为仪郎的官职。他敢作敢为,执法如山。后来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击败了多股封建势力,逐渐统一北方,官至丞相及大将军,封魏公。他的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武帝。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有多种著述传世。同时在子女教育领域,他也有其独到的思想和做法。曹操在历史上被称为一代“枭雄”,其实他是一个有才华、有作为的人。曹操希望儿子能像自己一样秉公守法、成就一番事业。因此,在教育儿子的过程中,曹操不但言教,而且注重身教,促使他们努力成才。曹操有好…  相似文献   

5.
刘立  胡治洪 《培训与研究》2006,23(10):35-36
生当东汉末年的曹操,在当时极其险恶的社会环境中,以其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干,扫灭群雄,统一北方,为中国由乱而治、从分到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曹操的成功首先在于他奉行法家之道,兼采名家、兵家、纵横家思想,宽严兼济,求真务实;而他的终极社会政治理想则在于儒家的王道仁政;在个人养生方面,他还究心于道家的理论与实践。正是在这种驳杂的思想指导下,曹操成就了平乱致治、反分促合的历史功业。  相似文献   

6.
青徐兖地域包括青徐兖三州,是位于黄河与淮河、睢水之间的三角地带.东汉末年,青徐兖地域因其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成为各派政治势力角逐的要地,他们在此相互残杀,又因利害关系结成短暂的同盟.在激烈而残酷的角逐中,曹操脱颖而出,他利用对青徐兖地域的控制,取得了白马之战的胜利,从而为官渡之战吹响了胜利的号角.曹操又逐步消灭其他割据势力,由兖州、徐州而青州,统治了整个青徐兖地域.青徐兖地域成为曹操统一北方的稳固的根据地.  相似文献   

7.
汉末三国之际,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了不少优势,为他统一北方赢得了不少机会和时间。但一直以来,人们对此多从政治角度予以解释,以为曹操"挟天子"取得的只是政治上的优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质上是曹操对其时儒家文化意识的正确运用,这一举措深蕴文化内涵,而曹操正以此形成了有利于自身强大的舆论和伦理道德优势。这种舆论和伦理道德优势在两汉以来所造就的社会环境里又因战争适时转化成了政治优势,从而使"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以政治面目出现。事实上,如果脱离了其时的文化意识环境,"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是不起任何作用的。  相似文献   

8.
从曹操的几个政令视其用人观石军红曹操的一生,均处于战乱年代。乱世之秋群雄迭起,各拥兵自立妄图大业。曹操从镇压黄巾起义起家,始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他在割据势力相互争夺的战争中先后灭袁绍、挤刘备、攻孙策、终于统一北方,成为手握大权执掌重兵的一代雄。他的成...  相似文献   

9.
曹操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文武并施,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曹操的诗歌充满着尊法反儒思想,风格清峻通脱,开创了“建安文学”的一代诗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东汉末年,豪强大地主与儒家学派结成反动的神圣同盟,各据一方,称王称霸,造成汉末割据分裂的混战局面。曹操在豪强地主势力被黄巾起义军削弱之后,登上政治舞台,他的历史功绩,主要在于结束了我国北方的分裂局面,坚持了统一进步的法家路线。因此,在他的诗歌里,无论是记  相似文献   

10.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也是一位著作颇丰的文学家。 曹操能够在统一中国的战争中取得了较大范围的胜利,完全得力于他具有正确的人才观。这些人才观念和思想不仅贯穿在他一生的政治斗争和军事实践中,而且也非常鲜明地体现在他的许多文学著作中。根据分析,大概可以分为三类:  相似文献   

11.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也是一位著作颇丰的文学家。曹操能够在统一中国的战争中取得了较大范围的胜利,完全得力于他具有正确的人才观。这些人才观念和思想不仅贯穿在他一生的政治斗争和军事实践中,而且也非常鲜明地体现在他的许多文学著作中。根据分析,大概可以分为三类:  相似文献   

12.
李金泽 《安康学院学报》2009,21(5):52-54,74
曹操在汉末军阀混战的特殊历史时期,敢于冒天下之指责,担当起消除割据、统一中原的历史重任,并运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策略统一了北方,为最终结束长期军阀混战的局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这种历史责任担当意识,体现在公文中,就是敢于反传统、反正统的思想;体现在公文语言特点上,是强势语言,富有气势,以气取胜.  相似文献   

13.
郭嘉是汉末至三国时期才华横溢的战略家。他跟随曹操11年,转战南北,出谋划策,多次取得胜利,对曹操统一北方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他英年早逝,曹操十分怀念他。  相似文献   

14.
曹操,字孟德(155——220),沛国谯(安徽亳县)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曹操之所以在政治上得到迅速成功,为统一全国打下坚实的基础,不仅因为他能摧抑豪强,代表了地主阶级中较寒微阶层的势力;实行屯田,在经济上减轻广大人民的负担,得到了群众的支持。尤其在用人上,真正做到了用贤任能,这是他政治上成功,军事上胜  相似文献   

15.
曹操统一北方的军粮来源和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东汉末年到曹操统一北方,是军阀混战时期。为了持续作战进而打败对手,几乎所以军阀都注意到了军粮问题。其中只有曹操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这是他能够统一北方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试就混战时期的军粮问题和曹操采取的对策,做一粗浅考察。  相似文献   

16.
史学界、文学界关于曹操问题的讨论,引起了华中师范学院历史系同志们的浓厚兴趣和普遍关心。为了推动同志更深入地学习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为了活跃百家争鸣的学术风气,我们教研组举行了一次讨论会。会上发言很热烈,邹贤俊同志首先以“应该全面地、实事求是地评价曹操”为题作了发言,他指出曹操最大的历史功迹在于大规模地在内地实行屯田,兴修水利,这就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又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利用了人民的力量和依靠自已的军事政治才干,统一了北方,并为此后全国统一准  相似文献   

17.
攻邺之役的胜利对曹操统一北方具有决定性意义.官渡之战获胜后,曹操信心倍增,把进攻目标确定为冀州首府邺城.经过充分准备,进展顺利.三个阶段都达到了预期目的.曹操麾下著名谋臣、战将几乎都参加了此次战役,他们在曹操统一指挥下各施所长,分工协作,形成强大合力,赢得了胜利.攻邺之役的胜利使曹操的实力走上鼎盛,决定了他对北方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古今中外许多名人喜欢以自己钟爱的东西自喻,并赋诗言志。这类诗中,诗情和哲理得到有机的统一,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曹操自喻“老骥”。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识见过人,豪气超群,曾被誉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见《三国志·武帝记))。年虽53岁,仍北征乌桓,尔后又消灭袁绍集团残余势力,为统一北方扫除了最后  相似文献   

19.
论三国     
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自古以来人们多有评价,但都因时代的、历史的局限性而未能把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历史关系阐述明白。下面我就以现代人的眼光来阐明我自己的观点。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再加上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各方诸侯也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势力不断强大,形成割据纷争的局面。当时诸侯当中,以曹操和袁绍势力最大。曹操采用袁绍谋士许攸的建议,打败了袁绍,统一了北方,又“挟天子令诸侯”,为后来魏国的强大奠定了基础。但魏之灭亡也是源于曹操的:①曹操不能以民为贵。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  相似文献   

20.
问题解答     
问:官渡之战曹胜袁败的原因如何? 答:官渡之战,发生于汉献帝建安三年(公元200 年),是曹操、袁绍两个地主阶级军事政治集团之问的一次决战。战后,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魏国的基础。这次战争中曹胜袁败的原因,我们可先从双方政治经济的实际情况来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