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境学习力求在"教室"这个特殊空间场域,围绕学生在"生活现场"中暴露的真实问题开展学习活动。通过制造、还原、再现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浸入生活现场,生成真知真思、真认同真行动,由真出发,向善向美成长。实境学习提倡在真实生活场域中开展教学,实现学校德育课程与社会德育资源的整合,凸显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方向性、思想性和实践性。  相似文献   

2.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应当切入学生生活世界的畛域,指向学生的"生活域"。通过回望学生的"过往生活"、关照学生的"现实生活"、指向学生的"可能生活",引导学生领悟、体验、拓展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意义。通过链接学生的过去、当下与未来,引导学生持续成长。  相似文献   

3.
当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已经进入了"核心素养"时代。落实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培育,必须确立学生的课程主体、课程本体地位。人在课中央,是一种生动的课程关照,要求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教学回归"人"本位,回归"学"本位。人在课中央,传递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态度,以学生生命发展、生活改善为目的。人在课中央,既解放了学生,也解放了课程自身。  相似文献   

4.
道德思辨能力的培育离不开儿童自身的道德生活体验。道德与法治课堂须源自"真实",基于学生的实际道德困惑和成长需求,创设有效的体验活动情境,为其思维发展搭建台阶,引发学生真思考;营建轻松而宽容的氛围,让学生敢说真话;呈现生活的复杂性,引领学生展开真探究,才能以"真体验"引领其道德真生长。  相似文献   

5.
道德与法治课程改编自思想品德课程,相比过去,增加了许多符合时代特征的素材与案例,教材编排严格遵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理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各个教学单元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对应的应用场景,指导学生的生活行为.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程只有回归生活,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作用,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与法治观念.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21,(75):136-138
追本溯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理论知识,都来自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不仅如此,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之根本目的,是要在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中用道德规范自己的言行、用法律约束自己的举止。正因为如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要回归生活。那么,教师究竟应该如何引领学生将道德与法治教育回归生活呢?文章将主要围绕"演绎生活故事、创演生活剧本以及开展生活实践"三个方面,详细论述将道德与法治教育回归生活的一些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7.
真实是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重要特征之一,基于"认知·情境"教学的课堂,通过创设真情境、阐释真问题、注重真体悟、促进真互动,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促进学生认知建构、引领学生行为坚守、助力学生素养提升,构建以求"真"为途径、以求"善"为归宿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20,(64):115-116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同时,道德与法治是当前社会生活的基础规范,与人们的日常活动紧密关联。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如果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就会造成教学内容空洞,学生理解困难。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采取生活化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理解、践行道德与法治内容。  相似文献   

9.
作为能够影响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学科,道德与法治在小学教育中的价值导向作用尤为重要。生活化理念的教学模式由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衍生而来,基于生活经验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生活哲理,实现道德与法治修养的提高。本文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化理念教学,为研究和探讨有效的教学方式提供途径。  相似文献   

10.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采用学生生活内容构建的综合课程,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蕴含了丰富的育人要素。教师要立足课堂、走向课外、创新渠道,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正>道德与法治教师要领悟课程内涵,不忘教育本真,抛弃不切实际的课堂热闹或作秀,返璞归真,以生为本,构建真实课堂,引导学生对课程有真理解并延伸到更广阔的生活世界。一、走进学生内心,教育有情有义道德与法治课基于学生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十分关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选择纠结和思想困惑。所以,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意志缺陷等。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触及学生内心真实需求,构建有情有义的课堂,  相似文献   

12.
<正>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定位是坚持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那么,我们如何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开展有效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呢?生活化的课堂才是灵动的课堂,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习主体。儿童的生活是整体性的,这就决定了道德与法治教育必须植根儿童生活,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教师要善于从生活入手,在生活中寻找教材的切入点,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将"道徳"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实施贴近儿童、  相似文献   

13.
张姝婷 《天津教育》2023,(26):43-45
<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蕴含着很多人生道理、规章制度、行为规则等,教师在讲述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要发挥课程“立德树人”的优势和价值,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作为基础,优化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情境教学的特征(一)形象性特征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是“无味、枯燥”,很多学生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就是听教师“讲大道理”,无法全神贯注地参与道德与法治课程活动。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开展情境教学,  相似文献   

14.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活学生思维、引领学生体验,指导学生深入理解课堂所学、内化并付诸于实践,是每位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从"真平等""真备课""真上课"三个维度出发,通过营造平等的课堂环境、做好课前准备、有效教学等环节,真正建构"求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  相似文献   

15.
课程与生活脱节,"知行不一"的现象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并不少见。要克服这个弊病,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教师要从坚持生活化和活动化、坚持说真话和真引导、坚持善组织和有实效等方面入手,让德性在真实的教学中涵育,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柴宗伟 《甘肃教育》2023,(8):120-123
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提升青少年的道德法治素养、意识等。而道德与法治课程法治专册相关内容以法律知识教育为载体,将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相结合,使学生了解宪法,掌握社会生活必备的道德规范和法律常识。对小学生而言,比较难以全面理解这部分内容。因此,笔者基于李吉林情境教育相关理论支撑,以道德与法治课程法治专册为实践阵地,从贴近学生的生活中撷取素材,探究情境教育融入法治专册的必要性和实践路径,以真实的教学案例融合多维情境创设,拓展情境范围,注重思维过程,凸显价值引领,探析真实情境任务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法治专册“教、学、评”一体化实践中的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曹凤莲 《家长》2024,(4):104-106
<正>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践行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关键课程。在新课改理念持续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教学模式的创新,为学生构建高效课堂。实践证明,立足家校合作模式开展生活化教学,有助于让学生深入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特点,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于此,本文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家校合作模式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教学措施。生活化教学理念,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一些生活案例,分享一些生活感悟,让学生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8.
学生通过学习,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法治行为,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根本目标。教学中,要重点关注学习题材的"自由度"、课堂对话的"参与度"和生活体验的"敏感度",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法治知识,培养法治意识,形成法治思维,提升法治能力。  相似文献   

19.
<正>德与法治课程是青少年"拔节孕穗期"的关键课程,是提升青少年学生精神世界的核心课程。时下,因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内容理论性、综合性较强,再加上部分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缺乏研究,教学手段单一,导致课堂枯燥无味、波澜不惊,学生喜欢度不高、期待性不浓。怎样改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科窘状?  相似文献   

20.
"道德与法治"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门主观性较强的学科。以"生活离不开他们"一课为例,展现在课前拓展、课中渗透、课后落实中,以学习活动让学生切身体验真实生活,产生真实情感,从而构建真实的道法课堂,促进行为转变,达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