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历史学习》2004,(3):22-25
考试范围中国古代史1.先秦(1)夏、商、西周的政治与经济(2)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3)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4)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5)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2.秦汉(1)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2)秦末农民的战争(3)两汉政治经济制度(4)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5)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6)秦汉时期的文化3.三国、两晋、南北朝(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4.隋唐(1)隋朝的兴衰与唐朝前期的政局(2)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3)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4)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  相似文献   

2.
【专题导读】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各国纷争,周边地区少数民族袭扰中原,各民族不断融合,逐步形成了统一趋势。秦朝开创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两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初步发展;边疆各民族发展较快,并和中原联系加强;各民族之间有战有和,但友好交往是主流。隋唐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相似文献   

3.
周滢 《初中生辅导》2023,(Z4):88-90
<正>时代特征秦汉时期,从公元前221年一公元220年,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阶段。继秦朝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后,汉武帝励精图治,在各个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使西汉出现了强盛的大一统局面,在秦朝的基础上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在政治方面,“推恩令”的实施,巧妙地削弱了地方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到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以来,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两汉时期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隋唐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各民族进一步融合,元朝大一统的出现,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明清时期,在统一政权下,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不可分离的关系.各族人民团结互助,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民族大团结。在“一国两制”的旗帜下,祖国的统一大业,必将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5.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华夏族即形成对远古中华历史文化认同观念--黄帝是华夏族的共同始祖,尧、舜等人是华夏族的共同祖先.中国谱牒认黄帝、尧、舜等人作"远祖",是对这一认同观念的继承.  相似文献   

6.
先秦时期安徽地区的民族和文化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徽地区自古就是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与华夏、尤其与东夷族关系密切。“三代”时期,该地区已形成东夷或华夏与土著族结合的方国。春秋战国时期,安徽地区受楚文化影响较大,地方特点比较突出,又有南北文化交汇的特点。先秦时期安徽地区文化的发展为秦汉文化的形成发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到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以来,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两汉时期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隋唐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各民族进一步融合,元朝大一统的出现,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明清时期,在统一政权下,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不可分离的关系,各族人民团结互助,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民族大团结。在"一国两制"的旗帜下,祖国的统一大业,必将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8.
一、秦汉时期政治制度的创新 1.秦朝封建政治制度的创新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秦始皇“横扫六合,一统天下”后,及时总结了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战乱不巳的教训,对国家政治制度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创新,主要表现在:以法家思想作为其政权建设的理论依据;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颁布通行全国的法律。其结果是在我国历史上建立起了一种全新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北方各族,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族源上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文中着重探讨了华夏族与北方各族的关系:(一)史前时期北方各族与华夏的关系;(二)夏商周时期北方各族与华夏的关系;(三)春秋战国时期北方各族与华夏的关系;(四)秦汉时期北方各族与汉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秦汉四百余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其所以重要,一是在地主封建制的基础上建立和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二是初步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秦汉进入了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繁荣期,同时也逐渐暴露了封建制的基本矛盾。所以,秦汉历史的特点对封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下面就这段历史谈几个问题,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专题有两条学习主线: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在我国历史发展的漫长岁月中,围家统一与民族融合一直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分久必合”与多民族共同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心声。其间虽然出现过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和唐末以来的长期分裂割据,但也出现了秦朝、两汉、隋唐、元朝和明清几个大一统时期,尤其是两宋以后,我国基本上没有出现大的分裂局面。同时,在分裂与统一的斗争中,总是伴随着民族融合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线索梳理一、线索与特征秦汉时期,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到公元220年东汉灭亡,包括秦、西汉、新朝和东汉四个统一王朝,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奠基时期。1.从政治上看。(1)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创建和巩固.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  相似文献   

13.
从秦汉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大统一的思想不仅在汉族人民和统治阶级中根深蒂固,而且许多少数民族的政治家、思想家也都积极地予以鼓吹。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元、清两个统一全国的王朝和许多地区性政权,都继承和发展了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国文化,保持了中国历史的连续性,这在世界文明古国中别无先例。清朝康熙皇帝在祭祖诗中用“卜世周垂历,开基汉启疆”等诗句,表明清朝是继承了周朝和汉朝的正统。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秦汉开创,经唐、元、清三朝的的巩固与发展,成为历史文化最久、统一时间最长的伟大国家。由此…  相似文献   

14.
<正>一、教学设计思路“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的第四课,也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节课。《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本课的要求是“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教科书内容分为“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文学艺术”“科技”和“中外文化交流”四个子目,基本涉及三国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各方面成就。从大的时间段来说,这节课主要分成两大阶段,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另一是隋唐时期。  相似文献   

15.
师:同学们打开课本第79页。今天我们学习第五章:秦汉时期的文化。(板书)秦统一是哪一年? 生:公元前221年。(板书) 师:汉朝分为——生:西汉和东汉。师:东汉是哪一年结束的?公元220年(板书)。算一算,秦汉时期的历史共有多少年? 生:441年。师: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它在政治上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国家统一。国家的  相似文献   

16.
<正>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内容多课时少”这一矛盾已然存在,对教科书进行合理的取舍与整合势在必行。受笔者所在的名师工作室两名教师对《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的同课异构观摩和研讨启发,笔者认为,针对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上、下)》文化史部分的教学,我们应瞄准“课程结构”靶心,紧扣“纲要”二字,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状况对统一多民族中国政治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巨大。运用非介入性分析方法对CSSCI期刊发表的相关论文进行梳理与检视可以发现,从文献检索看,研究热点覆盖国家与民族二元认同关系、中华民族与少数民族层级关系、跨界/跨境民族身份认同、传统民族地区/典型少数民族群体国家认同等问题,核心议题围绕国家利益展开,存有对少数民族利益和少数民族主体性关切不足的现象;从个案分析看,西南、东南、北方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国家认同水平普遍较高,民族宗教政策发挥了促进民族团结、凝聚思想共识的巨大功效;从实证调研看,保有对统一多民族中国的高度认同是少数民族身份认同的主流。以上三个维度的分析结果具有现实一致性与逻辑自洽性,基本评估结论是当代中国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整体状况良好,同时也不排除在特定时期、特定区域和特定群体中存在国家认同淡化的风险和压力。  相似文献   

18.
一、目录标题中的隐形知识目录是章节内容的高度浓缩与概括,其中隐含着十分重要的内容,尤其对于从宏观上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把握历史知识结构以及阶段特征,具有重要作用。复习时要善于挖掘和思考。如从中国古代史目录中可知,我国古代历史分为六个历史阶段:“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明、清”。例11…  相似文献   

19.
关于历史文化认同的研究,是近年来很受学术界关注的课题,其原因,首先在于它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中国何以在很早就形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且历经漫长的历史时期而不断巩固,其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即联系各民族的精神纽带)是什么?自先秦至当代,各民族间的文化认同经历过哪些不同阶段,又各有什么特点?出身于汉族的人物和出身于其他兄弟民族的人物分别作出过什么贡献?历史文化认同推进中国多民族的统一发展和巩固,最终形成居全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华民族,其中又存在着什么规律性?凡此各项,都属于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问题,对于深化中国历史进程的认识,和总结中国这一东方大国历史发展的特点,从而作出新概括、新表述,都是极有意义的,其学术价值显而易见。中国在晚清时期陷于内忧外患、灾难深重的境地,经过人民大众不断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反抗封建主义压迫的斗争,战胜无数艰难险阻,终于在20世纪一步步推进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并创建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而出现欣欣向荣的局面,这一胜利是多么来之不易!今天我们正处于民族振兴的重要历史时期。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但仍然面临国内外各种困难复杂的局面,要应对各种挑战,这就需要我们更加自觉地维护全国各族人民的紧密团结。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开展历史文化认同课题的研究,就能为今天提供宝贵的教材,因而这一课题的研究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民族文化认同与蒙元历史发展》一文,在详尽地占有材料的基础上,系统地论述了蒙元史时期文化认同的发展阶段、演进特点和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作用,提出了诸多创新见解。比如,划分“大蒙古国的建立及其对中华多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民族文化认同与大蒙古国的转型”“元代民族文化认同的发展”为三个阶段。对于第一阶段民族文化认同特点的阐发,在学术界尚属首次。作者提出,成吉思汗政权采用的“两翼制”,是对古代匈奴民族设左右贤王制度的继承(不独蒙古,中国古代其他兴起于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均沿用不辍)。成吉思汗的护卫军制度(蒙古语称“怯薛”),同样是继承了草原游牧政权文化的传统。因此,蒙古的崛起,是与它对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相伴随的。这就证明,中华文明凝聚着各民族的智慧,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古往今来是相映成辉的,而蒙古对北方草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同样应视为中华多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与此同时,大蒙古国又通过金与西夏输入了中原文化的传统。作者的上述创新见解是有充分史实依据的,《剑桥中国辽金与西夏金元史》的作者也认为,蒙古人“在建立一个帝国的前后,其政治和文化上的成熟都达到了相应的程度。他们熟悉‘中国的’制度”。  相似文献   

20.
<正>纵观中国古代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在秦汉和隋唐两个大一统时期之间、跨度近四百年的一个大分裂时期,同时它也是继炎黄时代(炎黄部落联盟形成华夏族)、春秋战国(中原的华夏族与周边的蛮夷戎狄)之后又一次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时期。统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标题就点明了这一时期的两大时代特征——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是这一单元的第四课,这一时期的两大特征在本课都有体现,其中民族交融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