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他者"与"解构"--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关键词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他者”与“解构”作为解读女性主义电影的关键词,是受拉康精神分析学和德里迭“解构”哲学的启发。前者为女性主义电影理论提供了参照视角,而后者则使其获得了方法论的启示,二者是解读女性主义电影的核心概念。同时,从“他者”到“解构”的过程,昭示出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家在寻求女性自觉意识路途中的思考足迹,即从形象揭示到文化颠覆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诗散电影”是兼具了“诗电影”和“散电影”的某些美学特征的一种崭新的电影样式。它具有开放性的叙事姿态和主题表达,自由松散的结构方式以及由隐喻、象征、暗示等艺术手段营构的诗性的美学特征。中国电影《周渔的火车》、《巫山云雨》、《西施眼》和外国电影《恋恋三季》、《青木瓜香》是“诗散电影”的典范。  相似文献   

3.
著名华人导演李安的《卧虎藏龙》在美国乃至世界最有影响的第七十三届奥斯卡电影评选中荣获了最佳外语片、最佳摄影、最佳指导/道具、最佳原创音乐奖四项大奖。这部完全中国化故事题材的影片为什么受到西方人亲睐,并引来一片喝彩和盛赞呢?本文从历史、文化角度分析“好莱坞”的电影文化东方策略:1.挖掘与东方人的审美情趣相一致题材。2.利用华人打造地道的“好莱坞”主流电影,以期占领潜在的电影市场。3.让观众对电影的东方情结转化为“好莱坞”的商业企图。电影作为极其丰富的文化叙事符号,它不仅包含着对一个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镜像图解,同时也包含着经济、商业运作的内涵。因为,电影是一种工业、一种艺术,两者有机地结合才能达到艺术完美之境地。入世后的中国电影也将面临“民族电影”全球化的问题,通过借鉴“好莱坞”的经验,来装备我们自己的民族电影,使中国电影真正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4.
爱森斯坦是构建蒙太奇理论大厦的电影大师,通常被认为是“蒙太奇之父”,他认为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基础和原则,也是电影语言的基础和原则.本文并不企图全面深入地探讨爱森斯坦的电影思想与观点,而试图主要对其电影语言现进行一番初步的梳理和探析.  相似文献   

5.
费穆重视电影本体、讲究电影“空气”的“布置”、强调电影的民族审美情趣,他的这些电影观在今日已越来越受到中国电影界的重视。费穆电影观对中国电影的影响,主要体现为电影人越来越重视将电影作为一门独立的形象艺术,并全力探索尽可能完美的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6.
在“后现代主义”的全球语境下,韩国儒家的文化传统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作为“作家导演”,李沧东有着对生活的敏锐的观察力,他的三部电影,艺术而真实地再现了儒家传统缺失的现代韩国都市社会。文章通过对李沧东三部电影中的主人公形象塑造的分析,解读李沧东电影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电视电影:再论两个"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界长期以“胶片标准”将电视电影划入电影的做法一方面回避了对电视电影形态的必要区分,另一方面也忽视了电视电影与电影因媒介不同而在艺术特性和接受方式上表现出的明显差异。电视电影应是综合了电影艺术的一种电视艺术类型,在培养电视电影的过程中,受“电影衍生品标准”影响而出现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重视和再认识。  相似文献   

8.
永远的风景     
那天是他的生日,妈妈说:“儿子,你提个要求吧。妈妈一定会满足你。” 他想了好长一会儿说:“妈妈.我想去看一场电影.我想要您跟我去看一场电影。”  相似文献   

9.
写实主义美学和电影语言分析是巴赞电影思想的核心,也是西方电影理论的两块重要基石。巴赞的电影写实主义美学根源于西方理性主义,也影响了巴赞对早期电影语言的研究。巴赞将电影语言在意识形态领域划分为“给现实增添什么内容”和“揭示现实真相”两个阵营,他重点论述了后者的历史演进和关学意义,却忽视了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巴赞的电影思想和研究方法对建构中国电影语言体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30年代“新兴电影”所体现的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源自社会理想的现实批判意识,使此前的电影创作无法企及,但它又处处与统治当局的正统意识形态相悖,受到种种限制与迫害。因而这个时期,也正是国民政府电影审查制度颁布最稠密、实施最严厉的时期,充分体现出国民政府国家机器对电影业的强权干预。  相似文献   

11.
电影艺术可以真实反映本民族的社会生活与民族精神,创造出具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的作品。从电影声音创作的重要性、声音创作与民族化、声音创作民族化的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述,寻求中国电影的民族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影视文学是影视艺术创作的基础。影视艺术具有时空统一性、声画可融性、表现综合性和形象逼真性。影视文学在创作中要突出银屏意识、动作性 ,要注意结构方法和语言的含蓄隽永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理念”“概念重建运动”与学习凯洛夫教育学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有论者主张要像新中国教育的早期建设、学习前苏联教育学那样,来开展"新课程理念""概念重建运动";同时宣称,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科学"汲取的是前苏联教育科学的糟粕——凯洛夫教育学",它应该并已经被"抛弃"。这是否具有充分的事实和科学根据?值得认真研究。课程教学论当前面临这个现实重大课题。这两件事情或两个"运动"不能等量齐观,不可同日而语.很难相提并论。凯洛夫教育学反映了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规定性,提供了操作性强的教育实践规范,是现代教育学发展的重要历史成果。虽然它本身有局限和缺陷并时过境迁,但具有基本合理性,至今仍有意义。"新课程理念"反映了对现代学校教育局限性的忧虑和改革设想,有一定思想启发性和积极成分。但是它矫枉过正,本质上不符合现代学校教育基本规律,且思想驳杂,含混模糊,缺乏实践操作性,不能指导课程改革。基于理论和实践品格、意义和历史命运的强烈反差,两者在中国的境遇也截然不同:建国初学习凯洛夫教育学过程中虽有缺点,但主要产生了积极正面效应;"新课程理念""概念重建运动"脱离学校教育实际,并采取"大破大立"的激烈方式,不符合教育改革特点。因而时间或短或长,代价或小或大,人们终究不会完全接受。其理论是非和对实践的消极影响需要严肃反思检讨。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电影业发展的困难很大,电影却越拍越好。潇湘电影制片厂最近几年的发展是比较好的,经验是:艰苦创业,盘活资源,坚持走自己的路,发挥自己的文化优势,生产具有浓郁湖湘文化特色的影视艺术佳作。电影艺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电影业发展的困难很大,电影却越拍越好。潇湘电影制片厂最近几年的发展是比较好的,经验是:艰苦创业,盘活资源,坚持走自己的路,发挥自己的化优势,生产具有浓郁湖湘化特色的影视艺术佳作。电影艺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相似文献   

16.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电影文化具有商业性和娱乐性。电影是最有效的传播文化的方式,但在所有文化形态中,电影也是一种最容易被扭曲的文化。如今的电影应该在科学技术与人类情感之间寻觅一条平衡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电影受众学相对于电影导演学而存在,电影受众的阅读习惯、审美趋势等因素直接受制于导演的表达,作为电影受众,本身拥有自身的娱乐哲学,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和感悟反馈到导演那里,受众本身是相对于导演而存在的。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受众是很具有生产力的,电影要力争与受众的心理吻合,满足受众娱乐的期待视野。电影是为了满足受众需要,是为了给那些走进电影院的受众提供逃避或释放狂欢的方式,感情宣泄所能带来的快感,可能是最好的舒缓方式,受众暂时忘记了影院外严酷的社会现实,在影院内与大家一起经历一次心灵的狂欢。在受众狂欢之时,代表当前华语电影的受众文化并非与精英文化友善对话,前者和后者展开冲突,并且在某种意义上获得胜利开始了"殖民"。  相似文献   

18.
电影起源于现代都市巴黎,它与现代城市都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电影与城市的相遇建立了一种共同节奏,呼应着时代的律动。城市交响曲是电影遭遇城市的产物。城市交响曲电影表达的不是普通的城市生活,而是城市的现代节奏:火车、汽车转动的轮子,旋转的机器,钢筋、玻璃建筑,速度、节奏与运动的交响。节奏感、形式感、运动感建立起城市交响曲电影的突出特征。《尼斯景象》则洗劫了未来主义的机器激情,代之以社会观察,但保留了城市交响曲电影的形式:节奏、动感和先锋艺术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9.
影视文学:构筑外语知识框架的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影视艺术具有真实直观的特点,适合于形象地记录各种化现象。它对人类化的继承和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大量的先进视听设备,如VCD、DVD已进入千家万户,也普及到外语教学中。影视作品无论作为一种学形式,还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都是人们乐于接受。它是外语教学不可缺少的工具,它能帮助学生克服外语学习中的情感障碍,培养学生跨化的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20.
影视翻译语言的特点及其翻译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口型、语言形式和受众等因素的制约,影视翻译呈现出自身的一些特点,这就决定了影视翻译有其特殊的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