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认知语言学是基于人们对世界的经验以及人们对世界感知和概念化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的,其中的概念整合理论在自然语言的意义建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隐喻理解产生了重大的认知影响。现代隐喻研究表明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过程。文章以《毛泽东诗词》中的《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为例,通过不同译本,将概念整合理论运用到探寻隐喻分析,隐喻翻译策略之中,并验证概念整合理论的强大解释力。  相似文献   

2.
蔡有恒 《文教资料》2010,(35):41-43
Fauconnier和Turner的概念整合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中重要组成部分,从认知的角度对语义的构建过程提出新的阐释,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篇分析。本文拟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视角出发,对新闻中的隐喻现象进行分析探讨,解释新闻隐喻的意义构建过程及其背后的认知机制,从而揭示概念整合理论的强大应用力,以为新闻隐喻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3.
概念整合理论经过多年发展、完善,如今已成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力量,它摒弃了概念隐喻理论双域映射的片面研究策略,提出了通过四空间整合构建呈现结构在线构建(on-line construction)认知机理。本文旨在对四空间整合进行拓展,强调“背景空间”作为整合认知活动第五空间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为深入探索和研究翻译理论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英语惯用语作为英语语言重要组成部分,是日常交际中一种常见的具有自身特色的语言现象,对其语义理解的研究一直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概念整合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隐喻研究的最新视点,在解释自然语言意义的建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尝试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英语惯用语语义理解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三个重要理论:原型范畴理论、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理论以及框架语义理论,探讨英语多义词的认知本质以及认知机制,旨在构建英语多义词的多维认知观和拓展多义词的认知视角研究,以期对多义词的习得和教学产生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语言学中,隐喻和转喻被看作是语言修辞手法,即语言使用现象。近期,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隐喻和转喻体现了人类的认知思维方式。F.Ungerer和H.J.Shmid认为它们是基于概念结构的相似性、相关性,从一个认知范畴向另一个认知范畴的映射,是人们认识、理解、表达另一事物的过程。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主要依照Lakoff的隐喻理论和Fau.connier的映射分类,试图对李清照诗词中的隐喻和转喻进行分类和解读,以揭示出那些超人想象的诗词意象其实源于人类普通的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7.
郭丽 《考试周刊》2007,(6):31-33
隐喻的研究从古到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而且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对隐喻的研究历来就有很多流派有不同、甚至是完全对立的认识。在隐喻研究的历史上也涌现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隐喻理论和思想。而隐喻在认知语言学领域,已经不只是一种修辞手段。本文将阐述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等一些影响深远的理论主张和其中存在的局限性的思考,从而对现代的认知语言学理论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8.
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概念,"隐喻"并没有被索绪尔在其著作中直接提及,但是,通过对索绪尔理论的深入分析让我们认识到,索绪尔的理论对后来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索绪尔的系统性理论是隐喻合理存在的重要前提.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论述索绪尔对于隐喻的预见.  相似文献   

9.
作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概念隐喻理论对"隐喻式语言"的诗歌翻译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古代诗歌中一个意象本质上就是一个概念隐喻,古诗概念隐喻英译过程中,译者应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努力实现汉语概念隐喻和英语概念隐喻的"映射对等。  相似文献   

10.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重要的人类认知方法。在过去三十年中,中国的认知研究比较广泛,涉及到很多领域。就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来讲,多数研究集中在隐喻研究方面。本文将从认知的角度分析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六十首中关于时间的隐喻,并尝试讨论其时间隐喻的构成和运用概念整合理论来解释其可行性。作者尝试用时间的空间隐喻和实体隐喻来分析莎士比亚表达其时间主题的方式。  相似文献   

11.
语法隐喻是发生在语法层面的隐喻现象,是隐喻研究中的重要一支。受隐喻学整体研究的认知转向影响,单纯从语言结构层面研究语法隐喻的说服力显然是不够的,由于认知和隐喻的密切关系,从认知角度研究语法隐喻的必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将结合认知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相关理论,重点分析德语语法隐喻中的概念语法隐喻,包括及物性系统内各过程、词汇和句子语法层次的隐喻化现象。  相似文献   

12.
陈艳 《文教资料》2010,(3):16-18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隐喻对于研究词义的演变和词语的产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作者结合汉语中由“牛”字组成的相关短语和句子.对有关“牛”的隐喻加以简单分析,从认知角度分析其隐喻义的成因,从而对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概念作进一步理解。  相似文献   

13.
隐喻作为一种人类认识世界和了解世界的方式普遍存在于人类的语言中,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语言学和人类认知的发展,人类对隐喻有了新的认识。本文将基于概念整合理论分析英语俚语中常用的动物词汇隐喻,为动物隐喻研究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整合理论角度,对华裔导演李安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一多模态隐喻性语篇进行分析,探讨概念整合理论在多模态隐喻语篇中的意义建构及其认知机制的形成过程。概念整合理论为分析叙事性的多模态动态隐喻语篇提供了一个新途径,也给予大学英语教学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5.
樊欣 《文教资料》2008,(16):45-48
语篇连贯是语篇分析中最重要的研究时象之一.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语篇连贯的研究重点从语篇内部结构转移到了人类认知对其的影响,尤其是隐喻现象对语篇连贯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本文以<商业周刊>中的一则报道为例,试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阐释隐喻认知对该语篇连贯的解释力,揭示保证该报道整体连贯的决定性因素--认知因素.  相似文献   

16.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还是一种认知工具,它有助于人们运用某种事物来认知、思考和表达另一种事物。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为指导,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婚联的动物隐喻进行认知研究,探索婚联中新婚夫妇的动物隐喻的概念整合机制。研究认为,动物隐喻在婚联中普遍存在,且以成双成对和具有吉祥如意的喻体来映射本体,通过一定的认知运作手段,能够在层创空间中产生出全新的、积极的话语效应。  相似文献   

17.
李琳 《考试周刊》2009,(25):30-32
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概念整合理论为研究语言运用背后的认知活动搭建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翻译是寻求两种语言文本之间对等关系的过程,即语际交际活动,必然也与人的认知分不开。本文用认知语言学中概念整合理论来分析翻译中译者的思维认知活动,以及直译与意译的认知理解。  相似文献   

18.
语法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其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语言认知心理过程,也是认知功能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主要从认知功能语言学的视角,对语法隐喻现象的语言认知过程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而语法隐喻化形成的概念隐喻及人际隐喻的语言认知过程做了解析。文章认为语法隐喻现象的更高层次即是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它们是丰富语言的重要手段,也是主要的语言认知运行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它贯穿于人类的语言、文化、思维和社会生活中。概念整合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对隐喻意义的建构具有强大的解释力。论文阐述了概念整合理论的工作机制,揭示了概念整合理论对隐喻意义建构的解释力,诠释了文化对隐喻意义建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认知语言学对于语言研究的各个方面都起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如何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引进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笔者从基本范畴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两方面着手讨论认知语言学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启发和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