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下,“托儿”盛行,买房的,会遭遇“房托儿”;买药的,会遭遇“药托儿”;看病的,会遭遇“医托儿”;买车的,会遭遇“车托儿”;找伴侣的,会遭遇“婚托儿”;上学的,会遭遇“学托儿”;跑官的,会遭遇“官托儿”;被采访的,会遭遇“记托儿”,甚至饭有“饭托儿”,电话有“聊托儿”,互联网有“网托儿”,诸如此类,可谓不一而足。然而,诸如“房托儿”这类词,古今工具书没有收入。而在《现代汉语词典》却有“托儿”这样一个词。《现代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tuōr(方)指从旁诱人受骗上当的人。”给“托儿”如此定义,相当准确。显然,以上“房托儿”等词是“托儿”一词的衍生。  相似文献   

2.
“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写稿也一样,文贵自出机杼,稿件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人云亦云,套用重复,三番五次的轮回,读来如同嚼蜡。这类现象我们绝不少见:说到“困惑”,于是便有“消费者的困惑”、“大商场的困惑”、“书市的困惑”、“吃喝的困惑”,连篇累牍;谈及“怪圈”,于是相继有“文人的怪圈”、“家教的怪圈”、“休闲的怪圈”、“股份制的怪圈”,纷纷亮相;出现了“辉煌”,更有数不清的“辉煌”出台,“明天更辉煌”、“再创更大辉煌”、“辉煌的岁月”、“把乡镇企业推向辉煌”;谁家先用了“误区”,于是接踵…  相似文献   

3.
新闻视角,是指人们把握、选择新闻角度的着眼点。作为企业报的编采人员,能否在自己生活的有限空间里,瞅准目标,找准视角,捉住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鲜鱼来,笔者多年的采写实践体会是:   放眼“天”与“地”,找准结合点。企业是社会的细胞和缩影。企业报的工作人员,必须坚持吃透“上头”,熟悉“下头”,在“大背景”与“小环境”的“撞击”与“共振”中,寻找线索,捕捉新闻,找准结合点,实现“天地合一”。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厂连续 23年盈利,在一些干部和职工头脑中形成了“小富即安”、“浅尝辄止”的思想,总认为“狼不会真…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时代,纸质媒体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践证明,时下,纸质媒体很难再以“快”取胜.而扬长避短。以“深”取胜,则是提高竞争力、吸引读者“眼球”的有效途径。要做好“深”字这篇文章,从某种意义上讲,就需要在“专”字上狠下功夫,因为“深”与“专”往往紧密相联,“专”有利于“深”,“深”有赖于“专”,二者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5.
生肖轮回,周而复始,又逢蛇年。蛇年到来,不禁使人想起成语“画蛇添足”。古代画画,有人“画蛇添足”,留下了千古笑柄。殊不知,如今舞文弄墨者“画蛇添足”的也不乏其人。现举以下几例,在时下的一些报刊上屡见不鲜,足见一斑。 英雄凯旋──外加“归来”,非要写成“英雄凯旋归来”不可。其实“归来”二字系蛇足之笔。因为“凯”即胜利,“旋”即归来。否则岂不成为“英雄胜利归来归来”了吗? 许多报刊──外加“杂志”,非要写成“许多报刊杂志”不可,这“杂志”二字实属多余。因为“报刊”本身就包括报纸杂志。否则岂不成为“报纸…  相似文献   

6.
专题报道的创新,既要求“快”,也要求“深”。“快”是新闻要新的必然要求,也是新闻能新的必要条件;“深”是专题报道的本质特征,也是专题报道推陈出新的必由之路。“快”中求“新”,“深”中求“新”,专题报道才能高人一筹,形成“集束效应”,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7.
常用字辨     
下面这几组字,在使用中也易发生混淆,必须认真分辨相像“相”有两个读音。读xiàng,指外貌、姿态,例如“长相”、“相貌”、“可怜相”、“狼狈相”、“立有立相,坐有坐相”等;用作动词,表示察看,例如“相马”、“相面”、“相机行事”、“人不可以貌相”等。“相”又读xiāng,表示亲自观看考察,例如“相亲”、“相中”等;用作副词,表示互相,例如“相亲相爱”、“相敬如宾”等;有时表示偏指一方,例如“良言相劝”、“拔刀相助”等。“像”指按照人物制成的形象,例如“人像”、“肖像”、“图像”、“画像”等。“相”、“像…  相似文献   

8.
《新闻天地》2007,(5):47-47
3月29日清晨,阅评员发现长沙某电视台反复播放了“盘龙牌补。肾强身胶囊”的性药广告,说什么服用了此药,“性功能强劲”,“性快感增强”,“性生活密度增大”。男性生殖器“增粗增长”,“硬度明显增加”;女性乳房“二次发育,变大变挺”,阴道“弹性增强”,更湿润,“性高潮更容易到达”。服用一天就让你见到效果,“服用当天性生活时间25分钟以上。”  相似文献   

9.
《“实力“救不了李登辉--评“两国论“背后的“四张牌“》,是《解放军报》批驳李登辉“两国论“4篇系列评论员文章的开篇,获1999年度中国新闻奖评论类一等奖。说起这篇文章的写作过程,我们不禁又回想起当时经历的那场与李登辉的严肃斗争。1999年夏天,李登辉公然抛出分裂祖国的“两国论“,惹得天怒人怨,全国各大报刊相继刊登批驳文章,《解放军报》也在第一时间推出了《李登辉不要玩火》等重要评论。如果说第一轮次的批驳只是表明了我们捍卫祖国统一的鲜明立场的话,那么,怎样才能更深刻地揭露李登辉的反动本质,把这一斗争引向深入﹖“非深思格物,体道躬行,不能陈理。“经过认真研究分析,我们觉得,李登辉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挑战一个中国的原则,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自以为羽翼丰满了,时机成熟了。具体地说,就是他自恃手中握有“四张牌“,可以为鼓吹“两国论“撑腰壮胆,即:军事实力、洋人支持、国际分裂逆流和所谓的“民意“。在这种情况下,要让海峡两岸人民真正认清“两国论“的实质,认识到搞分裂只有死路一条,就必须釜底抽薪,打掉其背后的这些支撑点。这个思路得到上级有关部门领导的肯定和支持后,我们本着明快、准确、有理、有力的原则,反复斟酌,最后将主...  相似文献   

10.
刘畅 《记者摇篮》2005,(9):46-47
作者送来两篇稿子,一篇“大”的。一篇“小”的,编者留下了这篇“小”的,“忍痛”把那篇“大”的退了回去——提了修改意见,请作者重新写来。很显然,编者退稿之所以“忍痛”,是深感作者为了那篇洋洋几千字的“大”稿肯定费了不少心血——为作者的“吃力”而“痛”。但在编者看来,写这样的“大”稿虽“吃力”却“不讨好”,原因是编者认为它有些“言之无物”。相比之下,这篇《提倡写“羊尾巴”新闻》的“一得”,却很新颖实在,绝无“无病呻吟”之嫌,读来有些味道。由此看来,写论文虽不是“纪实”,但要求文章“实在”却是“通例”。我们在本刊改版时特意设了一个“编采一得”的栏目。就是想让编辑记者把在新闻实践中的“一得”记下来,从实践的“一得”中悟出“多得”来。  相似文献   

11.
细议“精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精品”一词,目下巳被出版界普遍接受、惯常表述和使用了。关于“精品”,大家似乎都耳熟能详,谈出许多道道来。那么,何为“精品”呢?笔者不敢妄揣,查阅了不少工具书,孰料均未见“精品”的词条,即行出版《辞海》(1999年版)也许会收人罢。或曰,顾名恳义,“精品”,“精”之“品”也。这话是不错的。“精”者,“择也”(《说文·米部》),本义指“纯净优质的米”。  相似文献   

12.
释『赚』     
“赚”这个字,眼下很火。街上人相遇,很少再问“吃了吗?”关心只在赚与否;放眼望去,会有“XX帮你赚大钱”的广告,令人怦然心动;侧耳听去,会有“XX这回赚大了”之说,令人顿生追慕之念。 “赚”因有“贝”字偏旁,人们会轻易认为,此字只与钱有关,因为谁都知道古人曾用贝壳当钱,如“财”,如“货”,甚至如“贿”,如“赃”……《现代汉语词典》对此字的注释:一是“获得利润,跟‘赔’相对”,二是“利润”,三是“挣(钱)”,反正不离钱。然而人们容易忽略,《现代汉语词典》里,其实有两个一模一样的“赚”,但读音不同,…  相似文献   

13.
寥寥无几 其中的“寥”容易和同音词相混。有写“廖廖”的,有写“了了”的,有写“聊聊”的。“寥寥”读 liá oliá o(疗疗),表示稀少。成语是指很稀少,没有几个。“了了”读 liǎ oliǎ o(燎燎),表示明白,如“不甚了了”。“聊聊”读 liá oliá o(疗疗),表示闲谈。“廖”读 lià o(撂),表姓氏,不能重叠。这几个同音词都不表示稀少,所以都不能和“无几”组合成成语。   两全其美 把这个成语理解成双方面都美好,于是就容易写成“两全齐美”,这是错的。“全”指顾全,“美”是美好,“其”是他们。成语的本意是做一件…  相似文献   

14.
“时评”是“时事评论”与“时政评论”的略称。这个定义明确地把它与“新闻评论”和“杂”区分开来。它包括“新闻评论”,或说“新闻评论”是它的“子集”,换言之,“时评”可以取材于新闻,“被动”地对新闻事件和人物发表议论,也可以不依傍“眼前”的新闻,而就“身边”事、“心头”事发表意见,只要是关于当下的(现在进行时)意见,就是“时评”。新  相似文献   

15.
作为新闻记者,工作中一个主要活动就是采访。“采访”顾名思义“采”就是采集,“访”就是访问,而“采”的主要手段就是看,“访”的主要手段就是问。这里先说“看”。众所周知,新闻是以客观反映事物真实面貌为己任的,就是说: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是就是是,非就是非,道理就这么简单。因此记者要想了解事物的真实情况,就是得好好看,练就一双“新闻眼”。关于看的方法很多,这一讲我们说说“到现场看个明白”。俗话说:“耳听是虚,眼见为实。”不到事件发生的现场看个明白,只是道听途说是写不出好新闻的。“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  相似文献   

16.
庄志龄 《档案与史学》2001,(6):35-40,46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贸易中心和工业生产基地,对全国的经济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日本对之垂涎己久。“八一三”事变后,日军占领了除苏州河以南租界外的全部上海地区,即用“军管”的名义,将占领区内的民族资本产业攫为已有,从直接的盗拆盗运,到利用“委托经营”、“合办”、“租赁”、“收买”等方式,实施“军管理”。所谓“军管理”,据日本“兴亚院”的解释,就是依据“国际公法”和“战时法规”没收“敌人官产”的行为,但为防止“不逞之徒”加以破坏,对占领区内的无主私人产业也由军方暂时予以保管。由此可知,日军“军…  相似文献   

17.
前些年,报业的发展确实堪称“快速”,效益与很多行业相比,也可谓“丰厚”。但是,回头来看,这种“快速”和“丰厚”,相当程度上源自市场环境的“恩赐”,有点“靠天吃饭”的味道。变天了,报业经营者越来越不“轻松”,同时,被过去那种“快速”和“丰厚”所掩盖的诸多问题也暴露出来。过去,谁早抓住了机遇、抢占了一方市场,谁可能就发达了;现在,单靠这些还不够,或者说.发展已到了必须真正靠自己的时候了。[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倪久芳 《新闻战线》2022,(11):99-101
寻找新闻线索是新闻采访的前提和基础。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产”新闻,从节日及季节性工作中“捉”新闻,从上级宣传任务中“吃”新闻,从来信来电来访中“集”新闻,从文件资料中“掘”新闻,从新闻媒体中“借”新闻,从重大会议中“挖”新闻,从通讯员来稿中“寻”新闻,从“道听途说”中“拣”新闻,从基层调研中“跑”新闻,从突发事件及社会热点中“追”新闻,从朋友圈、网络平台中“捕”新闻,都是新闻线索采集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9.
“闪光点”上找光源无情未必真豪杰“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艺是珠”。“闪光”的东西固然光彩夺目,但毕竟不等于“火”,也不都是真正的“光源”。这如同镜子可以闪光,冲亮可以发亮,但它们自身并没有燃烧。所以,抓典型不能不看“闪光点”,又决不能被“闪光点”所迷惑。托尔斯泰曾把诗歌比喻为“在人的灵魂里燃烧局一团火”,并说,“这火燃烧着,发热发光。”一个令人感奋、催人奋进的先进典型,不也是“在人的灵魂里燃烧的一团火”吗?那么,这发热发光的“光源”在哪里?赖以燃烧的“能源”何在?常识告诉我们:“热”是“光”的…  相似文献   

20.
近日,翻看在江苏地区发行量颇大的一家晚报时,却着实被该报文摘版给“噎”了好一阵。这家晚报文摘版搞了一点小“创新”:简要文摘的署名均为原载报刊的两个字的简称,如“中教”“光明”“北晚”等。然而,这样署名简要是简要多了,却让读者难以明白。如果说“光明”“北晚”还好推测的话,那么诸如“人海”“南早”“都讯”的简称则就让人纳闷。一些简称即使“还原”,也难以“定位”,如“新晚”,既可以理解为《新民晚报》,也可理解为《新晚报》。至于“经参”和“经考’,究竟是不是同指《经济参考报》就更不得而知了。笔者因工作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