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本文运用人类学、历史学的研究方法,解析客家族群原乡民间“三山国王”信仰在台湾宜兰地区的变迁,提示此种变迁在文化移植问题上具有的现象与意义。汉人移垦台湾自17世纪中叶以后,移垦的居民多数来自中国东南省份,如闽南、粤东等地区,由于客家族群文化习性遵守先人之法观念较为执着,因此生活中保有许多原乡之习俗。台湾宜兰地区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后,嘉庆年间再次由官府配合民间开发的典型案例,由于资料完整,历史发展与目前社会环境变异不大,且田野调查便利等研究条件具备,因此作为本论文研究客家族群民间“三山国王”信仰变迁“王爷公”的时空区域,企图藉明显的历史发展说明客家文化中民间信仰变迁的“土著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嘉应学院学报》2016,(4):18-22
台湾客家民间信仰中的神灵大多源自大陆,如公王、伯公、妈祖、关帝等。以两岸客家虔信的定光古佛和惭愧祖师的渊源及其传播台湾为例说明两岸客家,神缘一脉。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航海先驱与外交使臣,郑和所包含的社会文化意义与政治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从社会与文化层面看,在东南亚华人社会,郑和被广泛神化,并演变成为在东南亚华人社会长期流传的“郑和崇拜”,成为凝聚华人社会的粘合剂与强化华人族群文化意识的一种象征。从国家政治层面看,郑和形象的塑造与中国-东南亚关系发展整合在一起,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发展的纽带与推动力量。东南亚华人社会以及中国对郑和形象的塑造与强化,不仅反映了“文化郑和”在民间社会作为信仰与文化的价值与功能,更凸显了“文化郑和”在新时期中国-东南亚关系中的规范塑造与价值取向方面的角色与影响。  相似文献   

4.
粤东客家族群认识与接触基督教,始于广东五华县长布镇大田老禾仓开基祖复兴公在樟村建立的基督教堂。老禾仓村的基督教徒依托灵性资本,带动本地的非基督教信徒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并依托客家宗亲文化促使村民参与乡村建设。对老禾仓村的田野调查材料表明,客家族群民间信仰的包容性是基督教在粤东客家地区扎根并形成宗教灵性资本的基础。基督教精神与客家传统文化的融合,可以激发灵性资本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台湾民间信仰中“客家义民信仰”的性质曾在台湾学界引发论战,占人数优势的闽南籍学者宣称台湾客家义民信仰是“孤魂野鬼”,使台湾客家籍学者与客家义民庙方相当反感,究其因,还是跟数百年来两方言族群间“历史心结”有关。其实此民间信仰性质,仍须回到清代社会发展脉络中进行考察。清代台湾客家与闽南两籍仕绅对台湾客家义民信仰论述认知有异,而这又与清代“台湾闽客械斗”风气有关。另外在台湾客家义民信仰中,台湾北部新竹县新埔镇枋寮义民庙与苗栗县城的苗栗义民庙为同时兴建,是北台湾历史最悠久的数间义民庙。但因前庙香火极为鼎盛,相关史料与研究成果较多,所以对清代该庙两百余年间的“自我论述”与“他人论述”的历史叙述做一探讨,以观察清代台湾客闽族群关系与台湾客家民间信仰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6.
马来西亚华侨一般称福德正神为“大伯公”或“土地神”,马来西亚的福德正神信仰的历史可以说是随着华侨移民的开始而开始的.早期华侨们祭拜福德正神是为了满足他们内心的信仰生活和作为移民社会在异国他乡的互相联系.后来经过华侨族群在马来西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福德正神除了满足华侨社会的信仰需求,还成为华侨社会内部活动的重要联结点,它在马来西亚华侨社会兴办教育事业、公益事业、游行集会、红白事务等社会活动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在客家传统社会,由于庙宇与乡民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成为民间处理地方事务的行政机构,并且得到官方的认同,成为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渗透的窗口。一方面,民间信仰体现出的象征与权威,有助于客家社会宗族聚居地的形成,这也成为客家地区宗族界限分明的一个因素;另一方面,透过民间信仰活动,可以发现不同社区内的族群之间的对立统一性,正是民间信仰使得客家传统社会维持着一种“有序的无序”状态,推动了客家社会的进步.成为客家传统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客家研究的蓬勃发展,台湾客家族群特有的"义民爷信仰"也受到重视。目前台湾有关义民爷信仰的研究,主要还是从历史研究的角度,争论义民在台湾历史的定位,以及林爽文事件中有关客家义民军的史料,甚至于因为不同的族群立场,对义民爷信仰有不同的解读。从宗教信仰的角度,探讨义民爷信仰的神格及其变迁,一般客家民众如何看待义民爷信仰及参与义民爷信仰的情形等,仍然有研究的必要。本研究讨论关于义民爷信仰的神格变迁争议,援用渡边欣雄的理论阐释"神、鬼、祖先"的动态变化逻辑,并且了解信徒如何看待义民爷;借用宗教人类学有关"祭祀圈"的研究成果,检视义民爷信仰的发展和检视祭祀圈概念本身是否有其限制;从苗栗客家义民庙的实际田野观察,探讨义民爷信仰的仪式特色。  相似文献   

9.
客家民系是比较保守的民系,虽然客家人迁徙到各地,却仍然传承着源自于传统之儒家礼俗。然而,礼俗会因为社会变迁、族群融合而有所变化,婚姻礼俗亦然。客家人的婚姻礼俗常因时、因地、因人而有所不同,使得客家婚姻礼俗随时代而有所变迁。台湾的客家婚俗,也随着时代与地域之不同而有所差别,至今仍可看出源自于原乡古代的礼俗。客家人的婚姻观念是以“广传家族、繁衍子孙”为主要目的;传统客家婚姻礼俗极为讲究,每一项婚姻礼俗都代表客家人的文化精神与理念。探讨台湾客家婚姻礼俗之变迁,可说明台湾客家婚姻礼俗,乃源自于大陆原乡,论其渊源皆以《礼记·昏义》:之“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礼为依归,但在台湾又有所转化,演化成在地化之客家婚礼习俗。现代台湾客家婚礼,都已经过简化,古老完整之婚姻礼俗,已不多见,客家年轻一代,更不复知晓客家婚姻礼俗之文化意涵。本文探讨台湾客家传统婚姻礼俗内容,彰显客家文化中的婚姻民俗与精神信仰,有助于认识台湾客家婚姻礼俗丰富之内涵。  相似文献   

10.
客家族群自明末清初迁入桂东以来,在与当地各族群的密切交往过程中,相互融合,和谐相处,秉承中原文化传统,发扬客家人文精神,创造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桂东客家文化:崇尚华夏正统文化;崇文重教,尚文习武,耕读传家;守望相助,崇尚节俭;浸染“乡土情结”;独特的客家语言。  相似文献   

11.
徽商的民俗信仰体系包括祖先崇拜、乡土神信仰、儒学崇拜、财神信仰、行业神信仰、自然崇拜等诸多层面。徽商的民间信仰对于徽商个体、群体乃至社会都有重要的功能,不仅可以调适心理、规范道德情操,而且有利于推动文化教育,强化群体协作和社会整合。徽商在历史上的发展走向在某种程度上与其民俗信仰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2.
土族民间存在着很多独具特色的民间信仰,这些民间信仰是土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丰产信仰、生殖崇拜、家神崇拜最为广泛和典型。本文试从民族心理学的角度入手,解读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民间信仰,以探讨土族民间信仰产生的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3.
客家传统社会的民间信仰是多元的,也是极其普遍的。探讨客家社会的民间信仰问题是研究客家传统社会的一把钥匙。汉帝信仰是客家人的一种古老而又特别的民间信仰,研究汉帝信仰不仅能进一步了解、揭示客家地区民间信仰的内容,而且能更好地认识客家社会和客家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4.
“三朵”是纳西族唯一现存的本民族神,它的形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认为,“三朵”神是一个自然神和社会神的综合体神,是纳西族先民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综合产物。名字源于地名,基本定型于宋末元初,定型过程中,丽江木氏先祖麦琮起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用原始文化的观点解读《格林童话》,能够认识到《格林童话》中大量的森林情结,其实是神话中隐含的树神崇拜;凶杀食人的场面彰显着原始社会的生存现实;巨人原型与北欧神祗形成遥远的照应;还有童话中很多人物的行为仪式渗透着原始社会的生殖崇拜。  相似文献   

16.
客家文化在台湾的承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客家化伴随着粤闽客家人的迁台而由粤闽原乡传播到台湾,并在台湾得到承传,也发生相当的变迁。本着重从衣食住习俗、宗教信仰、艺形式和族群性格等方面,论述客家化在台湾顽强承传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干支纪日是中国先人发明的一种循环记数法,应用于历法中,具备特有的计数性质,已形成了三千多年的历史。文中追溯干支纪日的起源,从计数、排列和同余理论出发,分析干支纪日的数学性质,提出"年朔序"即一年各月朔日干支序列的概念,探讨汉代历谱简考释的若干问题,成为科技考古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彝族是一个典型的"火"的民族。彝族火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表现在彝族火神话史诗传唱以及各种火崇拜习俗中。彝族火神话及其习俗,是其民间信仰体系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表现,它们共同构建并表征了彝族火文化精要。它以顽强的传承和再生力植入世世代代的彝族人群体和个人身上,由此形成了彝族别具特色的火的民族个性与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19.
赣南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客家人在形成民系的同时形成了共同的独特的民系心理素质———生殖崇拜。赣南客家礼俗的分析有助于探讨客家人生殖崇拜现象及成因,也利于理解赣南客家文化。  相似文献   

20.
秦人在关中将东方商人的上帝崇拜与西方周人的天神崇拜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宗教祭祀文化。秦人在关陇地区快速崛起之时,既受西部西戎游牧部族神权观念的影响,又直接继承了西周的天神观念,随着向东方的不断开放,拿来东方的人才和文化制度的同时,在不断兼融东西方文化的基础上,祭祀文化作为观念文化的核心在关中大地上日臻进步和完善。秦的祭祀文化体系贯通秦汉,在关中大地上绵延八百余年,波及全国,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