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为例,结合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所面临的资源平台缺失和资金平台缺失双重困境,分析了平台以实验室为服务单元的"小核心大网络"服务体系、"以专业服务机构为运营主体"的服务机制、"多方共赢"的利益分配机制和"以效果为导向"的政府支持机制;从平台构建的研发、科研成果转化、科技金融和财政支持4个方面提出了解决模式,推动实验室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科技创新资源整合的实现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科技中介机构、政府等作为创新体系中的组织主体要素,是科技创新资源的主要提供者。在这些创新行为主体之间需建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制,才能更好地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确保科技创新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等资源能量的最大释放。目前,重点抓好三个关键环节:一是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合作机制;二是大力发展科技中介组织,建立科技基础平台共享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三是正确处理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的关系,完善国内外科技资源合作交流机制。  相似文献   

3.
在治理语境中的教育政策制定,是一种以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广泛参与为基础,以实现与教育政策相关的不同主体间利益"最大公约数"为宗旨。教育政策制定的回应机制是一个完整的过程,由回应主体、回应客体、回应渠道、回应反馈等方面构成。设计适应社会治理的教育政策制定回应机制,首先,应加强体现治理理念的教育政策制定回应平台建设;其次,进一步完善教育政策制定主体间的信息畅通渠道;再次,建立与完善教育政策制定回应机制与制度;最后,创新对教育政策制定回应的监督和绩效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4.
高职教育政企校协同框架下办学体制机制创新是对以学校为单一主体的办学模式的纠偏,核心是理顺各参与方关系,明确企业主体责任,创新合作动力与合作路径,优化分配机制,形成稳固持续的合作关系。"PRL互嵌式区园企校共发展"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以董事会为平台(P),以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为路径(R),从学校、系部、专业、课程4个层次(L),构建起基于利益分配为动力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探索了新的办学模式。  相似文献   

5.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技术创新模式,使教育和科技创新从"单打独斗"转变为"协同合作"。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必须从主体协同、资源协同等方面着手构建协同机制,促进高校、企业、政府等主体之间以及相关资源之间产生协同效应,确保产学研合作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6.
协同创新对于高职院校是一个全新课题。以协同创新理论和战略协同论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资源整合为主线,高职院校通过构建协同创新大平台、组建大团队来催生关键技术的创新,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参与"2011计划"对加快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转变创新方式,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科技人才是拥有卓越禀赋的生产力要素,是推动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推动企业科技创新的战略资源.为大力推进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发展完善,必须创建有利于科技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平台,制定和完善吸引各类科技英才的政策措施,建立科学完备的科技人才成长机制.高等职业院校应把教育培养应用型、操作型、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8.
目前社会创新模式呈现以多元主体协同互动为基础的协同创新模式,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必须根据经济建设的需求,开展开放式多元化的合作育人。福州大学通过校政企协同、科教协同、多平台协同、跨学科协同等方式,积极探索全方位协同育人的有效模式,不断提高学生实践、创新、创业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培养适应区域及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  相似文献   

9.
为了避免区域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和实验室等科技物理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率,推动区域高校科技的协同发展,探索区域内各高校主体之间科技物理资源共享的协同创新路径和创新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湖北省为例,分析了目前湖北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的现状和障碍因素,从共享文化、制度环境、共享服务系统和共享平台管理等方面论述了如何构建湖北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的协同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0.
科技人才是拥有卓越禀赋的生产力要素,是推动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推动企业科技创新的战略资源。为大力推进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发展完善,必须创建有利于科技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平台,制定和完善吸引各类科技英才的政策措施,建立科学完备的科技人才成长机制。高等职业院校应把教育培养应用型、操作型、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1.
基于国家科技奖励的数据分析,窥探产学研合作的新发展并揭示其背后的政策启示。数据统计分析表明,以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为代表的科研主体仍然是主要的获奖主体;以自然科学奖为代表的基础研究方面,产学研合作较为薄弱,特别是企业参与尚十分缺乏;以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为代表的科技应用层面,产学研合作较为紧密,现有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政策已经产生较好的绩效。未来,国家应进一步推行和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政策,释放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转变为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强劲生产力。  相似文献   

12.
地方高校协同创新系统及其旋进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科技创新模式已突破传统的线性和链式,呈现出网络化、开放性的特征,多元主体协同互动促进创新成为新趋势。协同创新成为整合科技资源、提高创新效率、增强创新效益的重要途径,成为提高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的全新组织模式。"2011计划"的实施,既为国内一流高校提供了崭新的科技导向,也为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提升自主创新水平提供了新机遇。本文围绕目标、模式、平台、机制和环境等方面设计了地方高校协同创新系统原型,运用旋进策略理论分析了地方高校提升协同创新水平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3.
环巢湖科技创新走廊创新资源的集聚与发展,为安徽省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奠定了基础。环巢湖科技创新走廊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还存在协调机制不顺畅、平台建设不足、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引进培养创新性人才等措施,可有效促进环巢湖科创走廊产学研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4.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是科技创新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为生产力的保障。信息是科技创新服务主体进行沟通交流的栽体,信息流是保证整个体系高效运转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委托——代理原因,会造成整个系统中的信息风险,从而影响各主体发挥自己的最大功能。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建立信息云平台和建立信息共享的激励、约束和协调机制来解决。  相似文献   

15.
学习型社会建设根本在于机制建设。明确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动力源,以社会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流动、产业变化和个人发展需要的对立统一为逻辑起点,揭示政府推动力、市场运作力、社会参与力、教育支撑力、社会民众主体力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进行有机整合以形成机制合力;建构以行政为机制基础、市场为机制杠杆、计划为机制骨架、实施为机制程序、监督为机制手段、激励约束为机制措施的一体化动力机制体系。把创新作为学习型社会建设动力机制建构的灵魂,不断健全创新教育体系"适应新科技革命时代"、教育方式"适应知识进步和教育民主"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6.
职业教育与产业相对断裂发展,是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阻碍,有必要考查其实现融合共生的主体及其驱动。从高级别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等维度考察相关主体,构建以利益补偿驱动为核心,以工匠精神驱动、现代学徒驱动为导向,以创新驱动、专业驱动、产业驱动、政策驱动为支点的融合共生驱动体系,并从凸显利益补偿的机制设计、凝练创新改进的渠道优化、强化技能提升的路径选择、促进专业与产业融合贯通等方面提出加快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共生的举措。  相似文献   

17.
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稳步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办学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的改革发展过程中,涉及多个利益主体,不同的利益主体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致使主体间的博弈不可避免。文章运用博弈理论分析高等职业教育利益主体的关系,探讨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如何从当前非正和博弈转变为正和博弈,促进利益主体之间互利互惠,为体制机制创新,为高等教育汇聚更多资源,为高等教育更好发展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8.
加强高校科技服务平台的开放共享建设,对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创新机制体制、整合实验室资源、加强科技平台资质建设,发挥高校科技资源的优势和溢出效应,将有利于高校科技平台更好地服务于"政产学研",进而融入到区域创新体系乃至整个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去。  相似文献   

19.
<正>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十三五"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就是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人才第一资源、科技第一生产力和创新第一驱动力的重要结合点的作用,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主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化高校综合改革,着力实现更有特色的发展、更加创新的  相似文献   

20.
农业生态科技园区的发展路径是:农业生态科技研发平台齐备,高层次的人才等农业生态科技创新资源聚集,农业生态科技创新体系完善,促使产、学、研、官和农户等各个创新主体互动,整合一流生态科技创新资源、形成农业生态科技协同创新网络;在现代政府治理方法与现代公司治理理论的引领下,发现和培育公司治理机制,为农业生态科技创新提供体制动力,从而创造一流的农业生态效益和农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