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璐 《新闻世界》2011,(7):276-277
"80后"正从上世纪末大众茶余饭后的谈资,21世纪初的争议与褒贬,发展到今日的"80后"文化现象。从争议到批判到赞扬再到思索,期间各种媒介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具有公信力和话语权的大众主流媒介,洞察引导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态度。而我们对"80后"的媒介形象认知应将具体文化现象、话题和媒介形象再现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危琼 《新闻世界》2010,(9):112-114
大众媒介具有建构事物和塑造形象的特殊功能。现实生活中的客体经其"过滤"报道和"框架"叙述,最终成为具有某些主观性质的"媒介形象"。本文试图通过考察报纸对"剩女"这一特殊群体的报道文本,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其在报纸形象塑造过程中的问题,以期还原"剩女"一个真实的社会形象。  相似文献   

3.
赵娜 《今传媒》2013,(2):37-38
本文以新华网为例,运用传播学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来研究新华网对"临时工"这一群体的媒介形象建构。笔者通过详细的资料收集和定量分析,得出:新华网在一定意义上对临时工媒介形象的建构起到积极作用,关注群体态势、号召人文关怀;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偏离,造成了一种非"常态化"的临时工媒介形象。最后,笔者就如何重建临时工媒介形象这一问题,提出了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犀利哥"形象构建的三个阶段进行分析来揭示媒介尤其是网络媒介是其"走红"的最有力的推动。娱乐无可指责,但我们更需要的是在一个小人物变身新闻热点之后,呼吁有关部门对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人员的进一步关心。  相似文献   

5.
张雯谦  杨惠林 《新闻世界》2011,(5):188-189,218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报纸中有关"富二代"的新闻报道进行系统的、定量的分析,从而得出大众媒介在"富二代"问题上的关注点以及所持有的评价倾向;其次,针对大众媒介的普遍认识和看法,通过分析具有典型性新闻报道得出"富二代"媒介形象的特点,以证明媒介对"富二代"的认识评价是不尽全面和有失公允的。  相似文献   

6.
李馨 《报刊之友》2010,(9):104-105
本文在传播学的视野下对我国近年的形象研究进行了回顾,定义了"形象"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并指明传播媒介在形象形成、传播及被感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还强调要分清媒介形象与客观真实形象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田楠 《新闻世界》2011,(1):171-172
上世纪90年代末,"80后"这样的词汇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但常常被贴上负面的标签,而在2008年我国发生了一系列大事件之后,对"80后"加以褒奖的报道越来越多。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得出,"80后"的媒介形象呈现出由叛逆逆转为坚韧不拔,即由批评逆转为赞扬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7,(11):27-34
本文以新浪网2011-2015年"剩女"报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内容分析揭示"剩女"媒介形象的呈现内容,并通过"剩女"媒介形象与其社会形象的对比分析,阐明"剩女"媒介形象的本质。研究发现,"剩女"媒介形象存在"婚姻理性主义者"和"急嫁主义者"两种基本模式,媒体报道总体上较为客观,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剩女"群体的真实形象,是对"剩女"媒介形象的呈现性建构,并不是对"剩女"的污名化建构。由此可见,研究者运用批判性理论框架之时,应当从事实材料和科学分析出发,避免预设立场的陷阱,致使结论背离实际。  相似文献   

9.
徐姗  韩青芩 《新闻世界》2013,(5):255-257
国产动画电影对青少年群体的价值观、世界观形成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采用典型分析法与内容分析法,通过新近国产动画形象"喜羊羊"与"中国梦"内涵的对比,探讨当今国产动画形象在"中国梦"主题上的表现与中国形象塑造上的不足,并着重从动画形象的显性特征和"美国梦"主题电影《功夫熊猫》的热映分析中国青少年群体关于动画形象的审美走向,进而找出国产动画改善传播效果的办法与措施。  相似文献   

10.
大众媒介在对一个国家进行报道的时候,经过不断的积累逐渐形成了该国家在媒介上的表现形象——国家的媒介形象。国家的媒介形象是别国民众认识、评价一个国家的主要的信息来源和参考依据。因此,在国家形象塑造过程中,媒介形象居于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本文意图在连接着媒介资本逻辑与粉丝自我呈现双重动力的网络空间中,探究"他建"与"自建"相结合的粉丝媒介形象呈现现状,并对粉丝形象的形成进行思考。研究发现,"他建"粉丝形象是政治力量、经济力量博弈的结果,粉丝"自建"形象则以流动性的行为逻辑为特征,并由于话语体系差异、受"他建"形象牵制等问题固化了原有刻板形象。  相似文献   

12.
张昊  蒋京兰 《新闻世界》2011,(7):301-302
"小报"是"一种社会传播方式,是大众表达的潜在论坛"。"小报"里的人物以及他们的离奇故事,正是这种潜在论坛的外在表现形式。不同的社会群体,在"小报"中有不同的形象,同时也暗示了各个群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现状。本文从"小报"中最大的卖点——女性,来讨论这个特定的社会群体在"小报"中的形象。  相似文献   

13.
栾轶玫 《今传媒》2006,(12X):18-19
媒介形象是指媒介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能够吸引注意力的品相,是受众对媒介组织的印象集合,具有“有价性”、“被评价性”、“技术表征”及“唤起联想”等特点,是媒介符号化的社会体征。  相似文献   

14.
“下沉的声望”——社会转型时期知识分子媒介形象危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社会转型时期,知识分子声望的下沉所造成的媒介形象危机引人关注。本文以社会学的视角分析了造成知识分子媒介形象危机的社会因素:“断裂”的两极社会的形成、精英联盟的巩固、知识精英与民众的紧张关系等。而在知识分子内部,学术浮躁之风是造成知识分子声望下沉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网络报道对“老太太”形象的污名化建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璐瑶 《新闻世界》2014,(6):180-182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百度新闻搜索引擎下的一些具有普遍代表性的网络新闻报道进行筛选和抽样分析,发现媒体在对"老太太"的报道中,通过强调卖点内容,妖魔化报道和剥夺老年人话语权等方式,给老年女性群体贴上各种负面标签,以此形成对中老年女性形象的污名化建构。本文解析了网络新闻报道对"老太太"形象构成污名化的过程和后果,并提出去污名化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6.
李璐瑶 《新闻世界》2011,(8):228-229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开始,社会上对于女博士的关注度开始上升。然而在网络媒体建构的话语中,"扭曲化"、"妖魔化"的报道使女博士这一社会角色处于一个受人关注又在一定程度上遭人排斥的尴尬境遇。本文拟从网络媒体对女博士媒介形象构建的特点出发,分析网络媒体对女博士媒介形象扭曲的原因和影响,探究现阶段重构女博士网络媒介形象的重要性和策略。  相似文献   

17.
沈莲莲  楼文高 《新闻世界》2011,(10):167-168
本文以三份上海城市报纸2009年3月1日至2011年8月28日共两年半时间内有关"富二代"的报道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进行实证研究表明:作为大众媒介的城市报纸所构建的拟态环境,对公众对于"富二代"群体形象负面认知的构建具有重要影响。论文对城市报纸如何更好的发挥其传播功能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8.
荣欣 《新闻世界》2011,(1):133-134
"剩女"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词语,与一定的社会文化密切相关。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媒介(报纸)是如何构建"剩女"这一群体的,并进一步分析报纸如何运用媒介话语权塑造"未婚大龄女青年"的刻板印象,将她们这一群体转换成"剩女"形象。  相似文献   

19.
王燕 《今传媒》2013,(2):155-156
"南阳形象"是南阳市对外宣传的综合形象,反映出南阳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各方面发展状况。"南阳形象"包括"玉文化"、"旅游文化"、"名人文化"等众多文化形象,形象在塑造和传播过程中出现了形象定位不明晰,建设缺少超前、系统的理论指导,宣传力度不够和缺乏高层次人才等问题。因此,在以后的发展中应该明确形象定位,加强理论学习,更新观念,拓展对外宣传渠道以及注重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20.
张贤平  黄永红 《东南传播》2016,(12):101-103
"女儿会"已经成为地方政府打造城市品牌,传承地方文化特色的重要传播渠道,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拟态环境,构建了土家"女儿会"的媒介形象,但不同媒体对"女儿会"媒介形象的表现呈现不同特点。本文分别选取《恩施日报》、《恩施晚报》、《湖北日报》和荆楚网为样本,通过分析省级党报、地方党报和新媒体有关"女儿会"内容报道的侧重点,意在研究其"女儿会"报道中媒介形象的偏差表现和成因,同时,比较这种偏差与"女儿会"原生态形象和受众认知中"女儿会"形象的异同,从而探讨这种异同对"女儿会"作为民族文化传播传承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