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张茂林 《考试周刊》2011,(78):26-28
红军长征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创举。本文是对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的读书感悟。文章从了解长征历史、长征胜利的意义和本书涉及的汉语事物的英语表达三方面,阐述了作者的读书心得,目的在于牢记长征这一中华民族历史上永远的英雄传奇,弘扬长征精神,为实现中华民伟大复兴而努力。  相似文献   

2.
波伏瓦与萨特一行于上世纪中叶来到刚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进行了为期45天的考察,波伏瓦与萨特回国后都曾为这一行撰写过文字,波伏瓦撰写了长篇报道《长征》,对新中国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报道。此报道于1958年译成英文,在西方世界传播。《长征》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西方世界出现的第一部关于中国的长篇报道,波伏瓦可以说是将新中国介绍给铁幕后的西方的第一位西方知识分子,因此《长征》的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3.
长征,一个中华儿女家喻户晓的伟大故事,同时也是一部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奋斗史诗。长征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对革命必胜意志的体现,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电影《长征》是一部以长征为题材的经典影片,通过真实地记录长征过程中红军遇到的种种艰难险阻,以及无数红军战士的牺牲,深刻地向人们展示了长征的艰难,更是把长征精神通过光影在人们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烙印。今年正值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通过对电影《长征》中长征精神的解读来缅怀革命先烈,不忘历史。  相似文献   

4.
六十年前震惊世界的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乃至整个世界战争史上的伟大壮举.作为这一伟大壮举的主要领导者,毛泽东不无豪迈地宣称:“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红军长征标志着中国革命开始由挫折走向胜利,从而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回顾长征,总结其胜利之因,从中吸取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巨大的精神力量,这是其历史认识和现实实践的根本意义与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5.
考察西北和报道红军长征,是范长江记者生涯中的闪光点之一,也是他第一次蜚声全国的重大新闻活动。通过他的通讯报道和惊人分析,首次公开了红军长征的真实情况,揭露了国民党统治下中国西北的黑暗。他的一系列通讯汇集成的《中国的西北角》,是反映红军长征历史的珍贵文献,他是报道长征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6.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创举,是中国革命化险为夷、由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川西北地区在红军长征中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红一、红四方面军以及红二、红六军团同红四方面军先后在川西北的懋功、甘孜地区胜利会师,这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对中国革命道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长征精神永放光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革命的壮丽史诗.在长征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英勇红军,以对党无比坚定的信念和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不怕牺牲、前仆后继、勇往直前,敢于克服一切困难,压倒一切敌人,最终完成了两万五千里长征.伟大的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光荣革命传统和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它不仅是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精神武器,而且是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是人类历史上一笔重要的永不过时的精神财富.伟大的长征精神将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  相似文献   

8.
当我们唱起《长征组歌》这部优秀音乐作品时,就使人想起千古传颂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它用铁的事实向全世界宣告: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的伟大胜利;长征的胜利,是千百万名红军战士、干部及人民群众,坚持正确路线,战胜千难万险而取得的,它不仅是一部惊天动地的壮烈史诗,又是一部为后人留下的一部生动、丰富的深刻宝贵的斗争的书。也是我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伟大的历史事件,而且是以富于感染力创造性的艺术语言,来表现这样伟大的历史题材。本文就《长征组歌》的艺术特征及现实意义,谈粗浅的看法,敬请同行们指教。  相似文献   

9.
课程的错位     
章礼华 《学语文》2008,(1):52-52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的主题是“长征之歌”,第一课就是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之一便是对学生进行革命历史教育.使学生深刻理解长征深远的历史意义和伟大的民族精神。这种安排本身无可厚非。但要把放在更大的背景下,从课程角度来看,就有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举世无双的长征孕育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并不只是中国一个国家的历史资源,也应当是世界历史文化与精神财富的宝库中理所当然、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长征精神关联起了中国与外部世界。其国际性价值体现在:顾全大局、紧密团结的长征精神对西方式个人英雄主义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不惧牺牲、艰苦奋斗的长征精神,充分彰显了中国人民的优秀品质,提高了中华民族的国际威望;坚韧顽强的长征精神是世界人民了解中国革命历史、认知当代中国的窗口;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长征精神是第三世界人民争取独立解放与发展进步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11.
7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将士完成了震惊世界的长征,开辟了中国革命继往开来的光明道路,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前进的重要基础。中国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是一都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这场举世无双的远征,不仅因为挽救了党和红军、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而载入史册,更因为锤炼熔铸出伟大的长征精神、创造了不朽的精神财富而彪炳千秋。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红军长征精神的内涵。在当前,研究长征精神的内涵,大力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必将有利于我们进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2.
中央红军长征开端新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撤离中央根据地作为长征开始的标志似乎已成定论,然而大量事实表明,黎平会议前的红军突围转移是“西征”而不是长征,“西征”和长征无论是在战略方向、实际领导还是在其评价和结果上都根本不同。黎平会议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根本转折,是长征胜利的起点。因此,黎平会议才是红军长征的开端。  相似文献   

13.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于王明“左”倾错误路线造成的严重危害和国民党军队的残酷“围剿”,使各个根据地日益缩小,红军损失惨重,不得不放弃原有的根据地,被迫实行长征。其中从鄂豫皖根据地走出的红二十五军在众多的红军长征队伍中,不仅是最先到达陕北,胜利完成长征的部队,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的长征,而且还因其与众不同的历史特点,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本通过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当时历史背景的阐述来进一步认识这首音乐作品所具有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相似文献   

15.
会理会议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毛泽东的指挥下,红军四渡赤水成功地摆脱了敌人的包围,但这种“只走路不打仗”的战略却在部队中引发了普遍的动摇情绪。出于对红军的高度责任心,林彪向中央写信要求更换前敌指挥,却造成了当时权威地位尚未树立的毛泽东对彭德怀与张闻天的怀疑和猜忌。在当时的革命者团结一致、顾全大局的精神下,会理会议克服了党内、军中的动摇情绪,统一了思想认识,为长征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6.
长征是中华民族和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壮举。毛泽东为这一壮举的完成做出了重大贡献,奠定了其胜利的组织基础、政治基础、军事基础和思想基础。探讨毛泽东与红军长征胜利的关系,对于弘扬长征精神,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近十年来红军长征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十年来,红军长征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发表出版了大量的论文、专著、研究资料。在长征的原因、准备及落脚点的选择、长征中的重要战役、长征中的重要会议、长征中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党和红军主要人物对红军长征胜利的贡献等方面,研究获得了较大的进展。今后仍需要进一步深化、加强、拓展红军长征研究。  相似文献   

18.
红军长征时期在贵州的民族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问题不仅是和平年代中国社会问题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同时也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共产党自“三大”就开始探索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与历史观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在长征前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并在长征中得到实践和发展,为后来乃至建国后的民族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通过挖掘长征时期红军经过贵州时的民族政策史料,从红军长征期间在贵州的民族政策的实施、特点、影响诸方面论证了红军长征时期的民族政策。  相似文献   

19.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我们纪念长征,最主要的是学史明智,以史为鉴,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革命精神,为中华崛起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