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0 毫秒
1.
从动量和能量的角度分析处理问题是研究物理问题的一条重要的途径,也是解决物理问题最重要的思维方法之一.所以这部分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焦点.常以压轴题形式出现,从近几年的各地考题看动量与能量的综合问题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动量和能量是力学的核心内容,对应的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中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自2017年高考物理《考试大纲》将《选修3-5》模块改为高考必考内容后,动量与能量的重要地位更加凸显,动量与能量综合问题也相应地成为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在迎考复习阶段,突破动量与能量综合问题的求解是落实动量、能量复习的关键.本文就动量与能量综合问题的类型和求解技巧作了归纳和举例分析,以期突破动量、能量的复习,提升高考应考能力.  相似文献   

3.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对物理的考查由原来的知识型和应试型向实践型和操作型转化,由考查单一的书本知识向着综合性发展.物理对动量部分通常考查动量守恒定律,动量与能量,动量守恒定律实验,这些都是高考的重点.高考命题通常是设计一个新的情景,且经常在知识的交汇点出题,单独考查的题型一般为选择题,综合其他知识的考查一般为解答题,难度中等,现将动量守恒定律部分的高考常考题型及解析总结如下,供同学们备战高考时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4.
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是近几年高考理科综合物理命题的重点、热点和焦点 ,也是广大考生普遍感到棘手的难点之一 .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学习的始终 ,是联系各部分知识的主线 .它不仅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两条重要途径 ,同时也为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 .守恒思想是物理学中极为重要的思想方法 ,是物理学研究的极高境界 ,是开启物理学大门的金钥匙 ,同样也是对考生进行方法教育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 .因此 ,两个守恒可谓高考物理的重中之重 ,常作为压轴题出现在物理试卷中 .一、高考对动量守恒、能量守量考查分析…  相似文献   

5.
动量和能量的知识是高中物理中的重点内容和主干知识,动量守恒定律与机械能守恒、功能关系的综合应用是历年来高考物理命题的重点、热点.这类题目难度大、综合性强、灵活性高,也是广大考生普遍感到棘手的难点之一.整合高中力学的主干知识和解题的方法,加强动量和能量知识的综合应用,是备考复习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应用能量观点和动量观点解决力学问题是中学物理中最重要方法之一,能量观点和动量观点所涉及的物理规律是力学中的最重要规律,应用能量观点和动量观点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为此,在每年的高考试题中,应用能量观点和动量观点解决物理问题已固化为一道重要的计算题,甚至是压轴题.  相似文献   

7.
解决电磁问题,主要以力学思路为主线,突出场的性质和电磁感应现象中的规律,具体采用的途径有:1.动力学观点(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2.动量观点(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3.能量观点(动能定理、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有关这部分内容的高考命题,题目一般变化情况复杂,综合性强,多以把场的性质、运动学规律、牛顿运动定律、功能关系等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考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物理过程和运动规律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在复习中要高度重视,强化训练.  相似文献   

8.
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是近几年高考理科综合物理命题的重点、热点和焦点,也是广大考生普遍感到棘手的难点之一。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学习的始终,是联系各部分知识的主线。它不仅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两条新的重要途径——动量和能量的观点,同时也为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守恒思想是物理学中极为重要的思想方法,是物理学研究的极高境界,是开启物理学大门的金钥匙,同样也是对考生进行方法教育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因此,两个守恒可谓高考物理的精华所在,重中之重,当然也就是高考的重点、焦点和热点,并且时常作为压轴题出现在物理试卷中。  相似文献   

9.
动量和能量是高中物理力学部分的又一重要内容 .高中物理力学部分涉及了冲量、动量、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及机械能等概念 ,讨论了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等规律 .现实世界中涉及动量和能量的问题比比皆是 .例如 :跳绳、跳远、跳高、蹦极等体育活动都会涉及动量和能量问题 ,轮船螺旋桨的推进、喷气式飞机的飞行、宇航员的太空“行走”等反冲运动都与动量守恒定律联系在一起 ,水力采煤、自动称米机的讨论离不开动量守理 ,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中的各类机械都涉及功率问题 .振动和波是高中物理力学部分研究的最…  相似文献   

10.
一般来说,动量和能量的综合考题的研究对象是相互作用的系统,质点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既有动量的传递,也有能量的转移和转化.分析这类问题,首先要弄清质点的物理过程,建立起清晰的物理图景,在此基础上根据动量和能量的关系列式求解.下面就2008年全国各省高考中这类综合试题分类浅析.  相似文献   

11.
一般来说,动量和能量的综合考题的研究对象是相互作用的系统.质点问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既有动量的传递,也有能量的转移和转化.分析这类问题,首先要弄清质点的物理过程,建立起清晰的物理图景,在此基础上根据  相似文献   

12.
动量和能量是高中物理的主干知识和重点内容.动量和能量的知识贯穿于包含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等在内的整个物理学.从动量和能量的角度分析处理问题是研究物理问题的一条重要的途径,也是解决物理问题最重要的思维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王金炉 《新高考》2006,(10):13-15
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是自然界中的普遍规律,用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综合解决相互作用的物体系统的做功、能量转化等问题,是高考的热点.解这一类问题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建立清晰的物理图景,抽象出物理模型,建立动量守恒方程;其次,分析物体间能量的转移和转化过程,建立能量守恒方程;最后,将两方程联立求解.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的综合应用渗透在整个高中物理知识的多个领域,现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4.
潘承庆 《中学理科》2006,(12):23-34
动量和能量是高中物理的主干知识和重点内容.动量和能量的知识贯穿于包含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等在内的整个物理学.从动量和能量的角度分析处理问题是研究物理问题的一条重要的途径,也是解决物理问题最重要的思维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动量、机械能”是力学部分的重点,也是难点,同时也是历年高考中考查考生综合分析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能力的重点内容之一.高考考试大纲中“动量、机械能”的八个知识点中,就有七个知识点是属于Ⅱ类要求.由此可见,“动量、机械能”是考生必须高度重视的内容.高考试题中“动量、机械能”的命题特征是什么?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复习好“动量、机械能”的知识?现以2004年全国十二个省市的物理高考题中涉及到“动量、机械能”的题目进行归类分析,寻找命题规律,探究应试技巧.  相似文献   

16.
“机械能、动量”是高中物理力学部分的重点。也是难点,高考《考试大纲》中“动量、机械能”的八个知识点中,就有七个知识点是属于Ⅱ类要求,同时,以这部分内容为载体命制的试题在考查综合分析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能力上具有较强的功能,因此高考中这部分的试题所占比重较大,而且常常具有一定的难度,考生必须高度重视,高考试题中“动量、机械能”的命题特征是什么?如何有效地复习“动量、机械能”知识?现以2005年物理高考卷中涉及到的相关题目进行归类分析,寻找命题规律,探究解题技巧,明确复习方向。  相似文献   

17.
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是近几年高考理科综合物理命题的重点、热点和焦点,也是广大考生普遍感到棘手的难点之一.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学习的始终,是联系各部分知识的主线.它不仅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两条新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为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正>碰撞问题是高中物理中同时应用动量观点和能量观点的典型问题情境,其问题的实质是碰撞过程中两碰撞物体运动学信息的交换,求解的目标是碰撞后两物体的末速度,因为速度既是动量也是能量的构成部分,所以联合两种观点同时处理碰撞过程就成为必然的方法选择.动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联立在求解思路上是清醒的,但由于是二元二次方程组,所以具有一定的计算复杂性,能否以物理理解上的深刻性简化计算过程的复杂性,从而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呢?一、  相似文献   

19.
动力学所指的范围较广,有运动学、静力学和牛顿三定律,有动量、冲量、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以及能量守恒定律等内容,涉及电学、磁学、热力学、原子物理学等,是中学物理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其中知识点多,概念多,需要理清的规律也很多,是物理学科中的基础部分之一.学好并掌握这部分知识,对学习物理知识能起到奠基的里程碑作用.在这里仅对动力学的解题方法和思路做一简单的讨论.……  相似文献   

20.
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的重要规律之一,在解决各种物理力学问题中被广泛应用。与牛顿的运动定律相比,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更加广泛。通过对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适用范围的研究和分析,可以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到守恒定律的实验基础,加深我们对这些定律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我们利用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主要结合具体物理力学实例,对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进行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