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明 《华夏文化》2022,(4):39-44
<正>班婕妤能够引起文学史的关注,大概首先是《汉书·外戚传》载有她所创作的《自悼赋》(题名据《艺文类聚》),辞赋是汉代文学创作的主流,遂凭借该赋而获得第一篇女性创作的“宫怨赋”的美誉。班婕妤也成为中国女性文学史书写的“关键性”角色,或被奉为“圣人”,如称:“汉代女文学家被捧为圣人者有二人,一是班婕妤,一是班昭。”(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诗文创作如《怨歌行》或被认为是五言诗发展史上一篇承上启下的作品,《报诸侄书》被视为古代女性所写的第一篇文学批评专论,习惯将李清照《词论》称为女性创作的第一篇文学批评专文,作品集则被称为“妇人专集之最古者”(谢无量:《中国妇女文学史绪言》),班婕妤收获了女性文学史的诸多“第一”。美国汉学家康达维也撰有《班倢伃诗和赋的考辨》予以专门讨论。兹重读相关史料,就班婕妤诗文创作的细节,特别是作品在中古时期的流通问题略作管窥。  相似文献   

2.
中国封闭型的传统文化 1、中国古代城墙的历史:城墙,又名“城郭”或“罗城”,是中国古代于宫城外围加筑的墙。《孟子·公孙丑下》即有“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记载。据相关文献和考古发现,城墙在中国源于原始社会中后期,是古代城市的基本形态,从城墙的兴起到消亡,历朝历代耗费大量人力财力物力修建的城墙,  相似文献   

3.
王泉根 《寻根》2012,(3):120-122
中国素为礼仪之邦。“礼”指的是关于礼的仪式和制度,儒家十三经中有三种是关于礼的专门著作(《周礼》《仪礼》和《礼记》);二十四史中凡是有志的都有礼志;历代的类书、会要、会典乃至地方志等,都有相当的篇幅记述礼制。在中国古代,大到国家政治制度、社会意识形态,小到个人的生活起居、待人接物,都归于礼的范畴。  相似文献   

4.
公元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中国昆曲为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为纪念中国戏曲界的这一幸事,上海昆剧团于当年10月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上演了新编历史剧《班昭》。提起《汉书》,人们皆知是班固所著,但其中的《八表》及《天文志》班固未写完便病故,真正将《汉书》完成的是其妹班昭。她博学高才,著有赋、文等16篇;《女诫》7篇,征引详博,风格疏朗,展现了其渊博学识和文学修养。她曾为兄班超求征还上疏一篇,情词恳挚,感动了皇帝,下诏将班超自西域召回。鉴于班昭的才学,汉和帝命其续写《汉书》,以承其父兄之志。如何把握好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尺度,是历史剧创作中的一个棘手难题。昆剧《班昭》的作者罗怀臻匠心独运,在班昭续写《汉书》这一史实的基础上,发挥艺术想像,设置了一系列的矛盾冲突和戏剧悬念,使得这出以昆曲为载体的剧目于平缓优雅中见紧张惊奇。“苦茶别叙/夜雨离愁/……清卷寒灯你孤守/书稿催你早白头/教七尺也含羞……”一曲优雅伤感的丝竹管乐把我们带进了班昭这位古代才女的精神世界——班氏一门以著《汉书》为己任,班彪、班固父子因此曾几度下狱。班昭自幼目睹家事变迁,14岁上书太后,终令《汉书》开禁。兄长班固,...  相似文献   

5.
王彬 《华夏文化》2023,(4):41-42
<正>梁周翰(929—1009年)字元褒,郑州管城人,宋初文学家、官员。梁周翰名列《宋史·文苑传》,其本传载:“乾德中,献《拟制》二十编,擢为右拾遗。会修大内,上《五凤楼赋》,人多传诵之。”《五凤楼赋》是宋代的著名赋篇,备受士林推重,南宋吕祖谦编《皇朝文鉴》时将其收入,且以之为“压卷”之作。梁周翰曾向宋太祖进献《五凤楼赋》,这一点殆无疑义。然而北宋龚鼎臣《东原录》载:“艺祖时新丹凤门,梁周翰献《丹凤门赋》,帝问左右:‘何也?’  相似文献   

6.
杨朝 《寻根》2020,(1):54-57
武乡县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涅县,西晋武帝泰始年间始析涅县置武乡县,此后县名经历了去“武”、复“武”的两反复,治所、辖境和区划等第也历经三次变化,直至唐神龙元年之后趋于稳定。武乡县建置沿革“中国方志丛书”收录有乾隆去“武”与复“武”:武乡县得名寻源□杨朝五十五年白鹤所修《武乡县志》。  相似文献   

7.
来新夏 《中国文化》2010,(2):232-233
<正>"集"是中国古籍分类四分法中的一大部类,源起于汉刘向父子《七略》之《诗赋略》。《诗赋略》中包括歌诗、屈原等赋、陆贾等赋、孙(荀)卿等赋以及杂赋等五部分。班固《汉书·艺文志》承向、歆父子余绪,仍设《诗赋略》。魏晋以还,有晋荀勖《中经新簿·丁部》、梁阮孝绪《七录·文集录》以及多数以四部命名的目录,下迄《隋书·经籍志·集部》、《四库全书·集  相似文献   

8.
河姆渡遗址为姚墟说史树青在中国历史上,关于虞舜的事迹,《史记·五帝本纪》中,有许多记载,虽然其中有不少是古代的传说,但反映了许多历史的影子。《史记·五帝本纪》张宁节《正义》引《括地志》云:“越州余姚县,顾野王云:舜后支庶所封之地,舜姚姓,故云余姚,县...  相似文献   

9.
“文章憎命达”,“人生识字忧患始”。命蹇和忧患虽不限于贫穷,但贫穷却是自古以来知识分子经受的最沉重的折磨。因此,文人们写下了许多逐贫、斥贫的文章。如西汉扬雄的《逐贫赋》,晋束的《贫家赋》,唐韩愈的《送穷文》,柳宗元的《乞巧文》,王的《贫赋》,宋俞...  相似文献   

10.
万安古镇     
江平 《寻根》2006,(3):70-74
文化名邑休宁位于古徽州腹地,虽是面积不大、旧时人口才十几万的山区小县,但自宋嘉定至清光绪年间,却出了19名状元,于是休宁被人称为中国“第一状元县”.南宋淳熙《新安志》载:“休宁俗,亟多学者.”古代学者以清代戴震为杰出代表,而新中国的70多位皖籍院士中,休宁籍的竟也占了6位.  相似文献   

11.
食艺调谐与政通人和──中国饮食文化政治与审美功能透析佟辉一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哲学家孟轲曾经说过:“食色,性也。”(《孟子·告子》)又《礼记》的《礼运》篇亦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由此可知,中国古代的先贤们,早就把饮食看作人类的重...  相似文献   

12.
寒夜捣衣     
车锡伦 《寻根》2003,(2):43-45
中国古代诗歌中咏“捣衣”,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晋·曹毗《夜听捣衣》诗:“寒兴御纨素,佳人治衣衾。冬夜清且永,皓月照堂阴。纤手叠轻素,朗杵叩鸣砧……”唐诗中有大量的捣衣诗,如杜甫的《捣衣》:“亦知戍不返,秋至试清砧。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宁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刘长卿的《月下听砧》:“夜静掩寒城,清砧发何处?声声捣秋月,肠断卢龙戍。未得寄征人,愁霜复愁露。”杜荀鹤的《秋夜闻砧》:“荒凉客舍眠秋色,砧杵家家弄月明。不及巴山听猿声,三声中有不愁声。”古人捣衣诗均系借景寄…  相似文献   

13.
面对滔滔的大江和曾经的功果桥,我曾在今年又一次造访功果桥的时候赋《重过功果桥》二首,以志感怀:  相似文献   

14.
二千多年来中国士人的两个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自春秋末战国以后,所谓“士”者,即是如今日所说的“知识分子”。古代土阶层的兴起,在孔子开讲学风气之后。孔子于春秋末开私人讲学之风,传播《易》、《诗》、《书》、礼、乐等段周以来的古代文化典籍,又因鲁史而修《春秋》,广收弟子,有教无类,于是官守之学散于私家,到战国时,百家争鸣,士阶层因而兴起,战国诸子都是所谓“士”。二千多年来,士人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杰出者,常是能辅佐君主,冶国安民,成为良相,如诸葛亮、王猛、谢安、张  相似文献   

15.
陈清硕 《寻根》2004,(4):51-52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民谚,原由北宋时期汴京(开封)的一句俗话“苏杭百事繁度,地上天宫”经过长期的转化演变才形成的。据所接触到的古代文献,最早在南宋诗人兼地理学者范成大写的(《吴郡志》中看到接近此谚的记载:“谚日:天上天宫,地下苏杭。”之后,在明代来华的天主教士Trigault的(《行在考))中记载为“上说天堂,下有苏杭”。  相似文献   

16.
说“踏歌”     
说“踏歌”李晖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侍历代传诵,可谓千古绝唱。但是,什么是“踏歌”?却还没有一个规范化的答案。《辞源》:“踏歌:连手而歌,以足踏地为节奏。”①《辞海》:“踏歌:中国古代群...  相似文献   

17.
巴蜀学术发展述略《四川省志·哲学社会科学志》编写组编者按:本文取自《四川省志·哲学社会科学志》(初稿)总概述的第一、二部分,以使广泛征求省内外学者的意见。四川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历时久远,内容广博。从古代的巴蜀到近现代,上下数千年,涉及语言文学、历史...  相似文献   

18.
傅憎享 《寻根》2003,(3):87-88
古代食品分类不细,凡是面食都叫饼,汽蒸的叫蒸饼、笼饼、炊饼,汤煮的叫汤饼。三国时,破“笼”生出馒头。诸葛亮征孟获,部下议用蛮人头作祭品,亮不从。以羊、豕(猪)肉为馅,包上面皮儿,塑成头形,代蛮人之头。取“蛮头”之音,遂叫馒头。原初的馒头是有馅的“肉心馒头”。罗贯中《三国演义》是据正史《三国志》的演义,有“七实三虚”的保真度。不独小说,宋高承《事物纪原》也载馒头事,当为史实。高祖名牢丸牢丸出于西晋文学家束的《饼赋》,束字广微,河北大名人。《饼赋》全篇300余字,字字赞扬牢丸。赋言牢丸之皮儿,“重罗之面,尘飞雪白”。馅肉…  相似文献   

19.
清朝著名朴学大师俞樾书张继诗《枫桥夜泊》石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继于开元年间赴京应试落第,返经枫桥,舟船停靠一宿,触景生情所赋。诗韵钟声,脸炙人口,使寒山寺名扬中外。(枫桥夜泊)人选(唐诗三百首》,现今仍入编小学六年级语文教科书,日本仍人编高中语文教科书,惜乎唐张继手迹未能传世。清代叶昌炽著(寒山寺志陆二(志碑》,“张继留题内翰书”;读程师益诗,知此寺旧有宋石,今所存者,唯前明文征明、唐寅两竭石为最古,但已剥蚀过半。宋…  相似文献   

20.
论班彪的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班彪在文学创作上的成绩 ,千百年来多被忽视。本文试就其赋 ,略谈其在文学史上的成就与贡献。班彪“才高而好述作” ,但其作品数量不多。“所著赋论书记奏事合九篇”。《旧唐志》载“班彪集二卷” ,而真正的文学作品则更少。今天所能见者 ,仅《北征赋》、《悼离骚》、《览海赋》和《冀州赋》。就在这本来不多的几篇当中 ,除《文选》完整地保存了《北征赋》外 ,后三者若非唐代类书保留片断 ,恐怕早已灰飞烟灭。对于班彪的赋作 ,我想从现存的三篇佚文谈起。《悼离骚》残文见于《艺文类聚》卷五十八 ;《冀州赋》残文大段见于《艺文类聚》卷六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