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大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教育传统。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弘扬文化传统,如何充分利用其积极因素推进教育现代化,就成了教育界关注的问题。本文试图从教育文化学的角度,探索继承和弘扬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教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几年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它对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的素质,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中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少数民族中,壮族尤为特别,它不但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而且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其教育在历史的场合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壮族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壮族传统教育和现代壮族教育的融合出现了新的问题,本文主要阐述了壮族教育发展历程以及现代壮族教育出现的问题及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极其悠久并且浓厚的历史传统文化对我国现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远影响.我们都明白无论哪个民族文化都必然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载体,在民族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无论是对国家和个人来说都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在目前的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竞争更是作为一种软实力在国家之间的作用和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所以我们必须给予继承传统文化高度重视,并且针对我国现在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以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终实现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正>大学生是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核心群体,是继承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实施者,所以大学生思政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之一。中华民族经过悠久的历史发展形成了许多优秀传统文化,且这些传统优秀文化在不断传承过程中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方式、行为  相似文献   

5.
现代化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为它是一个过程;传统文化也是一个传统的话题,因为它是现代化的基础。每一个国家的社会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都与自己的传统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因素对教育的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主流中,也有对教育现代化起着严重阻碍作用的因素。只有经历一个自觉的批判、深刻的反思的过程,经历一个选择和接受一切有价值的东西的过程,我们的民族文化和教育的发展步伐才能够加快。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教育》2005,(5):25-25
我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伟大国家。其和谐教育思想的发展,可以说源远流长,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同样悠久和灿烂。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什么是教育现代化、为什么要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以实现教育现代化、怎样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以实现教育现代化三个方面的问题。试图从文化的角度来反思我国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期能促进我国教育现代化更快、更好地实现。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亚太发展问题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其中作为后发展型国家教育现代化与传统文化变革问题备受瞩目。本文首先分析亚太教育现代化中传统文化的特殊性。如具有较强对抗性,不易转变但会成为发展中的关键要素等特征。其次,从历史考察中归纳出近200年来亚太国家教育现代化中传统文化演变的三大特征,指出亚太文化传统变革的艰巨和主体创新的主要进程。再次是从以上研究中提出了推动亚太教育文化变革、促进教育现代化的主要策略,如培养中坚力量、强力启动文化变革;批判与继承互动,同化与顺应并举;重视文化研究,建构时代教育精神等。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传统文化延续到今天,融合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内容,这使得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并且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在中学阶段的传统文化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融入教学活动中。本文笔者从当前阶段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出发,简单分析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随之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通过这些措施能够有效地引导中学生领略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10.
谈艺术设计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了解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把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建立在本土民族文化资源基础上,关注和重视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教育,把传统文化艺术精髓自觉地、积极地融入到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去,将现代化设计与传统文化的精华整合起来,探索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艺术设计理论和教育。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底蕴丰富,作为社会储备力量的大学生群体应该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很有必要在大学人文教育中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已成为我国的教育指针,如何实现教育现代化也就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中心问题。因为教育现代化不可能脱离现行教育而起步,所以如何对待传统教育及其传统思维方式对教育的影响就成为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热门话题。中国是几千年的文明古国,它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但是中国又是一个长期受封建统治、近百年来又饱受帝国主义侵略、在现代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上比较落后的国家。悠久的历史使传统思想的力量十分深厚,人们对它可以持不同态度,但都不能对它置之不顾而径直向前迈进。恩格斯指出:“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  相似文献   

13.
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矛盾及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变革的一个历史转折点,为当代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作了历史性铺垫。但是,真正地推动教育现代化演进,则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①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是逐步推进的,在中国教育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种种矛盾和问题。下面,将对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共性与个性、发展的不平衡性与公平性、经费的筹措与体制改革、预想与实践等矛盾和问题进行思考。一、共性与个性随着经济、科技体系、制度和政策的国际化发展,各国在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也在寻找一条能彼此沟通、理…  相似文献   

14.
二重性·两点论·双重任务──略论中国传统教育与现代化王炳照传统教育与现代化是全世界所关注的问题。中国传统教育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中国的现代化又在神速发展,并且具有鲜明的特点。中国的传统教育与现代化,不仅成为国人探究和思索的热点,而且也是世人关注...  相似文献   

15.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教育兴则国家富强,教育衰则国家贫弱。日本是一个岛屿国家,基于这样的地理因素,日本人喜欢与强者为伍,广泛向外界学习,非常重视教育,并深受古代中国文明的影响。在悠久的历史当中,日本形成了很多优良的教育传统。这些都对日本的现代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为日本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文从历史的角度对日本古代教育的传统特点做些论述。  相似文献   

16.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教育兴则国家富强,教育衰则国家贫弱.日本是一个岛屿国家,基于这样的地理因素,日本人喜欢与强者为伍,广泛向外界学习,非常重视教育,并深受古代中国文明的影响.在悠久的历史当中,日本形成了很多优良的教育传统.这些都对日本的现代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为日本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文从历史的角度对日本古代教育的传统特点做些论述.  相似文献   

17.
1991年11月,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了由中国教育学会和云南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的“全国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学术研讨会”。会议以“弘扬民族文化、深化教育改革”为主题,围绕当前教育改革中弘扬民族文化的现实意义,如何弘扬民族文化,以及弘扬民族文化与教育改革的关系等方面问题,展开了热烈和较为深入的讨论。一、关于弘扬民族文化对教育改革的意义弘扬民族文化与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发展中国家所共同关注的问题。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如何在今天的教育现代化进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学校也在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问题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以及物力。但是,在对人才专业技能不断追求的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传统文化教育却逐渐地被人们所忽视。我国作为人类发展史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积累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是了解我国文明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传统文化与之相结合,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基于此,本文就以高中语文为例,针对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几点建议,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情感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情感教育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共鸣,并不断强化个人与祖国之间的情感联系。首先,从历史文化层面深度挖掘和展现中华悠久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引导人们深入了解我国的灿烂文化和历史传统,进而上升为强烈的历史文化自豪感、荣誉感和归属感,并外化为弘扬历史文化传统的自觉行动,这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最深厚的思想和文化根基。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  相似文献   

20.
杨艳斌 《文教资料》2010,(21):120-121
文章作者从文化发展的视角透析了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简述了各个历史阶段教育赖以存在的经济、政治背景,指出教育现代化只有与本土文化相连接,创造性发展教育现代化的精髓,不断挖掘传统文化中历久弥新的无素,不断完善传统文化与现代性融合的机制,才能真正完成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现代建设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